尿素循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2月13日) |
尿素循環(urea cycle),也稱鳥氨酸循環(ornithine cycle)是許多哺乳類動物的一個生物化學反應過程,由氨(NH3)生成尿素((NH2)2CO)。尿素循環將高毒性氨轉化為尿素排泄[1]。這是人們第一個發現的代謝循環(漢斯·克雷布斯(Hans Krebs)和Kurt Henseleit於1932年發現),比三羧酸循環的發現還早五年。
尿素循環學說是1932年,由漢斯·克雷布斯等人通過鼠肝切片體外試驗結果提出的。後來為賴特納等人完善。
在哺乳動物中,尿素循環主要發生在肝臟中,而小範圍發生在腎臟中。但在鳥類和陸生蜥蜴中,轉換得出的產物卻是尿酸。魚類並不需要轉換氨,它們的身體直接與水接觸,通過簡單的擴散即可實現氨的清除。
功能
編輯生物通常不能迅速方便的除去氨,必須將其轉換為一些其他物質,如尿素或尿酸,它們毒性更小。尿素循環反應將含氮的代謝產物,主要是將毒性較強的氨,轉為較為無害的尿素或尿酸,前者會通過腎隨尿液排出。尿素循環的不足發生在某些遺傳性疾病(遺傳性代謝缺陷),並且發生在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的結果是含氮廢物,主要是氨的積累,從而導致肝性腦病。
反應
編輯尿素循環包含五個反應:2個在線粒體中,3個在細胞質中。循環轉換兩個氨基(分別來自氨和天冬胺酸)和一個來自HCO3−的碳原子,消耗四個「高能」磷酸鍵(3ATP水解成2ADP和1AMP),產生相對無毒的代謝產物尿素經尿排出體外。
鳥氨酸是這些碳和氮原子的載體。
步驟 | 反應物 | 產物 | 催化酶 | 場所 |
---|---|---|---|---|
1 | NH3 + HCO3− + 2ATP | 氨甲酰磷酸 + 2ADP + Pi | CPS1 | 線粒體 |
2 | 氨甲酰磷酸 + 鳥氨酸 | 瓜氨酸 + Pi | OTC | 線粒體 |
3 | 瓜氨酸 + 天冬氨酸 + ATP | 精氨基琥珀酸 + AMP + PPi | ASS | 細胞質 |
4 | 精氨基琥珀酸 | Arg + 延胡索酸 | ASL | 細胞質 |
5 | 精氨酸 + H2O | 鳥氨酸 + 尿素 | ARG1 | 細胞質 |
- 尿素循環反應
因此,尿素循環的總方程式為:
因為延胡索(fumarate)是通過從天冬氨酸(aspartate)除去NH3(by means of reactions 3 and 4), 而且 PPi + H2O → 2 Pi,方程式可如下簡化:
線粒體內的級聯反應
編輯CPS I反應(通過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催化): |
產物是氨基甲酰磷酸,它將作為循環胞漿部分的原料。但線粒體膜上並不存在將它運輸到胞漿的轉運蛋白,所以氨基甲酰磷酸會通過鳥氨酸-瓜氨酸的轉化,達到離開線粒體到達胞漿的目的。
這兩種氨基酸都是非蛋白質alpha-L-氨基酸。兩者的區別正是一個氨基甲酸殘基。氨基甲酰磷酸脫磷酸候會被轉到鳥氨酸上,產物是瓜氨酸。催化的酶是氨甲酰基轉移酶(Ornithin-Carbamoyl-Transferase)。
瓜氨酸會通過瓜氨酸轉移酶到達胞漿。
胞漿內的級聯反應
編輯瓜氨酸在胞漿會與天冬氨酸反應生成精氨基琥珀酸,催化的酶是精氨基琥珀酸合酶,反應消耗ATP。
精氨基琥珀酸分解成為延胡索酸和精氨酸,催化的酶是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
在最後一步反應中,精氨酸酶催化精氨酸到鳥氨酸的反應。反應中消耗一分子水。
參考文獻
編輯- ^ M., Cox, Michael.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Freeman. 2013-01-01 [2017-07-02]. ISBN 9781429234146. OCLC 9016476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