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腐敗
屍體腐敗是死亡中第五個的階段,位於蒼白僵硬、屍冷、屍僵以及屍斑之後。此過程涉及動物屍體的分解,例如人類屍體的分解。從廣義上講,腐敗可以看作是蛋白質的分解,並最終破壞了人體組織,並使大多數器官液化。這是由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或真菌分解有機物而引起的,在此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氣體進入屍體組織。腐爛發生的大概時間取決於各種因素。影響腐爛的內部因素包括屍體的年齡、身體的狀況、體型[1]、死亡原因以及涉及死亡前後的外部傷害。外部因素包括環境溫度、濕氣和空氣暴露程度 、穿著 、埋葬狀況和光照。
腐爛的最初跡象是腹壁(在人體內對應的是大腸的位置)皮膚周圍開始呈現綠色。
某些物質,例如苯酚、砷、番木鱉鹼和氯化鋅,可以根據其化學組成通過各種方式緩解腐爛過程。
屍體農場是研究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屍體腐爛的場所。
描述
編輯用熱力學術語來說,所有有機組織都是由化學能組成的,當生物體死亡後不能通過生物體內新陳代謝維持化學能時,由於組織內蛋白質與水反應(水解)生成氨基酸,化學能開始分解。組織內蛋白質的分解是一個自發的過程。由於消化道內厭氧細菌的存在,蛋白質水解會加速。
由於細菌同樣會破壞細胞內蛋白質,使得人體組織開始崩解。隨着蛋白質不斷分解,還會產生氣體和有機化合物 ,例如官能團胺腐胺(來自鳥氨酸)和屍胺(來自賴氨酸)。一開始腐爛產生的氣體被限制在體腔內,但最終通過鄰近組織擴散,然後進入循環系統。一旦進入血管,腐爛氣體就會滲透並擴散到身體和四肢的其他部位。
腐爛氣體進入組織後,屍體軀幹和四肢明顯腫脹。不斷的產生的腐敗氣體使得屍體內部壓力不斷加大。在腐爛過程中,身體的皮膚組織最終破裂,腐爛氣體開始來到屍體外面。隨着厭氧細菌繼續消耗人體組織蛋白,人體的分解過程將進入骨架化階段。這種持續的腐爛過程還會產生乙醇,這可能使得很難確定屍體中的血液酒精含量(BAC),特別是從水中打撈的屍體。[2]
通常,分解(decomposition)包括從人(或動物)死亡直到骨架化過程。腐爛是分解的七個階段之一;因此,可分解的(putrescible)一詞是在生物化學中指所有容易腐爛的有機物(動物和人類)。在因中毒而死時,人體的腐爛過程會受到諸如銻、砷、石碳酸(苯酚)、馬錢子(植物)、 士的寧 (農藥)和氯化鋅等有毒物的緩解。
腐爛過程大致時間表
編輯- 1-2天:在腐爛過程發生之前,屍體會出現蒼白僵硬、屍冷、屍僵以及屍斑等狀況。
- 2-3天:腹部皮膚周圍出現變色狀況。由於腐敗氣體產生,腹部開始腫脹。
- 3-4天:變色有所蔓延,屍體表面可以看到變色的靜脈。
- 5-6天:腹部明顯腫脹,皮膚出現水泡。
- 10–20天:屍體產生的腐爛氣體開始來到屍體以外的地方,並且屍體開始變成黑色。
- 2周:腹部腫脹;屍體內部氣壓接近最大值。
- 3周:組織軟化。器官和體腔持續破裂。指甲脫落。
- 4周:諸如內臟器官之類的軟組織開始液化,面部變得無法識別。其中皮膚、肌肉、腱和韌帶降解,骨骼暴露,分解過程開始進入骨架化。
體內器官分解的時間表:[3]
屍體暴露於空氣中最容易腐爛,其次是水和泥土。腐爛的速度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天氣、暴露程度和位置。因此,保存在太平間或殯儀館內的冷藏庫可以延緩腐爛過程,可以讓死者在死後三天左右埋葬時腐爛程度較輕。在熱帶氣候裡,屍體腐爛速度急劇增加。空氣中暴露的屍體腐爛從屍體表面可察覺的第一個跡象就是通常在盲腸區域的皮膚變為綠色,出現時間為死亡12-24小時之後。屍體內部來看第一個腐爛跡象通常是肝的下表面變為綠色。
影響腐敗的因素
編輯外部
編輯環境溫度:高溫會加速屍體分解,腐爛速度在21 °C(70 °F)和38 °C(100 °F)之間最快,高濕度會進一步加劇腐爛速度。在這樣的溫度下最有助於人體組織的分解並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分解過程幾乎在0 °C(32 °F)以下 或48 °C(118 °F)以上停滯 。
濕度和暴露於空氣中:空氣和濕度都可能導致微生物生長,加速屍體腐爛過程。相對於暴露在空氣中,在水中的屍體腐爛速度會相對減緩。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屍體可能會變為木乃伊,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屍體會完全脫水,並抑制細菌生長。
衣服:寬鬆的衣服可以加快腐敗的速度,因為它有助於維持屍體的熱量。緊身衣服會切斷組織的血液供應減少細菌賴以生存的營養,從而延緩了腐爛過程。
埋葬的方式:迅速埋葬可以減緩腐爛過程。由於地底下溫度變化較小,深埋的墳墓中的屍體會更緩慢地分解。墳墓的構成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緻密的粘土狀土壤往往會加速腐爛過程,而乾燥和沙質的土壤會使腐爛變慢。
光照:光照也可以間接起作用,因為蒼蠅和昆蟲更喜歡在沒有光照的屍體部位產卵,例如眼瞼和鼻孔等可以遮擋陽光的地方。[4]
內部
編輯死亡年齡:死產的胎兒和嬰兒由於無菌而腐爛緩慢。通常而言,年輕屍體比老年屍體更容易腐爛。
身體狀況:脂肪比例較高和瘦體重較輕的屍體,腐爛的速度會更快,因為脂肪會保留更多的熱量,並在組織中攜帶大量的液體。[6]
死亡原因:死亡原因與腐爛速度有直接關係,死於急性暴力或事故的屍體通常腐爛的速度比死於傳染病的屍體慢。某些有毒物質,例如氰化鉀或士的寧 ,可能也會減緩腐敗,而生前長期酗酒會加速屍體腐敗。
外部傷害:死前或死後的屍體外傷會加速腐敗,因為受傷的部位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
延緩腐爛
編輯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會延緩腐爛過程。它們包括:
防腐
編輯防腐是通過各種方式延緩腐爛來保存人類遺體的過程。這是通過使用防腐液(甲醛,甲醇和各種其他溶劑的混合物)來實現的。短暫保存屍體的最常見原因是在葬禮上屍體觀瞻以及醫學或宗教活動。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effect of body size on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in a temperate region of South Africa. [202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6).
- ^ Fredrik C. Kugelberg, Alan Wayne Jones. Interpreting results of ethanol analysis in postmortem specimen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07, 165 (1): 10–27. doi:10.1016/j.forsciint.2006.05.004.
- ^ Luff, Arthur. Text-book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Volume 1.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1895. : 57–62 [April 27,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 ^ 4.0 4.1 Vij. Textbook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Elsevier India. January 1, 2008: 142–4 [2020-02-11]. ISBN 978-81-312-112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Gautam Biswas. Review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JP Medical Ltd. 2012 [2020-02-11]. ISBN 978-93-5025-89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 ^ 6.0 6.1 Rao, Dinesh. Putrefaction. Dr. Dinesh Rao's Forensic Pathology. forensicpathologyonline.com. 2013 [March 29,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 ^ Sharma. Concise Textbook of Forensic Medicine & Toxicology. Elsevier India. January 1, 2007: 49 [2020-02-11]. ISBN 978-81-312-114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