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寺 (無錫)

31°34′47″N 120°17′44″E / 31.57977°N 120.29551°E / 31.57977; 120.29551

崇安寺

崇安寺,原是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市中心梁溪區(原崇安區)的一個著名佛教廟宇,也是無錫最古老的寺院,以廟會集市著稱,為「梁溪十大剎」之一。它和上海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蘇州的玄妙觀齊名,[1]各自代表了儒、道、佛三教,亦可見過去江南一帶宗教之盛行。辛亥革命後寺毀,建成有華夏第一公園之稱的公花園,周邊則形成繁華的商業區,是為無錫商業中心至今。

歷史

編輯
1930年代崇安寺地區俯瞰

崇安寺位於無錫老城中心,原有規模東起盛巷、西至中山路、南起觀前街(現人民路)、北至縣下塘,有梁溪首剎、吳會名勝之稱。[2]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後期,據《吳越春秋》記載,楚國令尹黃歇(春申君)管轄江東十二縣時,在無錫城內修設離宮,白水蕩相傳即為離宮後花園所在,但歲月久遠,已無跡可考。[3]後書聖王羲之在此建宅,東晉興寧二年(364年),王羲之舍宅為寺,寺中原有一口水塘,相傳為王羲之洗滌筆硯的滌硯池。寺內建築之一的天王殿上的匾額「祝聖都道場」相傳為王羲之所書。宋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賜額崇安教寺。南宋建炎年間被火焚毀,後重建。元至正年間,崇安寺又遭祝融,再次重建,明成化年問再遭大火,旋又重建。明萬曆,清順治、康熙歷次增建,乾隆時曾敕賜靜慧寺,無錫人則仍稱崇安寺。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重建。[4]

崇安寺附近還有道院洞虛宮(今無錫縣圖書館舊址),故每逢佛道盛會,民眾都會聚集而來,至明代便形成廟會。[2]自有明以來,崇安寺每年農曆六月都要舉行集市貿易。「省直之商賈,閩浙之珍奇,遠代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食器用,貨隨店分,人隨貨聚……大家巨族,則持多金,貿異物;鄉人則備婚嫁,貿日需……闐城溢郭,數十始散。」到了民國以後,由集市轉為商市,在被拆除的聖諭亭附近店攤聚集,餐飲小吃,麵餅糕團,花樣繁多,形成了名揚遠近、獨具特色的「皇亭小吃」。[4]

民國肇建後,崇安寺尚存大雄寶殿、天王殿,在日軍占領無錫時被焚毀。[4]日軍並侵占洞虛宮玉皇殿為部隊診所,致使崇安寺的傳統廟會開始消失,宗教文化活動逐漸衰退,轉以民俗小吃為主,街區功能結構走向了單一化。1949年後,中共中央下發「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的城市建設方針,無錫崇安寺地區作為「三產」集中地長期受到冷落,僅在1953年進行過一次整修。在此期間,崇安寺的商業經營者也成為改造對象,1956年公私合營時,當軸將私營業主合併為合作店模式統一領導。不久「文革」開始,大批從業者上山下鄉,民俗小吃業也不復存在。經十年浩劫,街區內歷史文物、園林綠化均遭到破壞。[5]

1980年代,無錫制定了《無錫市城市總體規劃》,該規劃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為無錫「文革」後第一次較為系統的城市規劃。總體規劃將崇安寺地區定為全市商業中心。然而,在此後十餘年中,崇安寺街區的發展一直處於開發與保護兩極,出現兩種典型情況,一是以開發為主導,以1980年拆除崇安寺金剛殿,建造迎賓樓為標誌,將商務、金融、綜合零售等商業中心功能移植進街區,陸續形成「高層包圍街區」的現象;二是以保護為主導,控制洞虛宮一帶,禁止建造大型建築,結果是在洞虛宮附近形成大量臨時違章建築。兩種情況長期交織,形成崇安寺街區整體環境不佳的局面。[5]

2001年,崇安寺地區改造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6]2003年4月29日,備受矚目的無錫崇安寺地區改造方案由規劃變為藍圖。改造後的崇安寺地區東起解放北路,西至中山路,南臨人民路,北靠縣前街,建設總用地28.32公頃,其中綠化用地5.36公頃。改造保留了阿炳故居、鐘樓、玉皇殿等歷史遺蹟,也使崇安寺地區成為了一個融特色商貿餐飲、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新型商業區。[3]

人文舊跡

編輯
 
老圖書館鐘樓舊址前的二泉廣場

2009年,崇安寺街區獲得國家4A級景區稱號,景區內囊括了無錫傳統字號、地方小吃、縣圖書館鐘樓舊址、有「華夏第一公園」美譽的公花園等景致。[7]

著名地標

編輯
  • 皇亭:清光緒元年(1875年),無錫知縣廖綸在崇安寺大雄寶殿前建造「聖諭亭」,俗稱「皇亭」。亭內供一牌位,上寫「當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每逢初一、月半及皇族婚喪喜事,地方官便至此禮拜。辛亥革命後,改建成瓦楞敞廳,附近設有各種各樣的小吃攤,品種繁多,形成著名的「皇亭小吃」。[8]1949年後一度被用作菜場,現已修復。[9]
  • 城中公園:即無錫人俗稱之「公花園」,為中國最早的城市公園之一,因此又稱為「華夏第一公園」。此地在戰國時期為春申君修建的行宮,東晉王羲之在此居住而留有「右軍滌研池」,明代又建有園林方塘書院和後樂園,清代秦氏增建池上草堂等,古蹟迭有存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地方紳士裘廷梁、俞復等人倡議,將此地開闢為園林,造福鄉梓。彼等平整洞虛宮道院和僧舍廢址,推土築山,修建蓼莪亭,鐫刻「松崖」石,將岸橋弄俞憲「獨行園」中繡衣峰太湖石移來,公園四周圍以鐵柵,定名錫金公園。辛亥革命以後,曹衡之等名士再度發起拓寬公園,將白水山房道院、寶華堂僧舍納入,並改名為無錫公園。1918年以後,園內屢有興建。1921年,俞復、曹衡之、丁寶書還請來日本園林專家進一步規劃修整,添置亭台,種植日本櫻花、洋楓、鐵蕉。到1934年,由地方上九位耆宿捐資修建的「九老閣」落成,城中公園的整體布局就完全固定下來,至今無有大變。[10]
  • 無錫縣圖書館舊址辛亥革命後,1912年4月,無錫名流丁寶書、顧倬、侯鴻鑒、秦玉書等十二人發起,俞仲還等十四人贊助,經無錫軍政府批准,並委任秦琢如、顧倬為籌建經董,於同年10月在洞虛宮三清殿舊址興建無錫縣立圖書館。1914年年底建成,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為當時無錫境內最高樓閣式建築,國學大師錢基博親任館長。樓頂大自鳴鐘為全邑校時標準,是當時無錫的標誌。[5]這座被無錫人稱為「大自鳴鐘樓」的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創建的公立圖書館之一,僅比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國立京師圖書館」晚3年,也一直承擔着圖書館功能,直到2000年才遷至金匱橋邊的圖書館新址。目前,鐘樓已是江蘇省文保單位,並被闢為無錫歷史文獻館。[11]
 
無錫洞虛宮玉皇殿舊址
  • 洞虛宮:無錫洞虛宮原在東郊膠山,原名青玄觀,建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後遷到城中「市東」,即今崇安寺地區,並更名為洞虛觀。北宋末年廬山道士盧至柔來觀中弘道。元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又敕賜名洞虛宮。此後不斷增建,至明末時,規模龐大,已與崇安寺連成一片。清太平軍興,道觀被毀,僅存六大殿。民國後為修建圖書館,拆去三清殿等建築。至今,只有玉皇殿一處遺址了。[12]
  • 阿炳故居:位於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區南部,老圖書館鐘樓東側,門額為李嵐清所題。此地原是洞虛宮道院內的雷尊殿和火神殿,因阿炳不僅出生於此、生活於此,其諸多名曲創作於此,最後又逝世於此,故稱阿炳之故居。故居內藏有阿炳身前用過的舊二胡和琵琶,搶救錄製阿炳音樂時所用物品等展陳品。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

老字號

編輯
  • 迎賓樓:以經營京蘇大菜為特色,其由1930年開業至今,已有80餘年歷史。美食家陸文夫曾將迎賓樓與蘇州松鶴樓、杭州樓外樓並稱為「中國三大樓」。[14]
 
無錫拱北樓麵館
  • 拱北樓:創辦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原址在無錫北門,1956年後遷至崇安寺。該店主營面點與無錫小籠,傳說楊乃武冤獄平反後回鄉時曾在該店用餐,對店中所制小籠讚不絕口。[15][16]
  • 王興記:為無錫小籠名店,創辦於民國11年(1922年),該店創始人王庭安之父原在上海爲人掌廚,其自小學得手藝,便擺攤賣餛飩,後經營有成,遂租下公花園旁一處店面,即取名「王興記」,始開賣其糅合錫滬兩地特色的新式無錫小籠。[17]一時風靡江南,滬上人士,尤爲喜愛。[18]2011年,榮獲「中華老字號」之譽稱。[19]
  • 功德林:創建於1930年3月,初名「文記素齋館」。1984年擴建為功德林素菜館,由趙樸初題額,後因崇安寺地區改造拆除。[20]2005年,恢復營業。[21]

逸事

編輯
  • 古時農曆立春前後在崇安寺內要舉行迎春賽會,正月十五則要舉行元宵燈會,屆時,寺內外萬燈千彩,鑼鼓喧天。其中最吸引的是抬槓戲文表演:一座抬槓有16人到20人肩抬,抬槓上搭有小型戲台,演出折子戲。崇安寺中還曾有一棵可以懸彩燈81盞的燈樹,為無錫元宵節的一座燈標。[4]
  • 崇安寺在清乾隆時曾名靜慧寺,民間傳說乃乾隆至江南尋生父,其到無錫後,指名要去靜慧寺,但彼時無錫無有此寺,只在新安鎮有一座名為淨慧寺的小寺。由於寺廟修葺及御道鋪設的代價很大,地方官員便暗渡陳倉,將城中崇安寺連夜易名為靜慧寺。乾隆到訪後,便御敕為靜慧寺了,並賜對聯一副,聯日:「南海蓮花九品香;西方綠竹千年翠」。[22]

交通及遊覽資訊

編輯

公共交通

編輯
  • 公共汽車:公交11、12、20、35、65、67、79、79區間、81、85、87、118、201、211、216、312(夜間)、316(夜間)、319(夜間)、611、703、763路至大東方百貨(崇安寺)站下;公交10、15、75、87、311(夜間)、722路至崇安寺站下。
  • 地鐵地鐵1號線2號線三陽廣場站下,自11A/B號出口出站,可到崇安寺步行街;自15號口出站,可到崇安寺地下城中購物公園;自19A/B號出口出站,可到圖書館鐘樓前廣場。

景點資訊

編輯

崇安寺地區內各景點,包括城中公園、阿炳故居、圖書館鐘樓等均為免費開放。其中阿炳故居開放時間為9:00-17:00。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无锡崇安寺——全国四大商业繁华地〉,《扬子晚报》(2009年7月30日). [2015年2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2. ^ 2.0 2.1 徐武、沈虹太等,《無錫風物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頁19。
  3. ^ 3.0 3.1 曹錫榮,〈用文化打造中心商務區的靈魂〉,《江南論壇》(2005年第6期),頁47-48。
  4. ^ 4.0 4.1 4.2 4.3 無錫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文化無錫》(古吳軒出版社,2006年12月),頁243。
  5. ^ 5.0 5.1 5.2 崇安寺官方网站,《崇安寺街区史略》(2011年12月22日)。. [2015年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4日). 
  6. ^ 文“化”崇安寺. 中國文化傳媒網. 2007-09-11 [2017-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25日). 
  7. ^ 〈无锡主城区崇安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无锡新传媒网(2009年3月30日)。. [2015年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18日). 
  8. ^ 孫儉,〈崇安寺的今昔〉,收於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第21輯·崇安、南長、北塘、郊區四區專輯(1989年),頁153-154。
  9. ^ 於蕾. 无锡老字号. 新華網. 2007-12-24 [2017-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2). 
  10. ^ 崇安寺官方網站,《華夏第一公園》(2011年12月22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年03月3日,.
  11. ^ 锡城崇安寺大自鸣钟“重出江湖”. 江南晚報. 200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12. ^ 政協無錫市崇安區委員會、無錫市崇安區檔案局編,《崇安名勝史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12月),頁56-60。
  13. ^ 〈阿炳紀念館正式開放迎客〉,太湖明珠網(2009年3月18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年2月18日,.
  14. ^ 老字号迎宾楼再现崇安寺 品味老无锡的味道. 無錫新傳媒. 2012-03-16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15. ^ 傅立民、賀名侖主編,《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下冊)(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年1月),頁1715。
  16. ^ 徐橋猛、王力行主編,《無錫菜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頁236。
  17. ^ 无锡名店:王兴记. 無錫史志網. 無錫市史志辦公室. 2012-10-15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0). 
  18. ^ 〈见多识广的上海人就好这一口:王兴记小笼馒头有伐?〉,《江南晚报》(2012年2月28日)。. [2015年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15日). 
  19. ^ 王兴记等无锡八家企业捧回“中华老字号”招牌. 江南晚報. 201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0). 
  20. ^ 朱尊、丁寅,〈无锡老字号:老树散新枝〉,《无锡新传媒·吴文化》(2011年3月30日)。. [2015年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14日). 
  21. ^ “功德林”重开旧业 无锡老字号陆续“回归”. 新華日報. 2005-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22. ^ 無錫市濱湖區政協學習文史和社會法制委員會、無錫市濱湖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編,《濱湖文史資料》第2輯(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1月),頁154-15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