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

40°00′N 102°00′E / 40.000°N 102.000°E / 40.000; 102.000

巴丹吉林沙漠
位於中國境內、屬戈壁沙漠一部分的巴丹吉林沙漠
面積49,000平方公里(19,000平方英里)
地理
國家 中國
省份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官方名稱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標準自然:(vii)(viii)
參考編碼1638
登錄年份2024年(第46屆會議
面積726,291.41公頃(1,794,705.2英畝)

巴丹吉林沙漠英語:Badain Jaran Desert)位於阿拉善高原,位處其鄰近三個沙漠區域的交會處,屬於中國大陸西北部的溫帶沙漠地區,是當今中國境內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1] 該地區呈現出沙漠地形地景持續發生之地質學地貌學特徵。[1] 當地行政區劃上屬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

該地區有密集的巨型沙丘和交錯其間的湖泊,有當今全球最大面積的鳴沙(英語:Singing sand)和風蝕地形,有當今全球最高的固定沙丘必魯圖峰,其間湖泊的密集程度也是當今全球各地沙漠中最高者。[1] 該些湖泊尚未被完整研究,其高酸鹼值之環境使得棲息之動物群集呈現出奇特樣貌。[2] 額濟納河流經該地區,並形成沖積平原[3] 該地區多樣的地理環境,導致較高的棲息地多樣性,從而產生生物多樣性[1]

地貌

編輯
 
巴丹吉林沙漠

地質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於地表,形成廣布的戈壁、沙漠。

沙漠範圍內,除東、南、北部有小面積的準平原化基岩、殘丘外,大部為沙丘覆蓋,流動沙丘占83%。西部邊緣的古魯乃湖、北部的拐子湖、東部的庫乃頭廟附近有以梭棱為主的沙丘,約3千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高大沙山占61%,高度在200~300米,最高500米,有疊置沙丘的複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無明顯疊置沙丘的巨大沙山,單純的沙丘鏈面積較小。在沙漠東南部,沙山間分布着約144個內陸小湖(海子),面積為1~1.5平方公里。多為鹹水,不能飲用。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國內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巴丹吉林沙漠的東南部被雅布賴山(Yabulai Mountains,蒙古語ᠶᠠᠪᠠᠷᠠᠢ
 ᠠᠭᠤᠯᠠ
漢語拼音字母Yabarai uul西里爾字母Ябарай уул雅巴賴烏拉)遮擋,產生與雅布賴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擾動,這一地區又常年吹西南風,颳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積,重力波中的上升氣流將沙子帶到更高處,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說,巴丹吉林沙漠一帶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後,沙粒直接覆蓋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關於沙山成型的最新說法是地下水維持了沙山。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曾聯合署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地下水維持高大沙山》的論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數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於:表層沙子下20~30厘米處爲濕沙層,沙子孔隙裏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斷裂帶地下水上湧、水汽蒸發引起沙丘表面濕度增大、固定性增強,進而形成高大沙山。

另有說法是由於氣候的乾濕波動導致,當氣候進入濕潤周期,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鈣形成鈣結層,將沙子膠結、固定住。當氣候進入乾旱周期時,流動的沙子不斷在鈣結層上加積。如此反複進行,沙丘就越來越高大了。

湖泊周圍植物生長茂密,多為濕生、鹽生等,常以湖為中心與周圍沙丘呈同心圓狀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現以沙生植物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大氣降水加上凝結水(露水),這裏的沙丘在晚上降溫快,達到水汽凝結成水的溫度,水就會凝結到沙丘上,進入沙裏,這種凝結水一年的總量相當於這裏年平均降水量約80毫米;也有人說,這些湖水都是氣候濕潤的時期殘留下來的;也有人認為,這些湖水是從雅布賴山或祁連山,甚至是從阿爾金山的大斷裂帶過來的。

一種新的說法是從東南方過來的深循環水,深循環水是從地殼深處溢出來的,而且是溫度較高且穩定的熱泉水,它們在經過灰岩、石灰岩地區後,才能帶來溶解的碳酸鈣。這些水湧出地表後,溫度、壓力發生變化,二氧化碳氣體逃逸,碳酸鈣才重新沉澱下來,形成鈣華。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積水的湖泊有很多鈣華。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

氣候

編輯

巴丹吉林沙漠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極爲幹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溫7~8℃,絕對最高溫37~41℃,絕對最低溫-37~-30℃,沙面溫度達70~80℃,年蒸發量大於35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0~80倍。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可達38~43℃,光照強烈,是內蒙古自治區光照最充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均風速4米/秒,八級大風日約30天,主要為西北風。沙丘上植物較少,僅於沙丘下部、丘間低地生長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還生長有沙拐棗、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檉柳、沙蔥等,覆蓋率在5%左右,在沙山與湖泊間常出現有白刺沙堆。

自然景觀

編輯

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沙漠「五絕」。在巴丹吉林沙漠內,沙山沙丘、風蝕窪地、剝蝕山丘、湖泊盆地交錯分布,並以流動沙丘爲主,約占沙漠總面積的83%,流沙面積僅次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以複合型沙山爲主,爲北 30°~40°東方向排列,系西北風的強大影響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圍爲沙丘鏈,一般高20~50米。其中必魯圖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約435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峰」。沙漠中的湖泊星羅棋布,有113個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總水面4.9萬畝。沙漠東部和西南邊沿,生動記錄狩獵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畫,被稱爲「世界美術的活化石」。

巴丹吉林沙漠被認爲是中國頻發的沙塵暴的沙源,這裏總體的生態現狀還在進一步惡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Badain Jaran Desert - Towers of Sand and Lak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4-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4) (英語). 
  2. ^ Li, Yuan; Zhao, Hui; Hu, Ling; Leppänen, Jaakko Johannes. Cladoceran communities in soda lakes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NW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June 2020, 177: 104133. Bibcode:2020JArEn.177j4133L. S2CID 214267825. doi:10.1016/j.jaridenv.2020.104133. 
  3. ^ Badain Jaran Desert. Apple Travel. [May 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3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