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若蘭
|
巴若蘭(Elizabeth Fischbacher,1897年3月31日—1967年12月24日),英國內地會女傳教士,布道家,後加入地方教會。在1930年代,曾對兩位中國教會領袖楊紹唐和倪柝聲產生影響。
生平
編輯1897年3月31日,巴若蘭出生在蘇格蘭格拉斯哥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她是家中長女,家中弟兄姊妹8人,其中有三人加入內地會到中國傳道。
1922年(25歲),巴若蘭受內地會差遣,前往中國傳教,駐山西省曲沃縣[1],講道很有恩賜[2]。1930年代初,巴若蘭將山東大復興帶到山西省,影響該省中國傳道人楊紹唐。曾在洪洞縣山西聖經學院任教。
1935年,巴若蘭從內地會辭職,成為自由宣教士,在煙臺主領奮興會,受靈恩運動影響,說方言,唱靈歌,使倪柝聲也一度受到影響[3]。巴若蘭一度回到蘇格蘭,與史百克同工。1938年,倪柝聲赴英國,與史百克交通,並參加開西大會。巴若蘭又陪同倪柝聲赴丹麥帶領特別聚會。倪柝聲回到倫敦後,將《工作的再思》譯為英文,巴若蘭和另一位內地會女傳教士德文蘭(P M Deck,1910年由內地會派遣來華,駐山西省曲沃縣)從中協助。
1939年,巴若蘭和德文蘭追隨倪柝聲回上海。倪柝聲回到上海後,在法租界蒲石路(長樂路)637弄友華村設立了同工招待所,名為基督徒交通傳道處,安排來自英國、加拿大的巴若蘭、德文蘭、鍾瑪琍(Mary Jones)、賴恩喜(Lena Clarke,來自加拿大,1904年由內地會派遣來華,駐四川省夔州府)等多名女傳教士居住於此,接受培訓。1942年,倪柝聲被上海地方教會停止聚會後,仍然繼續照顧這些傳教士。直到1943年3月18日,巴若蘭等宣教士被日本人關進龍華集中營。戰後巴若蘭返回英國,仍與史百克同工,並接待來訪的李常受。
1956年,巴若蘭和鍾瑪琍回到遠東,定居香港,與香港地方教會負責人陳則信同工,住在尖沙咀天文台道五號聚會所四樓。巴若蘭於1967年12月24日在香港去世[4],安葬在九龍城聯合道基督教墳場。
家人
編輯巴若蘭弟兄姊妹8人,還有兩個弟弟也先後加入內地會來到中國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