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斯坦民主黨

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庫德語پارتی دیموکراتی کوردستان Partîya Demokrata Kurdistanê‎,簡為「PDK」;英語:Kurdistan Democratic Party,簡為「KDP」),也有媒體譯為「庫爾德民主黨」,簡稱「庫民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主要的庫爾德人政黨之一,1946年成立於伊朗庫爾德斯坦馬哈巴德

庫爾德斯坦民主黨
Partiya Demokrata Kurdistanê
پارتی دیموکراتی کوردستان
الحزب الديمقراطي الكردستاني
主席馬蘇德·巴爾扎尼
創始人穆斯塔法·巴爾扎尼
成立1946年8月16日,​78年前​(1946-08-16
總部埃爾比勒,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意識形態庫爾德民族主義[1][2]
自決[3][4]
民粹主義
保守主義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
國際組織
官方色彩  黃色
伊拉克國民議會
31 / 329
庫爾德斯坦議會[5]
38 / 111
黨旗
官方網站
www.kdp.info
伊拉克政治
政黨 · 選舉

歷史

編輯

與其他多數伊拉克庫爾德人政黨一樣,庫爾德斯坦民主黨不僅與巴格達當局,而且與伊朗等伊拉克鄰國有着相互交織的複雜歷史。

建黨

編輯
 
卡齊·穆罕默德和穆斯塔法·巴爾扎尼

1946年,蘇聯支持的馬哈巴德共和國領導人卡齊·穆罕默德英語Qazi Muhammad宣布組建一個基於伊朗或東庫爾德斯坦的「庫爾德民主黨」。當時支持庫爾德民族主義者反抗伊朗和伊拉克君主政權的蘇聯指示穆斯塔法·巴爾扎尼聽從卡齊·穆罕默德的管理。不清楚穆斯塔法是否曾正式接受這一安排,但作為一個被伊拉克當局迫使的逃亡者,他依賴伊朗庫爾德人及其蘇聯支持者的青睞,馬哈巴德共和國當局安排當地庫爾德人為其困乏的軍隊提供食宿。[6]

民族主義者的圈子裡,大家都知道穆斯塔法和卡齊·穆罕默德的關係並不融洽。[7]穆斯塔法試圖在伊朗為巴爾扎尼家族尋求特殊的地位,但卡奇拒絕了他們,並稱「將只有唯一一個政黨,你們不得脫離它行動。」[7]期間,穆斯塔法與巴格達當局達成協議允許他返回伊拉克,並成功使伊拉克庫爾德政要認識到需要建立一個伊拉克庫民黨。伊拉克共產黨庫爾德人分部瑞茲卡爾(Rizgari)強烈反對這一主意,因為這將打破泛庫爾德人聯盟,並妨礙到合法地將兩伊邊境分裂為庫爾德斯坦。[7]

儘管如此,巴爾扎尼的策略成功了,並且他使瑞茲卡爾發生了分裂。由於穆斯塔法不僅是部落長老領袖,而且在普通庫爾德人中享有的廣泛知名度,他甚至得到了很多忠實左派的支持。人們相信只有民族主義運動站在巴爾扎尼他們一方,才能取得軍事勝利。[7]

新生的伊拉克庫民黨於1946年8月16日召開了它的第一次代表大會。32個代表選舉產生了一個中央委員會,穆斯塔法任流亡主席,謝赫·拉蒂夫和卡卡·齊亞德·阿迦任副主席,哈姆扎·阿布德·阿拉任秘書長。該黨要求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確定伊拉克庫爾德人政治經濟形勢與伊朗庫爾德人的不同。由於怕疏遠已經同意支持的非常保守的部落首領和地主,該黨的綱領中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社會和經濟內容。[7]

鞏固

編輯

1947年初馬哈巴德共和國滅亡以後,原來伊朗庫民黨蘇萊曼尼亞代表易卜拉欣·艾哈邁德英語Ibrahim Ahmad加入伊拉克庫民黨。艾哈邁德是一個具有極高影響力的左翼知識分子,到1951年他已成功將大多數伊拉克庫爾德左翼民族主義者整合到了庫民黨之中,相應地,它為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提供了機會,並選舉艾哈邁德為秘書長,實際上他行使代理主席權利。[8]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庫民黨和伊拉克共產黨的庫爾德人成員持續增進他們的工作關係,在很多情況下會派出聯合候選人。伊共直接開展反對阿迦(部落長老)的運動,並獲得了埃爾比勒杜胡克和蘇萊曼尼亞的工人們的支持,而庫民黨則安慰阿迦們伊共最終將在他們的控制之下。到1954年,庫民黨開始鼓吹建立流行的民主共和國以取代伊拉克君主政權,這讓它的很多部落支持者十分錯愕。[9]

事實上,在1956年,庫爾德阿迦們和庫民黨-伊共聯盟之間的對立十分嚴重,前者的使者聯繫了摩蘇爾的英國領事,希望獲得武器和資金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一個「反共並獨立的庫爾德斯坦」。[10]

伊拉克革命時期

編輯
 
巴爾扎尼和卡塞姆

1958年7月14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少尉和他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了伊拉克君主政權,這為伊拉克庫爾德人許下了美好的未來。雖然庫民黨和伊共被排除在新的民族統一戰線政府之外,但卡西姆組建了三人主權委員會代行總統職權,分別由由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士組成。[11][12]庫民黨立即承諾支持新政權,在其報紙為「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自由和平等」的新時代而歡呼。[11]

易卜拉欣·艾哈邁德曾試圖迫使卡塞姆將庫爾德人自治寫入臨時憲法。然而,卡塞姆正受到來自他的副手阿卜杜薩拉姆·阿里夫和其他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至少是復興黨,的更大的壓力,他們想要將伊拉克併入由埃及敘利亞聯合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他們反對卡塞姆明顯親庫爾德人的態度和對穆斯塔法·巴爾扎尼的特別友好。[13]為了壓制納賽爾分子,卡塞姆政府邀請穆斯塔法於10月份從蘇聯回國,並在機場進行了熱烈的歡迎。[14]

卡塞姆和穆斯塔法關係十分密切,在卡塞姆看來,巴爾扎尼是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盟友,可用來抗衡威脅顛覆伊拉克建立納賽爾埃及一般政權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卡塞姆正式將巴爾扎尼確定從建黨以來一直在紙面上擁有的庫民黨主席,贈給了他努里·賽義德在巴格達的一座舊宅、一輛汽車和一份「巨額的月薪」。[13]穆斯塔法在1959年3月證明了他的忠誠,他幫助卡塞姆鎮壓了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復興黨軍官在摩蘇爾發起的一起嚴重暴動。在穆斯塔法的授意下,庫爾德人聯合伊共一起襲擊了民族主義者和復興黨正大肆破壞的摩蘇爾,後者在四天時間裡至少殺害了2500人。雖然共產黨人和庫爾德人報了仇,但卡塞姆以這次起義為藉口,將民族主義者和復興黨人清出了伊拉克武裝部隊和政府。[15]

七月份,卡塞姆又利用了一個幾乎相同的事件為藉口來打擊異己,但這次發生在基爾庫克,打擊的是庫民黨的親密盟友共產黨。1959年,基爾庫克150,000人口中的一半是伊拉克土庫曼人,另一半依次是庫爾德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上一年10月,穆斯塔法對該市的凱旋訪問已經導致了流血事件,但殺戮是一個稱為「人民抵抗力量」的組織的共產黨和庫爾德成員造成的,多達50名土庫曼人喪生。卡塞姆宣布共產黨應為其負責,並稱發現了針對巴格達的類似行動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穆斯塔法幫助克塞姆迫害伊拉克共產黨,並且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庫民黨在庫爾德部落的支持下與庫爾德共產黨發生了衝突。[15]

同時,庫民黨之中產生了意識形態裂痕,一方是知識分子和左翼分子易卜拉欣·艾哈邁德和賈拉勒·塔拉巴尼,另一方是穆斯塔法和巴爾扎尼家族。雙方相互攻訐,關係疏離,但在企圖削弱對方在庫民黨的重要性的同時,他們也都知道對方在各自支持基礎的忠誠上是必不可少的,像部落村民、牧民對巴爾扎尼的支持和城市居民、受教育者對艾哈邁德和塔拉巴尼的支持。[16]

1950年代,通過消滅敵對的哈基、蘇馳、巴拉杜斯提、齊巴里等部落的武裝,穆斯塔法加強了自身在軍隊的地位。卡塞姆敦促他克制,但穆斯塔法並未顧及,在部落間很多次流血衝突之後,最終取得了勝利。[16]由於此事和曾發生在摩蘇爾和基爾庫克的暴力事件,卡塞姆慢慢開始疏遠穆斯塔法和庫民黨,並在1960年的一次發言中公開批評了巴爾扎尼家族。[17]卡塞姆害怕巴爾扎尼獨大,開始支持哈基和齊巴里部落來遏制穆斯塔法。由於卡塞姆沒有採取任何實際步驟來使庫爾德人自治,庫爾德人,尤其是易卜拉欣·艾哈邁德和賈拉勒·塔拉巴尼感到越來越沮喪。

由於巴格達遲遲不能解決庫爾德人自治問題,穆斯塔法與1960年10月赴蘇聯尋求支持,但直至1961年2月回國,他也沒有獲得莫斯科的支持。1961年8月,穆斯塔法向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結束獨裁統治,承認庫爾德自治。9月,政府軍向庫爾德武裝發起大規模進攻。同時1960年才被政府根據新頒布的社團法允許在巴格達成立的庫民黨於1961年9月又被取締。[14]1961年到1963年間,暴力吞噬庫爾德斯坦,而且因為在對如何進行反抗和反抗的目的是什麼上無法達成共識,塔拉巴尼等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者與穆斯塔法、部落阿迦之間的長期分化越來越難以調和。穆斯塔法曾首先向英國,之後向美國求援,這使他失去了他在伊拉克共產黨中所剩無多的盟友。整個國家陷入混亂,四分之一的庫爾德村莊被襲擊,產生了80,000難民。[18]卡塞姆不但失去了對庫爾德斯坦山區的控制,而且在巴格達也被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政治上孤立了,喪失權利對他來說似乎已經只是時間問題。[19]

復興黨統治初期

編輯

由於與庫爾德人的戰爭,大多數政府軍駐紮到了庫爾德斯坦,復興黨利用首都的軍力空虛順利發動了齋月革命,擊斃了卡塞姆。與其他的很多庫爾德人一樣,庫民黨同樣歡迎的齋月革命的到來,他們相信復興黨對庫爾德自治的保證。[20]新政府成立後不久,就與庫爾德人就自治問題開展了談判,穆斯塔法·巴爾扎尼提出在北方建立庫爾德立法和司法機構,由庫爾德人出任副總統和庫爾德斯坦所有公職,建立庫爾德軍團,庫爾德地區應包括蘇萊曼尼亞、基爾庫克、埃爾比勒三省和摩蘇爾、迪亞拉兩省中庫爾德人占多數的縣。對此主張泛阿拉伯主義的復興黨是難以接受的。潮流轉向了反對庫爾德人,因為在巴格達,大家都相信庫爾德人是伊朗、西方或者他們兩者的特洛伊木馬。關於庫爾德斯坦地位的談判一直僵持不下,尤其是基爾庫克的地位。庫民黨要求控制這個富產石油的城市,但政府反駁說根據1947年的人口普查,庫爾德人僅占該市人口的25%,而伊拉克土庫曼人則超過了一半。穆斯塔法威脅發動戰爭,但巴格達接受了挑戰,於4月底恢復了對庫爾德人的戰爭。[21]復興黨軍隊占領了蘇萊曼尼亞並宣布戒嚴宵禁,逮捕政治領袖和活動家。戒嚴三天後,在一個亂葬坑發現了80具屍骨,而且成百的人失蹤。[21]伊拉克的庫爾德人代表被逮捕,而庫民黨內知識分子為了穆斯塔法的戰略而與他產生了爭執。憑藉伊朗庫爾德人的大力支持,穆斯塔法的武裝到該年冬天收復了他們原有的多數陣地。[22]

通過一次不流血的政變,第一個復興黨政府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阿卜杜塞拉姆·阿里夫領導的革命指導委員會。儘管這個政權的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它選擇了和平,因為與庫爾德人的戰爭是昂貴且不受歡迎的。事實上,在自己就能夠推翻復興黨之前,阿里夫曾與穆斯塔法合作抵制復興黨。[21]阿里夫在上台之初就親自會見了穆斯塔法,達成了停火協議。但穆斯塔法以私人名義,而不是以庫民黨黨首的身份與阿里夫簽署的協定,這使得易卜拉欣·艾哈邁德和賈拉勒·塔拉巴尼非常憤怒,因為協議中沒有提到任何關於他們正全力爭取的庫爾德自治的問題。阿里夫用武力威脅穆斯塔法的對手,而穆斯塔法也宣稱任何反對巴格達的抵抗活動都是對他本人和巴爾扎尼部落宣戰。[23]穆斯塔法知道阿里夫並不介意是否廢除庫爾德政黨,只要它符合「伊拉克的利益」,而且穆斯塔法開始從阿里夫那裡達到武器和資金。

庫爾德政局再次產生了分裂,以易卜拉欣·艾哈邁德和賈拉勒·塔拉巴尼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譴責穆斯塔法和阿里夫的狼狽為奸,而穆斯塔法將保守人士和部落首領拉攏到了自己身邊。在經歷激烈的爭辯和遊說之後,艾哈邁德和塔拉巴尼仍未能撼動穆斯塔法在庫爾德人民心中的領袖地位。由於穆斯塔法不容異議,艾哈邁德和他的追隨者們擔心自身安危,在與穆斯塔法的一次激烈討論後趁夜溜走,退回了他們的大本營馬瓦特英語Mawat, Kurdistan[24]

1964年7月庫民黨第6屆黨代會上,來自艾哈邁德-塔拉巴尼派的代表們到達後被立即逮捕。幾天後,穆斯塔法派他兒子伊德里斯·巴爾扎尼英語Idris Barzani率軍迫使艾哈邁德及其約四千追隨者流亡伊朗。至此,穆斯塔法實現了對庫民黨的絕對控制。[24]1965年5月,穆斯塔法獲得伊朗政府提供的重型武器,在北方農村建立了事實上的庫爾德地方政權。[25]

在接下來直到復興黨再次政變前的四年裡,庫爾德人一直保持着對伊拉克當局的游擊戰。到1966年,穆斯塔法已經得到了巴格達當局兩大敵人伊朗和以色列的支持。他相信這兩個國家和美國將會助其脫離巴格達獨立。[26]

1968年,第二次復興黨政變成功,庫民黨與復興黨達成了一項名為「巴扎茲宣言」的協定。雖然復興黨的創始人米歇爾·阿弗拉克呼籲所有種族和宗教在阿拉伯統治下平等,但現實中新政權最終比之前任何時期都更加沙文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沒有忘記他們1959年所遭受的穆斯塔法和巴爾扎尼家族的暴行。諷刺的是,薩達姆·侯賽因是提倡更多考慮和以適當方法處理庫爾德問題的早期復興黨領導人之一。[27]由於從復興黨政權身上感到了比之前任何巴格達政府更多的社會主義元素,艾哈邁德和塔拉巴尼也歡迎新的復興黨政權。

然而,巴格達越來越擔心包括向穆斯塔法提供了大量精密炮彈在內的伊朗對庫爾德斯坦事務的不斷涉足,以及當時伊朗剛剛對巴林提出的主權要求。為了緩和事態並遏制穆斯塔法實力的增長,復興黨政府宣布其對1968年巴扎茲宣言的承諾,宣稱將在全伊拉克的學校和大學內教授庫爾德語,在蘇萊曼尼亞興建一所新的庫爾德大學,諾魯孜節將被設為國家假日[28]穆斯塔法並未在乎,炮擊了政府在基爾庫克的石油設施,使巴格達在國際上非常難堪,尤其是對英屬伊拉克石油公司

其後,塔拉巴尼和艾哈邁德開始尋求新的復興黨政權的認可,介紹自己是更負責任的領導人,在意識形態上更接近復興黨。現實中,艾哈邁德-塔拉巴尼派和穆斯塔法都在爭奪影響力和巴格達的認可。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總統試圖鞏固其在阿拉伯伊拉克的力量,尤其反對共產黨,所以他命令他的副手薩達姆·侯賽因前往庫爾德斯坦與庫爾德人達成和平協議。1970年,薩達姆前往庫爾德斯坦與穆斯塔法議定協議,一個真正民主的、聯邦制的、公平的15條協議最終達成,該協議聲稱「歷史將見證,你們(庫爾德人)永遠不會有比阿拉伯人更真誠的兄弟和更可靠的盟友。」[29]

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正如預料的那樣,最早的障礙是人口統計。當政府1972年提出將1957年的人口普查數字運用到基爾庫克時,穆斯塔法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這將表明伊拉克土庫曼人占了該市的大多數,並且鑑於1959年的暴力事件,相比庫爾德人的統治,土庫曼人可能更喜歡復興黨的。儘管穆斯塔法承諾不需求外部援助,但他還是因為已經同意請求美國的援助而拒絕關閉與伊朗的邊境。此外,1972年9月中旬穆斯塔法從以色列得到了一筆50,000美元的津貼來擾亂和削弱復興黨。[30]同時,政府對該國石油設施的國有化,使得庫爾德人擔心失去自己的石油資源。[30]雙方的言辭不斷激化,在基爾庫克和辛賈爾爆發了衝突。穆斯塔法1973年6月向《華盛頓郵報》聲稱:「如果美國保護我們不受這群狼的傷害,我們準備按照美國的政策行事。假如有足夠的支持,我們能夠控制基爾庫克的油田,並將開採權賦予一家美國公司。」 [31]

衝突最終未能避免,伊拉克飛機轟炸了庫爾德人的底盤,而穆斯塔法也動員部隊,威脅全面開戰。但薩達姆在得到伊朗暫停援助庫民黨的協定後決定不再開戰。穆斯塔法進一步提出了將基爾庫克設為自治的庫爾德斯坦的首府的要求。然而復興黨在10月份宣布了一項基於同600名反巴爾扎尼的庫爾德人的討論的自治法草案,表明如果必要,復興黨願意撇開庫民黨。庫爾德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們與復興黨的熱烈討論激怒了穆斯塔法,而穆斯塔法由伊朗情報機構「薩瓦克」訓練的安全部隊「Parastin英語Parastin」則開始圍捕和殺害庫爾德共產主義者。

雖然穆斯塔法的歐洲顧問們建議他放棄基爾庫克,但他卻始終不願讓步,導致談判一再拖延。[32]1974年3月11日,巴格達發表了自治法,限穆斯塔法在兩周內接受它,並與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共產主義者一道加入復興國民陣線。該協議分配給庫爾德人的領地大致與後來庫區政府的領地相當。

由於有着美國、以色列和伊朗的支持,穆斯塔法並未在乎巴格達當局定下的期限。這使得一些高級別的庫民黨政治局委員投奔了在巴格達的伊拉克國民陣線。這些叛逃中最重要的是穆斯塔法的大兒子奧貝杜拉·巴爾扎尼,他聲稱他的父親「只要得到基爾庫克和它的石油,他不在乎是不是自治。只有都取決於他的法律,他才會接受,他想當絕對的統治者。」他還進一步譴責了他父親未能實現土地改革。[33]與此同時,一部分庫民黨人分裂出去加入了復興黨倡導的全國進步陣線[34]

1974–75年戰爭

編輯

穆斯塔法麾下有大約五萬名訓練有素的「自由鬥士」軍人,並可能還有五萬非正規軍,他有信心在面對伊拉克的軍事攻擊。而為了對抗這樣一支武裝,巴格達部署了九萬部隊,還配置了超過1200輛坦克和裝甲車以及200架飛機來支持。由於伊朗以及隱蔽的美國和以色列的支持,自由鬥士能夠對抗技術優越的伊拉克軍隊。由於美國的促成,伊朗在1975年3月歐佩克會議期間與伊拉克達成協議,即1975年阿爾及爾協議,協議要求伊朗結束對庫民黨的支持。由於失去了伊朗防空和反裝甲武器的援助,穆斯塔法下令庫民黨開始撤退,以避免伊拉克部隊的反擊。二十萬庫爾德難民逃入伊朗,並造成了約兩萬人傷亡。[35]

在鎮壓了此次武裝反叛之後,復興黨至少夷平了1400個村莊來建立沿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安全地帶。至少60萬平民被驅逐到集體「重新定居營」,任何試圖抗拒的都會被當場處決。伊拉克政府還利用這一機會來使人口比例更有利於他們——將庫爾德人從爭議領土上遷走,並遷入阿拉伯人。復興黨甚至還通過經濟手段誘導阿拉伯人娶庫爾德妻子。[36]

穆斯塔法逃到伊朗,而薩達姆·侯賽因,這個最初對庫爾德問題的「鴿派」,被由他一生都記恨的國家伊朗所幫助的庫爾德叛亂所激怒。

薩達姆初期

編輯

在1974—1975年的戰爭中戰敗之後,穆斯塔法·巴爾扎尼和他兒子伊德里斯英語Idris Barzani馬蘇德逃往伊朗。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被賈拉勒·塔拉巴尼填補,此前,塔拉巴尼和他的左派支持者在大馬士革宣布成立了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簡稱庫愛盟)。

1976年,伊德里斯和馬蘇德在歐洲重新集結庫民黨人,成立了庫民黨「臨時領導」。臨時領導正式地將自身重新定位為左翼組織,而馬哈茂德·奧斯曼英語Mahmud Uthman控制了庫民黨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運作。1979年,馬蘇德·巴爾扎尼在父親去世後從伊朗回國並獲得了黨的領導權。

儘管庫爾德人是作為一個整體經受了極大的苦難,但自1974-1975年戰爭後,由於庫民黨在1976-1977年伏擊並殺害庫愛盟戰士,庫爾德人內部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歇。[37]塔拉巴尼誓言復仇,並多次命令他的部隊向庫民黨的部隊開火,但相比庫民黨,這些命令往往很難執行。隨着庫民黨、庫愛盟和伊朗庫民黨競爭對領國的影響力和資金,爭鬥和分裂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末。[38]

兩伊戰爭開始時,薩達姆·侯賽因曾公開揚言「庫爾德的各個組織將永遠都得不到任何東西,他們只能絕望地分裂相互鬥爭,屈從於外國列強」。[39]1981年4月, 庫民黨、伊拉克共產黨以及新成立的庫爾德社會黨英語Kurdish Socialist Party勾結攻擊了庫愛盟在埃爾比勒省的據點。而在隨後一個月庫愛盟的反擊中,50名共產黨人被殺,70人被捕捉。每一方都指責對方是受巴格達,甚至安卡拉控制的。[39]

為對付薩達姆政權,伊朗又開始與庫民黨關係熱切起來,到1983年,伊朗通過庫爾德斯坦入侵伊拉克成為現實。庫民黨允許伊朗控制了著名的兩伊邊境口岸哈吉烏姆蘭英語Haji Omeran,有一位西方外交官稱此舉是「薩達姆永遠不會忘記的暗箭」。隨後,薩達姆報復了巴爾扎尼部族。包括親政府的「驢駒英語Jash (term)」在內,共有約8000巴爾扎尼男性被處死,而且處決前還曾被綁着在巴格達街頭遊行。

以此同時,庫愛盟曾宣布與巴格達停火,以鞏固新獲得的領土。由於超過3000庫愛盟戰士投奔了庫民黨以繼續同薩達姆作戰,此舉未能如願。

由於薩達姆在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戰爭中不僅有來自美國,而且有來自法國英國蘇聯的經濟、軍事支持,庫爾德人各個組織最終意識到他們必須團結起來才能對抗共同的敵人薩達姆。1986年,庫民黨、庫愛盟、庫社黨和伊共共同宣布了一項聯合聲明,呼籲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復興黨政權,11月,馬蘇德·巴爾扎尼賈拉勒·塔拉巴尼最終在德黑蘭會面,形成了正式結盟。到1987年5月,庫爾德社會黨英語Kurdish Socialist Party庫爾德斯坦勞動黨英語Kurdistan Toilers' Party亞述民主運動英語Assyrian Democratic Movement等組織均加入了被稱為「庫爾德斯坦陣線」的統一戰線,至此所有庫爾德政黨均接受來自伊朗的貨幣和軍事支持。[40]

隨着庫爾德人看起來取得了比從1960年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有利的地位,以及他們對薩達姆的徹底背叛,大規模的鎮壓開始了。在庫愛盟控制的蘇萊曼尼亞,薩達姆逮捕了五百多名10到14歲的男童,而他們大多在被殺害前受到了殘酷的折磨。[40]

庫民黨和庫愛盟從伊朗那裡獲得了像SAM-7之類的先進武器裝備,這使他們幾十年來首次在伊拉克部隊的共計下守住了自己的軍事中心和民用領地。由於薩達姆日益感到威脅,他委託被稱為「化學阿里」堂弟阿里·哈桑·馬吉德開展「安法爾行動」,期間使用化學武器對庫爾德城鎮哈拉卜賈進行清剿。安法爾行動造成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村莊被毀,至少18萬平民喪生。

海灣戰爭與庫爾德起義

編輯
 
提供慰藉行動英語Operation Provide Comfort」中的軍人與庫爾德人

1990年8月,薩達姆政權入侵和吞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遭到了來自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以美國為首的34國聯軍在聯合國授權下開始干預伊拉克的侵略。這一刻,伊拉克所有的反對派——庫爾德人、什葉派和反薩達姆主義的遜尼派都在伺機行動,而在美國鼓動下,爆發了1991年伊拉克大起義英語1991 uprisings in Iraq

庫民黨和庫愛盟由於怕讓盟友伊朗不高興,公開消除他們願意參與美國主導的倒薩活動的傳言。由於害怕巴格達當局像兩伊戰爭時期一樣對他們的平民使用化學武器,他們在戰爭初期對是否行動都猶豫不決。

然而,隨着伊拉克部隊到1991年年初的全面失利,在庫爾德斯坦的動盪也隨之加劇。在拉尼耶杜胡克蘇萊曼尼亞埃爾比勒等地都爆發了人民起義。馬蘇德·巴爾扎尼本人曾表示「這些起義是人民自發的,我們並沒料想到它們的發生。」[41]在美國支持和南方什葉派起義勝利的激勵下,庫民黨和庫愛盟的自由鬥士武裝占領了南到基爾庫克—巴格達高速公路的領土。

面對國際和聯合國的壓力,以美國、英國和法國為首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提供舒適行動」,在後來歸屬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的地區上方建立了禁飛區[42]

建立自治政府

編輯

儘管美歐空軍遏制了伊軍的進一步侵犯,但由於伊拉克軍隊再次占領基爾庫克和其他偏南部的多數庫爾德地區,庫民黨-庫愛盟領導的庫爾德斯坦陣線被迫再次與薩達姆就自治問題開始談判。馬蘇德·巴爾扎尼賈拉勒·塔拉巴尼分別作為單獨的領導人進行談判和行動。[43]巴爾扎尼在基爾庫克問題上一直堅持己見,而對薩達姆的任何承諾都深表懷疑的塔拉巴尼則警告不要簽署任何不能得到國際認可的協議。這一分歧削弱了庫爾德人的位置,並且薩達姆決定優先解決巴爾扎尼。[43]

談判陷入僵局,而薩達姆通過切斷所有的進出口封鎖庫爾德地區來加強他的態度。庫爾德人開始因為薩達姆以及無能的領導人遊行示威,他們高喊「我們要麵包和黃油,不要薩達姆和庫爾德斯坦陣線!」馬蘇德·巴爾扎尼說:「我們的治理癱瘓了……這是庫爾德斯坦陣線的一個空前的危機。」[44]

諷刺的是,當局對庫區的封鎖給庫爾德領導人在沒有巴格達干擾的情況下舉行選舉的機會。因此,庫爾德人在1992年5月舉行了首次民主選舉英語Iraqi Kurdist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 1992,此次選舉與意識形態幾乎不相干,主要是關於對部落或自由鬥士武裝(庫民黨或庫愛盟)的忠誠。事實上,很多團體直接將選票出售給了兩大領導政黨。[45]庫愛盟贊成建立更加健全的自治政府形式,但結果基本上保留了雙方對領土的實際控制。在可競爭的100個席次中,庫民黨獲得了51席,庫愛盟獲得了剩餘的49席。雖然其間出現了欺詐、賄選等情況,但這次選舉仍然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這是除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之外中東地區的首次此類選舉。

儘管選舉取得看成功,但庫民黨和庫愛盟兩黨的分歧還是根深蒂固的。庫民黨和巴爾扎尼的效忠者大多來自庫區北部,講巴迪尼(Badînî)方言;而庫愛盟的支持者幾乎全部來自索拉尼方言區,且其總部設在比較進步的城市蘇萊曼尼亞。一位資深庫爾德政治家說:「他們(巴爾扎尼和塔拉巴尼)不信任對方。如果您拜訪他們中的一個,所能做的就是談論另一個。他們都痴迷於政黨競爭……他們沒有制定出任何常規戰略。除了超過另一個政黨,沒有戰略可言。」[46]當庫愛盟元老福阿德·馬蘇姆被任命為總理時,他以辭職來抗議兩極化的局面。因此,庫爾德地區實際上是在一「國」之內有兩「國」,分別由兩個不同的政黨、軍隊和安全部隊所統治。[47]

關於腐敗、獨裁和官方謀殺的控告

編輯

近年來,庫民黨因腐敗裙帶關係和對異見人士的暴力行為多次受到內部和人權觀察[48]國際特赦組織[49]保護記者委員會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批評。

根據《金融時報[50],無論庫民黨還是庫愛盟都成為由保羅·布雷默以現金交付的伊拉克石油收入的富有接受者,《金融時報》在2004年12月10日報道,埃德·羅傑斯英語Ed Rogers代表馬蘇德·巴爾扎尼瑞士銀行賬戶中存入了5億美元。[50]

卡迪夫大學的榮譽教授、倫敦的庫爾德異見者卡馬爾·馬吉德在半島電視台的《走進伊拉克》中說:
「當我們談到腐敗時,我們談論的不是小事情或小人物。我們談論的是馬蘇德·巴爾扎尼和賈拉勒·塔拉巴尼。當馬蘇德·巴爾扎尼在美國總統布什助理埃德·羅傑斯的協助下將五億美元存入瑞士銀行的時候,當他將杜胡克變成向敘利亞、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等地走私香煙的中心的時候,當他與塔里斯曼之類的石油公司們做交易並得到2億2千萬美元的時候,當像Nokan這樣的一家庫愛盟公司控制了從蘇萊曼尼亞的土伊-馬利克到Goizja的750-760杜納畝的土地,當庫爾德人的政府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在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從土地從國防部、工業部、教育和貿易部那裡接收主要地方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小規模的腐敗,而是在談論馬蘇德·巴爾扎尼本人和賈拉勒·塔拉巴尼本人的大規模的貪污。」[50]

2011年埃及革命影響,變革運動曾呼籲內閣辭職、解散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作為對同時發生的針對庫區政府的抗議的回應,庫民黨開火擊殺了兩名抗議者,並擊傷了數人。[51][52]隨後,他們在夜裡焚毀了變革運動的包括一座電視廣播站在內的好幾棟建築。[53][54]這激起了公憤,導致了更多的遊行示威。朝野各黨派均指責該黨造成了不必要的騷亂,並指出沒有必要讓庫爾德政府下台。[55]大赦國際人權觀察敦促允許抗議活動,並要對傷亡事件進行獨立調查。[54][56][57]

維基解密揭露的一份美國國務院電報,在為外交官提供的伊拉克庫爾德地區政治格局的概述中指出「庫民黨由家族組成,像黑社會組織一樣運行。例如,他(馬蘇德·巴爾扎尼)叔叔是外交部長霍希亞爾·茲巴里英語Hoshyar Zebari,他侄子是庫區政府總理內奇爾萬·巴爾扎尼英語Nechirvan Barzani,而他兒子馬斯羅爾英語Masrour Barzani是庫區政府情報機構負責人。」[58]

組織機構

編輯

庫爾德斯坦民主黨於1946年8月16日在已故的穆斯塔法·巴爾扎尼的領導下成立。[59]該黨的領導組織機構包括:主席、副主席、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下級組織機構包括黨部「利格」(liq)、區黨委「瑙查」(nawcha),地方組織「雷克赫勞」(rek-khraw)和基層組織「沙娜」(shana)。各個黨部的領導由政治局或中央委員會成員兼任,其他成員在黨部大會和區黨委大會上選舉產生。

以下是各個黨部及對應的區域:

庫爾德斯坦婦女聯盟

編輯

庫爾德斯坦婦女聯盟(Kurdistan Women Union,簡稱KWU)是庫民黨的婦女組織,倡導婦女在黨內和社會上的權益。自1952年成立以來,庫婦聯積極參與到庫爾德民族鬥爭和為庫爾德斯坦人民爭取人權和民主權利的鬥爭之中。該組織從事反對壓迫和歧視的事業。此外,庫婦聯在庫民黨對抗歷屆伊拉克政府對庫爾德人的鎮壓的抵抗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庫婦聯為結束庫爾德社會對婦女的歧視和偏見而不斷努力。

庫婦聯在埃爾比勒建立了一所縫紉廠為婦女創造的就業機會。該聯盟還運行着一個社會和保健中心來為貧困家庭提供必要的基本服。其他的項目還包括:利用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援助開設的為兒童提供課餘活動的開放娛樂設施和遊樂場,通過會議確立的教育方案,說明婦女在社會中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的出版物。該聯盟還派出代表團到一些歐洲國家發展與其他婦女組織的關係,為庫爾德斯坦的女性受害者尋求人道主義援​​助,並交流管理和組織的經驗。未來的願望包括:開辦護士學校,為失去父母的安法爾孩子建立孤兒院,並獲得更多的學習用品。由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的變革,庫爾德婦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議員、部長、教師、工程師、律師、勞工和其他專業機構的成員中都已經有女性的存在。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Aziz, M.A. The Kurds of Iraq: Ethno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raqi Kurdistan. I. B. Tauris. 2011: 219 [2015-01-01]. ISBN 97818488554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2. ^ Entessar, N. Kurdish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 Lexington Books. 2010: 24 [2015-01-01]. ISBN 9780739140390. 
  3. ^ Iraq: Kurds Renew Demands for Self-Determination | Middle East Policy Council. mepc.org. [2015-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8). 
  4. ^ http://www.unifr.ch/federalismnetwork/assets/files/Best Papers 2013/Vezbergaite Ieva_Lithuania.pdf
  5. ^ 屬於「庫爾德斯坦名單」之中。
  6.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241
  7. ^ 7.0 7.1 7.2 7.3 7.4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242
  8.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297
  9.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299
  10.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00
  11. ^ 11.0 11.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02
  12. ^ 彭樹智主編, 黃民興著. 中東國家通史 伊拉克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29頁
  13. ^ 13.0 13.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03
  14. ^ 14.0 14.1 彭樹智主編, 黃民興著. 中東國家通史 伊拉克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38頁
  15. ^ 15.0 15.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05
  16. ^ 16.0 16.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06
  17.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07
  18.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1
  19.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2
  20.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3
  21. ^ 21.0 21.1 21.2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4
  22. ^ 彭樹智主編, 黃民興著. 中東國家通史 伊拉克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44-245頁
  23.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6
  24. ^ 24.0 24.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7
  25. ^ 彭樹智主編, 黃民興著. 中東國家通史 伊拉克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49頁
  26.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17-23
  27.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24
  28.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25
  29.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28
  30. ^ 30.0 30.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31
  31.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33
  32.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35
  33.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37
  34. ^ David McDowall.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Third Rev. Ed. London: I.B.Tauris. 2004. p. 337.
  35.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39
  36.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40
  37.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44
  38.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46
  39. ^ 39.0 39.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47
  40. ^ 40.0 40.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52
  41.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72
  42.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73
  43. ^ 43.0 43.1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76
  44.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79
  45.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80
  46.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85
  47. ^ McDowall, David.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London: I.B. Tauris, 2007 ed. p. 386
  48. ^ Iraqi Kurdistan: Journalists Under Threat | Human Rights Watch. Hrw.org. 2010-10-29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49. ^ Investigate attacks on journalists in the Kurdistan Region of Iraq | Amnesty International. Amnesty.org. 2010-05-07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4). 
  50. ^ 50.0 50.1 50.2 The Iraqi Kurdistan challenge - Inside Iraq. Al Jazeera English.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4). 
  51. ^ Iraqis protest in Kurdish region, capital. Reuters.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52. ^ [1][失效連結]
  53. ^ Restraint urged in Iraq’s Kurdistan Region following more protester deaths | Amnesty International. Amnesty.org.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54. ^ 54.0 54.1 thomas yocum. Document - Iraq: Authorities in Iraq urged to allow peaceful protests | Amnesty International. Amnesty.org. 2011-02-24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55. ^ Rudaw in English The Happening: Latest News and Multimedia about Kurdistan, Iraq and the World - Parties Try To Soothe Gorran’s Revolutionary Rage. Rudaw.net. 2011-02-13 [2015-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56. ^ Iraq: Restraint urged in the Kurdistan Region of Iraq following protester deaths | Amnesty International. Amnesty.org. 2011-02-18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57. ^ Iraq: Investigate Protester Deaths | Human Rights Watch. Hrw.org. 2011-02-17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58. ^ Cable: 09BAGHDAD859_a. wikileaks.org. [2015-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59. ^ KDP. Kdp.se. [201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