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伊王妃肖像

德布羅伊王妃肖像》(法語:La Princesse de Brogli)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851至1853年創作的油畫,畫上人物是寶琳·德布羅伊,她於1845年嫁給阿爾貝·德·布羅伊(後當上第28任法國總理)後獲得王妃禮稱。畫作完成時寶琳28歲,她非常聰明,美貌遠近聞名但十分害羞,畫中還體現出她憂鬱的一面。寶琳30來歲時患上肺結核,1860年撒手人寰時年僅35歲;阿爾貝對此非常傷心,此後四十餘年均未再婚,直至1901年謝世。

德布羅伊王妃
《阿爾伯特·德布羅伊王妃肖像》
藝術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年份1851–1853年
媒介油畫
主題寶琳·德加勒德·德布拉薩克·德貝恩
尺寸121.3 cm × 90.8 cm(47.8英寸 × 35.7英寸)
收藏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登錄號1975年1月18日

安格爾在準備期間先用鉛筆創作草圖,人物呈現不同姿勢,身着各種風格服裝。最終完成的畫作與《豪森維爾伯爵夫人肖像》、《羅斯柴爾德男爵夫人肖像》、《莫第西埃夫人肖像》一起成為畫家後期女子肖像中的傑作。與他的大部分女子肖像一樣,本作的服裝和背景同樣渲染得非常精確,人物軀體看起來仿佛沒有堅固的骨架。畫作上有作者簽名,標註的完成時間是1853年,如今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委聘

編輯

1845年6月18日,約瑟芬-埃洛諾雷-瑪麗-寶琳·德加勒德·德布拉薩克·德貝恩(Joséphine-Éléonore-Marie-Pauline de Galard de Brassac de Béarn,1825至1860年)與阿爾貝·德·布羅伊結為連理,兩人共有五個兒子。雖然沒有高層次的皇室血統,但兩人還是在結婚之際分別為自己加上親王和王妃頭銜。寶琳非常聰明和虔誠,她博覽群書,短暫的一生中寫過很多文章。她的美貌和魅力廣為人知,但為人十分害羞,所以身邊的人經常避免與她對視,以免使她難堪。[1]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曾於1845年為阿爾貝的姐姐豪森維爾伯爵夫人Countess d'Haussonville)繪製肖像,阿爾貝看到後非常滿意,於是請他為深愛的妻子畫像[2]

 
第28任法國總理阿爾貝·德·布羅伊,第四代布羅伊公爵

阿爾貝於1850年左右就委聘事宜聯絡安格爾,畫家這年一月同德布羅伊一家共進晚餐,據在場人士回憶,安格爾「看起來對模特兒很滿意」[1]

肖像畫是安格爾的主要收入來源,但他對歷史繪畫更有興趣,從業早期就主要創作歷史畫作,只是收益遠不及肖像畫。到了19世紀40年代,安格爾已經是廣受讚譽的畫家,不再需要依靠佣金生活[3]。《德布羅伊王妃肖像》是他創作的倒數第二幅女子肖像,也是最後一幅社會畫像[4]

安格爾的創作方法受到雅克-路易·大衛影響,首先聘請職業模特兒繪製裸體草圖。根據博納博物館的研究圖畫,他先繪出坐姿模特兒的身體輪廊,然後再考慮如何畫上奢華的服裝和飾品。[4]此次委聘已經沒有文獻記載存世,畫家採取的具體步驟和順序已不可考,現存最早的草圖年份是1850,畫上寶琳的晚禮服款式就是從這年開始流行[4]。最終成品的左中部有作者簽名和日期:「J. INGRES. pit 1853」(「讓·安格爾,1853年繪」)[5]

寶琳於1860年因肺結核撒手人寰,年僅35歲,阿爾貝將她的宗教史論文分為三卷出版[1]。他於1873年當上第28任法國總理並一直活到1901年,但對寶琳念念不忘,始終沒有再娶[1]。他一直保留亡妻的肖像,畫面披着織物,再用天鵝絨幕布覆蓋[6],只會選擇部分展覽外借[7]。阿爾貝去世後,這幅肖像在德布羅伊家族內流傳,直至1958年經銀行家和美術收藏家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之手賣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8],如今仍在雷曼館收藏[6]。畫中絕大多數珠寶和配飾仍由德布羅伊家族保留,但羽毛裝飾已賣給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7]

預備研究

編輯

與安格爾的其他後期肖像畫相比,《德布羅伊王妃肖像》的現存預備草稿很少。根據他的習慣做法,畫作中不是很重要的部分往往交給助手完成,預備研究階段草圖不但是最終作品的繪製基礎,還起到指引助手工作的作用。估計部分草圖已經遺失或被毀。[9][10]

現存草圖標識年份為1850至1853年,使用石墨畫在紙或透寫紙上。草圖詳盡程度和細節各不相同,但可以對比最終畫作和模特兒的姿勢看出畫家構想。最早的草圖是呈坐姿的德布羅伊王妃,筆觸較為簡略。[11]另一幅草圖是裸體模特站立的全身像,站立姿勢與最終畫作基本一致,並有安格爾對兩手用不同方式交叉的實驗。另一幅全身草圖上的人物已經穿上衣服,還有兩幅草圖聚焦雙手。[12][1]此外還有一幅完成度很高的畫作,王妃左手靠近頸部,身上的服裝比最終的油畫簡約,這幅畫可能是研究草圖,也可能是獨立項目[11]。除現存的五或六幅草圖外,確知已有同樣數量的草圖遺失[4]

最早的預備研究草圖已經確定油畫的主要圖案,如寶琳鵝蛋形的臉,彎彎的眉毛,兩手交疊,以及把一隻手插入另一手衣袖的習慣等[1]。安格爾發現坐姿畫起來很困難,每個細節都要反覆思量。從他寫給友人兼客戶查爾斯·馬可特Charles Marcotte)的信中來看,安格爾就在寶琳的家中繪畫,這能大幅加快創作進度,但是畫作的背景十分繁雜,創作過程很辛苦,除了給第二任夫人畫像外,他以後都不想再畫肖像[4]。最終《安格爾夫人肖像》(Portrait of Madame Ingres)便是安格爾的最後一幅女子畫像[13]

詳解

編輯

繪畫

編輯
 
畫作細節,可以看清珍珠耳環和帶有羽毛的垂褶珍珠頭飾[14]

德布羅伊王妃占據四分之三的版面,手臂搭在淺金色織錦緞安樂椅的豪華靠墊上。她的頭朝觀眾左側傾斜,黑髮向後梳緊並用藍色緞帶綁住。[5]根據畫作判斷,她當時正在位於巴黎大學路90號的家裡[6],身上的晚禮服表明此時已是夜間,她正準備出門[15]。她的禮服正是當時巴黎的流行款式[16],服裝、珠寶和家具都與此時盛行的法蘭西第二帝國華麗時尚相符。王妃身着金繡晚裝披肩[3],搭配淡藍色緞面露肩鐵圈裙舞會禮服和蕾絲與緞帶飾邊。[14][17]

寶琳佩戴的飾品包括項鍊、流蘇耳環和兩腕都有的手鐲。脖子上的吊墜帶有扁形十字架,代表她對信仰的虔誠,估計是由福圖納托·皮奧·卡斯特拉尼Fortunato Pio Castellani)或麥蘭瑞Mellerio dits Meller)設計。[6]她的耳環是用多層小顆天然珍珠串成,左手腕上還有繩狀珍珠手鍊,右手腕上的手鍊由紅色琺瑯和鑲鑽金鍊製成。項鍊是串起金質吊墜的雙環鏈,吊墜看起來應該是年代久遠的羅馬護身符。[18]

 
畫作細節,可以看清蕾絲連衣裙飾物、珠寶、戒指、插進衣裙的手,修長的手指,以及金色的椅子靠背

與安格爾的其他女子肖像一樣,畫上的寶琳看起來好像沒有堅固的骨架。她的脖子長到異常,雙手似乎錯位而且沒有骨頭,左前臂看起來畫得還不到位,缺乏肌肉組織。[19]雖然德布羅伊王妃的美貌遠近聞名[2],但鵝蛋型的臉部和面部表情看上去太過理想,前景其他部分缺乏足夠的細節支撐[6]

畫作由灰色、白色、藍色和金色調和而成[17],衣裝和飾品都極其精細、清晰和逼真,美術史學家將之與揚·范艾克的作品相比[20]羅伯特·羅森布魯姆Robert Rosenblum)認為畫作「色彩和諧得驚人」,其精緻感、銀色的強烈時尚感和優異的品質,或許只有弗美爾才能與之一較短長[21]。她的五官仿佛雕像,皮膚呈現出瓷器般的光澤[3]。畫上有多處創作早期的遺留痕跡,例如人物頭髮輪廓周圍和黃色的椅子。她的頭部兩側,靠近耳環位置有一條水平走向的遺留痕跡,寬約2.5厘米,還略有黃色顏料顯現出來,估計是用於確定人物的位置。椅子上的黑色帽子看起來是之後加繪。作者先在預備草圖上確定人物姿勢和形狀,然後在畫布上標出痕跡,再在作畫時用顏料覆蓋,最終的成品還是可以看到稍許痕跡,例如左肩周圍和胸部的調和線條,還有線條帶出喉嚨和緊身胸衣的上邊緣。[12]

 
德貝恩和德布羅伊家族紋章結合而成的盾徽

與包括《豪森維爾公爵夫人肖像》(Portrait of Comtesse d'Haussonville)在內的大部分安格爾後期肖像畫相比,《德布羅伊王妃肖像》的背景平平無奇,這可能是為了突出右上角的家族盾徽。馬丁·戴維斯(Martin Davies)認為圖作背景是「赤裸裸的勢利眼」。[22]牆壁呈柔和適中的淺灰色,紋理均勻,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鍍金木質長條裝飾[5],上面的紋章是畫家結合德貝恩和德布羅伊家族紋章虛構而成[22]。灰色的牆壁上有深藍色顏料的線條,但已經很淺,幾乎看不出來[12]。畫作背景簡約,體現出安格爾早期女子肖像「苦行者的優雅」風格[17],畫上人物大多呈坐姿,身後沒有華麗的裝飾[17]。背景中精確渲染的細節和幾何圖形營造出靜止感,但略微傾斜的頭部和衣服褶皺位置反射的微光又體現出微妙動感[23]

畫框

編輯
 
路易十三風格的奧沃羅畫框,約1950至1960年

當時採用的畫框外沿規格157×125.6厘米,採用鮭魚紅結合暗棕色的松木製作[24],內襯鍍金裝飾花環。畫框是1950至1960年間在美國生產(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買下畫作的時間差不多),採用安格爾時期法國流行的路易十三風格,與《莫第西埃夫人肖像》(Portrait of Madame Moitessier)的畫框類似。《莫第西埃夫人肖像》標註的完成日期是1856年,估計其畫框就是《德布羅伊王妃肖像》畫框的原型。[7]此外,《德布羅伊王妃肖像》原本採用的石膏畫框最遲是在1860年左右完成,估計外觀與目前採用的畫框類似[24]

評價

編輯
 
《莫第西埃夫人肖像》,1856年,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

畫作起初由安格爾保留,1854年12月在他的工作室首度對外展示[25],一同展出的還有《洛倫佐·巴爾托利尼的肖像》(Portrait of Lorenzo Bartolini),約1808年完成的《維納斯,愛與美的女神》(Venus Anadyomene),以及尚未完成的《莫第西埃夫人肖像》(約1844至1856年)[26]。評論稱讚畫中的寶琳「精緻、細膩,優雅直達指尖……堪稱貴族的奇妙化身」[14]。畫作整體獲得高度評價,可與畫家的《豪森維爾公爵夫人肖像》和《羅斯柴爾德男爵夫人肖像》(Portrait of Baronne de Rothschild)相提並論[12]

作品很快得到評論界和公眾的普遍讚譽,成為媒體的關注焦點。大部分評論員能夠理解畫中物理形狀變化的機巧所在,但也有作者站在少數派的學術視角批評畫中人物「虛弱、脫水,仿佛還在生病,瘦弱的手臂擱在前面的扶手椅上。安格爾先生以聞所未聞的方式渲染這雙大而無神,毫無光彩的雙眼。他肯定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這種負面表情,然後以正面角度反映到這張臉上。」[26]

大多數評論關注作者對人物衣着、配飾和其他裝飾細節的講究,認為畫作證明安格爾正處創作巔峰,還有少數評論稱讚畫中的精確程度可與范艾克相提並論[27]。部分作家認為,王妃的眼神和表情還暗示出憂鬱情緒[7]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Tinterow 1999,第447頁.
  2. ^ 2.0 2.1 Naef 1966,第274頁.
  3. ^ 3.0 3.1 3.2 Tucker 2009,第13頁.
  4. ^ 4.0 4.1 4.2 4.3 4.4 Tinterow 1999,第449頁.
  5. ^ 5.0 5.1 5.2 Tucker 2009,第11頁.
  6. ^ 6.0 6.1 6.2 6.3 6.4 Amory 2016.
  7. ^ 7.0 7.1 7.2 7.3 Tinterow 1999,第452頁.
  8. ^ Tinterow 1999,第454頁.
  9. ^ Brettell, Tucker & Lee 2009,第452頁.
  10. ^ Tucker 2009,第17頁.
  11. ^ 11.0 11.1 Tucker 2009,第16頁.
  12. ^ 12.0 12.1 12.2 12.3 Hale 2000,第206頁.
  13. ^ Wolohojian 2003,第206頁.
  14. ^ 14.0 14.1 14.2 Taylor 2002,第122頁.
  15. ^ Marandel 1987,第72頁.
  16. ^ Naef 1966,第276頁.
  17. ^ 17.0 17.1 17.2 17.3 Rosenblum 1990,第118頁.
  18. ^ McConnell 1991,第38頁.
  19. ^ Harris & Zucker 2009.
  20. ^ Rosenblum 1990,第32頁.
  21. ^ Rosenblum 1990,第37頁.
  22. ^ 22.0 22.1 Davies 1934,第241頁.
  23. ^ Tucker 2009,第11–13頁.
  24. ^ 24.0 24.1 Newbery 2007,第344頁.
  25. ^ Naef 1966,第275頁.
  26. ^ 26.0 26.1 Tinterow 1999,第451頁.
  27. ^ Tinterow 1999,第451–452頁.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