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懿閩王祠
忠懿閩王祠,又稱福州閩王祠、閩王廟,是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慶城路的一座祠堂建築,主祀五代閩國君王王審知。它始建於五代時的946年(開運三年),北宋時的公元976年(開寶九年)重修,現建築為明代所建,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內有晚唐至明代的碑刻,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王廟附屬石刻 | |
---|---|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福州市鼓樓區 |
座標 | 26°5′31″N 119°18′4″E / 26.09194°N 119.30111°E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唐—明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歷史
編輯閩王祠原為五代十國時期的閩王王審知故居。王審知是五代閩國的開國君主,自898年起接替去世的兄長王潮治理福建前後27年,對閩國的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促進很大,被後世稱為「開閩王」。[1]946年(後晉開運三年),吳越國占領福州後將原王審知故宅略加修繕後改為廟祀,以紀念王審知治理閩國時的德政。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宋太宗下詔修復王審知祠,由吳越王錢弘俶委託福州刺史錢昱進行修復工程,並豎立石碑。[2][3]此後每年都有祀牲醪。此後由北宋至清代,閩王祠五度重修。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明神宗下詔鼎建祠宇,敕令春秋祀典,並將閩王祠賜名「忠懿閩王祠」。1662年(康熙元年)再度重修。到了1827年(道光七年)因為祠堂內的宋代石碑崩裂,而祠堂也有破損,因而再次重修。[1][3]民國初年也曾有修復。1981年,福州市修復閩王祠後將其向外界開放。[4]閩王祠內的歷代碑刻於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建築
編輯閩王祠的建築大體保持明代福州建築風格。祠堂坐北朝南,自大門沿中軸線依次排列的是門牆、前庭、祀門、後庭和正殿,兩側有紅色夾牆,牆頭呈流線形,使用青瓦。門牆為紅色,有高挑的燕尾脊頂,門牆上開有三個圓拱形門,中門寬2.1米,高3.2米,左門上有「報功」嵌額,上有「奉旨祀典」、「忠懿閩王祠」嵌額,右門上有「崇德」嵌額,牆門前石坪前有兩尊高2米的石獅。前庭有一座碑亭,亭中樹立有刻於906年的唐代「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是閩王祠內最古老的碑刻。前庭左側是明萬曆年間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記」,右牆上則嵌有紀念閩王功勳的「乞土勝地」碑。前庭的亭後牆上有「紹越開疆」四個大字。前庭之後為後庭,兩側是廂房。後庭正殿是閩王祠的主體建築,為硬山頂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達15米,進深三間達11米,祀門上有「功垂閩嶠」木製匾額,正殿當中供奉閩王王審知塑像。[1][3]
碑刻
編輯閩王祠內有從唐代到明代的歷代碑刻,這些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1961年便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閩王祠前庭的「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為906年(唐天祐三年)唐哀帝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寬1.87米,厚0.29米,材料為黑色頁岩,底為花崗岩覆蓮基座。碑文意在記錄王審知家世及其治閩功績,是閩王祠內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蒼稱之為「天下四大碑之一」。[5]撰文者為天佑年間唐朝禮部侍郎于竟,書寫者為弘文館的王倜,碑文行文嚴謹、書法持重,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歷史的重要資料。[2][6]
五代時的「重修忠懿王廟碑銘」於976年(宋開寶九年)由福州刺史錢昱所樹立,由攝閩縣丞林操書丹,現嵌於閩王祠後牆,碑身為圭形黑色頁岩為料,高3.58米、寬1.8米,龜趺座高0.45米,寬1.83米,殘長1.9米,碑文採用楷書,記載了王審知生平功績及修復該祠的緣由。該碑原來在廟前東側,民國時傾倒斷裂,於是被嵌入後牆。[2]
祭祀和社會影響
編輯在古代,為了緬懷王審知勸農的教諭,福州當地的郡守在每年立春會率當地官吏來閩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進行發動春耕儀式。[1]全球許多祖籍在閩的王氏後人,包括來自香港、台灣、馬祖、菲律賓等地的王姓宗親也會來閩王祠參拜。[7]2007年,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族人也來福州拜謁了閩王祠。[8]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福州閩王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07.,福州市檔案局
- ^ 2.0 2.1 2.2 2.3 閩王廟附屬碑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福建省文物局
- ^ 3.0 3.1 3.2 福建名祠之閩王祠,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峽西岸行》
- ^ 閩文化—文史古蹟—閩王祠[永久失效連結][永久失效連結]
- ^ 郭柏蒼,《竹間十日話》
- ^ 闽王庙附属碑刻. 福建省文物局——福建文物網. 2005-07-24 [2009-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 ^ 閩王祠董太后享殿重新落成[永久失效連結][永久失效連結],《東南快報》
- ^ 陳洪亮,海峽兩岸王姓宗親共祭閩王[永久失效連結][永久失效連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