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物,所謂「息壤」就是自己可以自動增生的土壤[1]。用「息壤」修築的堤壩,洪水長一米,堤壩也自動長一米。[2][3][4]

方氏《通雅》:「息壤,坌土也。」漢代高誘註:「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淮南子·地形訓》謂:「禹乃以息土填洪水。」《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引《歸藏·啟筮》說:「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豳公盨》的銘文有「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之句,《禹貢》載:「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書序》亦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顧頡剛認為敷土就是以息壤堙塞洪水。

息壤的傳說仍被保留,歷代史不絕書。一說荊州古城留下的一處息壤遺蹟,凡遇亢旱,發掘其地,必致雷雨滂沱。唐代李石《續博物志》說:「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5]柳宗元寫《永州龍興寺息壤記》:「永州龍興寺東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負磚甓而起者,廣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鍤者盡死。永州居楚越間,其人鬼且。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6]北宋朝蘇東坡遊歷荊州,拜謁息壤祠[7],作《息壤歌》:「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隨取而培。」。明朝時,在永州龍興寺,「地如負瓮而起,皆為息壤」[8]。萬曆八年(1580年),「餘姚蔣勸能分部永州,有要人冀攘奪此寺為宅。……土功興,執役者八人,一日盡死。未幾,要人亦卒……聞者相共驚異。」[9]清初,還有人見到過息壤。陳康祺說:「息壤之在荊州,自唐虞已有其跡,至今靈異昭然可見。」[10]

注釋

編輯
  1. ^ 郭璞《山海經注》說:「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2. ^ 顧起元《客座贅語》說:「余嘗謂古人文字奧雅,意息壤乃土之能生殖者。鯀不合竊決壞之,為堤防以御鴻水,此戰國曲防(遍設堤防)之所由始也。」(卷九《息土》)
  3. ^ 張林嵐著,一張文集 卷6,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1,第275頁
  4. ^ 王永寬著,王永寬學術隨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09,第48頁
  5. ^ 說郛》卷一
  6. ^ 《柳宗元集》卷四十
  7. ^ 張世南《遊宦紀聞》卷6雲:「江陵城內有法濟院,今俗稱為地角寺,乃昔息壤祠。」
  8. ^ 《客座贅語》卷九《息土》
  9. ^ 朱國楨《涌幢小品》卷十五《息壤》
  10. ^ 陳康祺《郎潛記聞四筆》卷六《息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