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歷史是跨越了技術和貿易的發展,以定期收集信息和傳播信息的專業技術的出現為特徵。正如一部新聞史所推測的那樣,這些技術的出現導致了「我們所能獲得的新聞的範圍及其傳播速度的不斷擴大」。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新聞的主要傳播來源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通過商人,水手和旅行者等出國回歸的人將「新聞」(新的消息)帶回大陸,再由其他傳播者將其傳入其他地區。古代的抄寫員們會將這些新的消息記錄下來。可見,「新聞」的這種傳播方式是非常不可靠的,所以,這種傳播方式也因印刷術的發明而滅亡。自18世紀以來,報紙(以及較小程度上的雜誌)一直是新聞工作者的主要傳播媒介,20世紀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廣播和電視,21世紀則是互聯網。[1]

早期和基礎新聞

編輯

歐洲

編輯

1556年,威尼斯政府首次發布了每月的「新聞抄寫本」(意大利語:Notizie scritte),每個抄本的價格是1個格塞特(當時的威尼斯銅元,意大利語為:gazzetta[2],最終將此抄寫本的名稱定為「格塞特」(gazzetta)。avvisi是指手寫的時事通訊,在近代早期(1500-1800年)的整個歐洲(尤其是意大利)中,能夠快速有效地傳達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新聞,儘管它通常不被視為真正的報紙,但它也基存了報紙的共享信息等特徵。[3]

 
最早的報紙,1609年約翰·卡洛斯(Johann Carol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關係》標題頁

但是,曾經出現過的這些刊物都不適用於現代的報紙標準。因為他們的受眾不是普通群眾,並且主題被限制在了一定範圍內。大約在1601年前後,因為早期年間出版的這些刊物為當今公認報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15和16世紀左右,英格蘭和法國名為「relations」的長新聞被發布。而在西班牙,稱之他們為「relaciones」。單一事件新聞發布經常使用的印刷格式是以大報紙的格式打印。這些出版的刊物還以小冊子和迷你冊子的形式出現(一般會採用字母的格式書寫,來表達更長的敘述),其中還會出現插圖。在過去人們的識字率不高,這使得出版的刊物需要被朗讀(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將其定義為識字和口述傳統共存)。[4]

至1400年,在意大利和德國城市內的商人們用手寫紀事的方式編寫重要新聞事件,並將其傳播到他們的業務聯繫中。最早在1600年左右的德國出現了使用印刷機製作這些材料的想法。在早期稱之為:公平貿易報告(Messrelationen)是自15世紀80年代開始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萊比錫舉辦的大型書展的半年度新聞匯編。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開始每周發行的《 Relation aller Fuernemmen undgedenckwürdigenHistorien》(「所有傑出而難忘的新聞集」)是第一份真正的報紙。《 Avisa Relation oder Zeitung》於1609年在Wolfenbüttel出版,並很快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615年),柏林(1617年)和漢堡(1618年)建立了憲報。 到1650年,德國有30個城市擁有了活躍的憲報。[5]1594年至1635年之間在科隆出版了用拉丁文編寫的半年刊《 Mercurius Gallobelgicus》新聞編年史,但它不被稱為是其他出版物的典範。

該報紙聞通過17世紀歐洲公認的渠道在新聞通訊之間傳播。安安特衛普是兩個網絡的樞紐,一個連接法國,英國,德國和荷蘭。 另一個連接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最喜歡的圍繞着戰爭,軍事,外交,法院事務和八卦等話題。[6]

1600年以後,法國和英格蘭的國家政府開始印刷官方通訊。[7]1622年,第一本英語周刊《最新新聞》(A Current of General News)[8]以8至24頁的四開本格式在英格蘭發行並發行。

19世紀的革命性變化

編輯

在19世紀時所有國家的報紙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許多技術,商業、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出現。因為高速的印刷機和廉價的木質新聞紙使報紙可以大量發行。 並且隨着基礎教育的迅速發展潛在的讀者數量也在大幅度增長。只要語政黨在地方,國家會一等級的程度贊助報紙。到本世紀末,廣告業已變得成熟,並成為報紙所有者的主要收入來源。這導致一場爭取最大可能發行量的競賽產生,通常會輕視黨派關係,以便各方成員都可以購買文件。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歐洲的報紙數量穩定在6,000左右。 在1900年時翻了一番,達到12,000左右。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大多數報紙都是四頁社論,重印演說,小說和詩歌摘錄以及一些本地小廣告。雖然它們很貴,但大多數讀者都會去咖啡館看最新一期報紙。每個國家的首都都會有主要的國家報紙,例如《倫敦時報》《倫敦郵報》《巴黎時報》等。它們是昂貴的,所以直接送給國家政治精英。每十年一次,印刷機變得越來越快,1880年代自動排字的發明使得在一夜之間印刷大型早報成為可能。廉價的木漿代替了很昂貴的抹布。 文化的一項重大創新是由專業記者處理的新聞採集專業化。自由主義使新聞自由,結束了報紙稅的同時也使政府的審查制度大幅度放寬了。對利潤感興趣的企業家逐漸取代了對塑造政黨職位感興趣的政客,因此對更大的基礎訂戶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紙的價格減低到了1分錢。在紐約,「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採用聳人聽聞的風格,漫畫(被塗成黃色),高度重視團隊運動,減少對政治細節和言論的報道,對犯罪的新重視以及擴大了以主要大型百貨商店為特色的廣告板塊。女性以前曾被忽略,但現在她們在家庭和時尚問題上得到了多個建議專欄,並且越來越多地向她們投放廣告。[9][10]

法國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法國新聞史(History of French journ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32年——1815年

編輯

在路易十三的贊助下,法國的第一份報紙《法國公報》於1632年由國王的醫生Theophrastus Renaudot(1586-1653)成立的。[11]所有報紙都必須接受出版前審查,並作為君主專制的宣傳工具。在古代政權統治下,最著名的雜誌是風雅信使Journal ssavans雜誌(成立於1665年,專門為科學家設計)和法國公報(創立於1631年)。吉恩·洛雷特(Jean Loret)是法國最早的記者之一。從1650年到1665年,他在詩歌中傳播了音樂,舞蹈和巴黎社會的每周新聞,他稱之為公報滑稽歌舞雜劇,分為三冊《歷史繆斯》(La Muse historique(1650、1660、1665)。法國媒體落後於英國一代人,因為他們只滿足了貴族的需求,而新的英國人同行是面向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12]

期刊受到巴黎中央政府的審查。他們在政治上並不完全靜止的-他們常常批評教會的虐待和官僚的無能作風。他們支持君主制,所以他們在刺激革命方面只起了很小的作用。[13]但在革命期間,新期刊作為各個派系的宣傳機構發揮了核心作用。讓-保爾·馬拉(1743–1793)是最傑出的編輯。他的人民的朋友(L'Ami du peuple)大力提倡下層階級反對仇恨時報人民的敵人的權利; 他在被暗殺時,期刊的審查制度也關閉了。直到1800年後,拿破崙重新實行嚴格的審查制度。[14]

1815年——1914年

編輯

拿破崙(Napoleon)於1815年離開後,雜誌風靡一時。大多數人住在巴黎,最強調文學,詩歌和故事。他們為宗教,文化和政治社區服務。在政治危機時期,他們表達並幫助塑造了讀者的觀點,因此是不斷變化的政治文化中起主要因素。[15]例如,1830年在巴黎有八位天主教期刊,其中沒有一個是教會正式聘用或贊助的,他們反映了受過教育的天主教徒對當前問題的各種看法,比如,在1830年7月的革命中推翻了波旁王朝。雖然八位天主教期刊中,有幾位是波旁國王的堅決支持者,但八位最終都敦促支持新政府,將他們的呼籲放在維護民事秩序上。他們會經常討論教會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通常,他們敦促神父專注於精神事務,不要參與政治。歷史學家M. Patricia Dougherty說,這一過程使教會與新君主之間產生了距離,並使天主教徒對教會與國家的關係和政治權威的來源有了新的認識。[16]

20世紀

編輯

戰爭期間因為新聞媒體和年輕記者的不足使新聞界陷入了障礙,並且通過大量的審查制度,旨在通過儘量減少不良戰爭新聞來保持家庭陣線的士氣。戰後巴黎報紙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1910年每天的發行量從500萬微升至600萬。戰後的主要成功故事是《巴黎狂歡節》(Paris Soir)。 它沒有任何政治議程,致力於提供各種轟動性的報道來幫助發行,並通過提供嚴肅的文章來樹立聲望。到1939年,它的發行量已超過170萬,是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小報《小巴黎人》(Le Petit Parisien)的兩倍。除了每日報紙《巴黎狂歡節》(Paris Soir)外,還贊助了非常成功的女性雜誌《瑪麗·克萊爾》(Marie-Claire)。另一本雜誌《 Match》以美國《生活》雜誌的新聞攝影為藍本。[17]

約翰·岡瑟(John Gunther)在1940年寫道,在巴黎的100多家日報中有兩家(L'Humanité和法蘭西運動的出版物)是誠實的;「其他大多數人,從上到下都有新聞專欄待售」。他報道說,Bec et Ongles同時得到了法國政府,德國政府和亞歷山大·斯塔維斯基的資助,據稱意大利於1935年向法國報紙支付了6500萬法郎。[18]法國在1930年代是一個民主社會,但人民對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保持着黑暗。政府嚴格控制所有媒體進行宣傳,以支持政府對意大利,尤其是對納粹德國的侵略進行綏靖主義的外交政策。共有253種日報,所有報紙均為私有。巴黎的五項主要國家級文件都在特殊利益的控制之下,尤其是支持綏靖主義活動的右翼政治和商業利益。他們都是貪婪的,大筆秘密補貼用來促進各項特殊利益政策的發展。許多主要的記者被秘密地列入政府的工資單。地方的報社嚴重依賴政府廣告,並發布適合巴黎的新聞和社論。大多數國際新聞是通過主要由政府控制的哈瓦斯通訊社機構發布的。[19]

英國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英國新聞史(History of journal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世紀

編輯

至1900年,英國的流行新聞業針對儘可能多的受眾,包括工人階級,經證明是成功的,並通過廣告獲利。第一代諾思克利夫子爵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1865–1922),「比任何人都更能塑造現代新聞界。他介紹或利用的發展仍然是核心:內容廣泛,利用廣告收入補貼價格,積極的營銷,從屬的區域市場,不受黨的控制。[20]」他的《每日郵報》保持了每日發行量的世界紀錄,直到他去世為止。 第三代索爾茲伯里侯爵羅伯特·加斯科因-塞西爾打趣說,這是「由上班族為上班族寫的」。[21]

隨着社會主義和勞工報紙也大量湧現,在1912年,《每日先驅報》(英國)作為工會和勞工運動的第一份日報發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報紙的重要性達到頂峰,部分原因是戰時問題如此緊迫且值得新聞報道,而國會議員則受到全黨聯合政府的攻擊。到1914年,諾思克利夫控制了英國40%的晨報發行量,晚報發行量控制在45%和周日的控制在15%。[22]他熱切地試圖將其轉變為政治權力,特別是在1915年的殼牌危機中襲擊政府時。第一代比弗布魯克男爵馬克斯·艾特肯說他是:「大踏步走過艦隊街的最偉大人物。」。[23] A·J·P·泰勒說,「諾思克利夫正確使用該新聞可能會造成破壞。 他無法進入這個空曠的地方。 他渴望權力而不是影響力,結果兩人都被沒收了。「 [24]

其他有影響力的編輯包括的曼切斯特《衛報》查爾斯·普雷斯特維奇·斯科特《觀察家報》詹姆斯·路易斯·加文和極具影響力的每周見聞雜誌《國家》的亨利·威廉·馬西厄姆[25]

德國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德國新聞史(History of German journ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另請參閱:報紙出版的歷史——德國部分(History of newspaper publishing——German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丹麥

編輯

丹麥新聞媒體最早出現在1540年代,以手寫的傳單的形式進行新聞報道。1666年,丹麥新聞之父安德斯·鮑丁(Anders Bording)開始發表國家文件。發行報紙的王室特權於1720年授予約阿希姆·維蘭特(Joachim Wielandt)。大學官員負責審查制度,但在1770年,丹麥成為世界上最早提供新聞自由的國家之一,截止到1799年。1795年至1814年,由知識分子和公務員領導的新聞界呼籲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和現代的社會,並為受壓迫的租戶農民發聲,反對舊貴族的力量。[26]

1834年,第一本真正自由的報紙出現了,它是一種更加注重實際新聞內容而不是觀點的新聞。報紙擁護了1848年發生在丹麥的革命。在1849年的新憲法的頒布解放了丹麥媒體。報紙在19世紀下半葉蓬勃發展,它通常與一個或另一個政黨或工會有聯繫。1900年以後,出現了具有新功能和機械技術的現代化技術。1901年,每日報紙的總發行量為500,000張,到1925年增加了兩倍,達到120萬張。德國的占領帶來了非正式的審查制度,納粹分子炸毀了一些不受歡迎的的報紙建築。戰爭期間,地下組織共生產了550份小巧的帶有鼓勵破壞和抵抗秘密的印刷紙張。[27]

穆罕默德諷刺了十幾部社論漫畫的出現,這引起了穆斯林的憤怒和全世界的暴力威脅。(參考: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事件)穆斯林社區認為,2005年9月在哥本哈根《日德蘭郵報》上的諷刺漫畫如此的真實的代表了西方對伊斯蘭的敵意,以至於肇事者應受到嚴厲的懲罰。[28][29]

丹麥媒體的史學研究非常豐富。歷史學家對丹麥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歷史有了深刻的了解,發現個別報紙是有效的分析實體,可以根據來源,內容,受眾,媒體和效果進行研究。[30]

俄羅斯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俄羅斯新聞史(History of Russian journ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美國新聞史(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報紙的歷史(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亞洲

編輯

中國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報紙出版的歷史-中國(History of newspaper publishing—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更多請參閱:中國大陸報紙列表

1910年之前的中國新聞業主要服務於國際社會。 新教傳教學會出版了中文的主要國家報刊,以達到有識之士的目的。 硬新聞不是他們的專長,但是他們確實以西方標準的新聞收集訓練了第一代中國記者。 社論和廣告。[31] 對於中國境內的報紙來說,對改革和革命的需求是不可能的。 相反,這種要求出現在日本的辯論性論文中,例如由梁啓超(1873-1929)編輯的論文。[32]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民族主義風起雲湧,審查制度結束,對全國性的專業新聞業也產生了需求。[33] 所有主要城市都開展了這種努力。 特別注意的是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 1919年令人失望的巴黎和會,以及《對華二十一條要求》。 記者創建了專業組織,並希望將新聞與評論分開。在1921年在檀香山舉行的世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代表是來自發展中世界的最西化和最自覺的專業記者。 然而,到了1920年代後期,人們更加重視廣告和擴大發行量,對引起革命者鼓舞的宣傳新聞的興趣大大減少。[34]

印度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報紙出版的歷史-印度(History of newspaper publishing-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和印度媒體(Media of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更多請參閱:印度報紙列表(List of newspapers in In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印度在1780年發行的第一份報紙是由詹姆斯·奧古斯都·希基(James Augustus Hicky)擔任編輯,名為《希基的孟加拉國公報》(Bengal Gazette)。[35]1826年5月30日,印度第一本印地語報紙《烏丹特·馬丁》(Udant Martand)從加爾各答(現加爾各答)開始,該書由Pt. Jugal Kishore Shukla編寫。[36][37]莫拉維·穆罕默德·巴基爾(Maulawi Muhammad Baqir)於1836年創立了第一家烏爾都語報紙《德里烏爾都語·阿赫巴爾》。1840年代印度的報刊是在印刷機上印刷的每日或每周小流通量的雜色紙張。很少有人衝出他們的小社區,並且很少有人試圖創建更多姓氏,部落和區域亞文化。英印報紙促進了純粹的英國利益。英國人羅伯特·奈特(Robert Knight,1825–1890年)創建了兩本重要的英語報紙,分別是《印度時報》和《政治家》,這些報紙吸引了廣泛的印度讀者。 他們在印度提倡民族主義,奈特(Knight)向人民介紹了新聞界的力量,並使他們熟悉政治問題和政治進程。[38]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編輯

英國的影響力通過其殖民地以及與主要城市商人的非正式商業關係在全球範圍內擴展。他們需要最新的市場和政治信息。伯南布哥日記(Diario de Pernambuco)於1825年在巴西累西腓成立。[39]信使報始建於瓦爾帕萊索,智利,秘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El Comercio於1839年首次出現。1827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成立了Jornal do Commercio。後來,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了其報紙:1869年的La Prensa和1870年的La Nacion 。[40]

在牙買加,有許多報紙代表擁有奴隸的白人種植者的觀點。 這些報紙包括諸如名為《皇家憲報》,《日記》和《金斯敦每日廣告主》,《康沃爾紀事報》,《康沃爾憲報》和《牙買加信使》等。[41]1826年,愛德華·喬丹(Edward Jordan)和羅伯特·奧斯本(Robert Osborn)這兩個免費彩色報紙的創建者《守望者》(Watchman),該組織公開宣傳免費彩色報紙的權利,並成為牙買加第一家反奴隸制報紙。1830年,對奴隸所有制的批評太多了,牙買加殖民當局逮捕了編輯喬丹,並指控他犯有建設性叛國罪。 但是,約旦最終被無罪釋放,他最終在解放後的牙買加成為金斯敦市長。[42]

關於1830年代奴隸制的廢除,由兩個牙買加猶太兄弟約書亞(Joshua)和雅各布·德·科爾多瓦(Jacob De Cordova)創立了拾荒者公司(Gleaner Company),這些商人是代表新一類膚色淺薄的牙買加人接管了解放後的牙買加的萌芽商人。[43] 『拾荒者』代表了下個世紀的新機構,而日益壯大的黑人民族主義運動則在二十世紀初發起了爭取增加政治代表權和權利的運動。為此,奧斯蒙德·西奧多·費爾克拉夫(Osmond Theodore Fairclough)於1937年創建了民意調查。 Fairclough得到了激進記者Frank Hill和H.P.雅各布斯的支持。並且這家新報紙的第一篇社論試圖圍繞一種新的民族主義激發公眾輿論。輿論和人民民族黨 (牙買加)緊密結合,在其記者中包括羅傑·邁斯(Roger Mais)烏納·馬森(Una Marson)艾米·貝利(Amy Bailey)路易斯·萬豪(Louis Marriott)彼得·阿伯拉罕姆斯和未來的總理邁克爾·曼利等進步人物。[44]

在民意運動倡導自治的同時,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表示,他無意主持「大英帝國的清算」。因此,人民民族黨 (牙買加)中的牙買加民族主義者對1944年被移交給牙買加的簡陋憲法感到失望。邁斯寫了一篇文章,說:「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新憲法草案以前沒有發表過,」因為丘吉爾的下層分子「大英帝國各地都在執行總理的聲明中所隱含的真正的帝國政策」。英國殖民警察突襲了輿論辦公室,沒收了邁斯的手稿,逮捕了邁斯本人,並判他有煽動性誹謗罪,判處他入獄六個月。[45]

廣播電視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廣播電視的歷史(History of broadcast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無線電廣播的歷史始於1920年代,並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達到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研究的實驗性電視在1940年代後期投入使用,並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開始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廣播,但並非完全取代廣播。

互聯網新聞

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線上新聞(Digital journ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線上報紙

根據互聯網迅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在2000年之後,向不再關心付費訂閱的受眾帶來了「免費」新聞和分類廣告。許多日報的商業模式被互聯網削弱了。

破產遍及美國,並且確實引起了諸如落基山新聞(丹佛),《芝加哥論壇報》和《洛杉磯時報》等主要報紙的報道。 查普曼(Chapman)和納塔爾(Nuttall)發現,提議出的很多解決方案(如多平台,付費專區,公關主導的新聞搜集和人員縮減)都無法解決此次挑戰。他們認為,當今的新聞業具有四個主題:個性化,全球化,本土化和貧困化。[46]

新聞歷史學

編輯

新聞歷史學家戴維·諾德(David Nord)曾指出,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

「在新聞史和媒體史上,新一代學者……批評媒體的傳統歷史太過孤立,過於脫上下文,太不批判,太受專業培訓的限制,太迷戀於男性和媒體組織的傳記。」[47]

1974年,詹姆斯·凱里(James W. Carey)確定了「新聞史問題」。輝格史對新聞歷史的解釋主導了這一領域。

「這將新聞史視為自由和知識從政治媒體到商業媒體的緩慢,穩定的擴展,是轟動性的轟動和黃色新聞業的挫折,是推倒爛攤子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前途……整個故事的框架 這些巨大的非人道力量席捲了新聞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群眾民主。[48]

奧馬利說,批評之所以走得太遠,是因為在早期的深厚學術研究中有很多價值。[49]

另請參閱

編輯

廣播的歷史(History of broadcast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報紙出版的歷史(History of newspaper publish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聞頻道News broadcast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報紙Newspap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在線雜誌(Online magaz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線上報紙Online newspap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誹謗法(United States defamation l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Shannon E. Martin and David A. Copeland, The Function of Newspapers in Society: A Global Perspective. DEFINING THE NEWSPAPER. 2003: 2. ISBN 0-275-97398-0. 
  2. ^ Wan-Press.or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1-11., A Newspaper Timeline, 世界報業協會
  3. ^ Infelise, Mario. "Roman Avvisi: Informa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ourt and Politics in Papal Rome, 1492-17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12, 214, 216–217.
  4. ^ Carmen Espejo, "Europea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the early modern age: A new framework of interpretation for the birth of journalism." Media history 17.2 (2011): 189-202.
  5. ^ Thomas Schroeder, "The Origins of the German Press," in The Politics of Inform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dited by Brendan Dooley and Sabrina Baron. (2001) pp. 123–50, especially p. 123.
  6. ^ Paul Arblaster, Posts, Newsletters, Newspapers: England in a European system of communications," Media History (2005) 11#1-2, pp. 21–36.
  7. ^ Carmen Espejo, "Europea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the Early Modern Age: A new framework of interpretation for the birth of journalism," Media History (2011) 17#2, pp. 189–202.
  8. ^ The Age of Journalism. [201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9. ^ Carlton J. H. Hayes, A Generation of Materialism, 1871-1900 (1941) pp 176-80.
  10. ^ Rose F. Collins, and E. M. Palmegiano, eds. The Rise of Western Journalism 1815–1914: Essays on the Press in Australia, Canada,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2007)
  11. ^ Gérard Jubert, Père des Journalistes et Médecin des Pauvres (2008)
  12. ^ Stephen Botein, Jack R. Censer, and Harriet Ritvo,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and French society: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3#3 (1981): 464-490.
  13. ^ Jack Censer, The French press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2002).
  14. ^ Robert Darnton and Daniel Roche, eds., Revolution in Print: the Press in France, 1775–1800 (1989).
  15. ^ Keith Michael Baker, et al.,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1789–1848 (1989).
  16. ^ M. Patricia Dougherty, "The French Catholic press and the July Revolution." French History 12#4 (1998): 403-428.
  17. ^ Hutton 2:692-94
  18. ^ Gunther, John. Inside Europ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0: 179–180. 
  19. ^ Anthony Adamthwaite, Grandeur and Misery: France’s Bid for Power in Europe 1914-1940 (1995) pp. 175–92.
  20. ^ P.P. Catterall and Colin Seymour-Ure, "Northcliffe, Viscount." in John Ramsden,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British Politics (2002), p. 475.
  21. ^ 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 (1975).
  22. ^ J. Lee. Thompson, "Fleet Street 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Northcliffe, 1896-1922." Parliamentary History 25.1 (2006): 115-138.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115.
  23. ^ Lord Beaverbrook, Politicians and the War, 1914-1916 (1928) 1:93.
  24. ^ A.J.P. Taylor, English History 1914-1945 (1965) p 27.
  25. ^ A.J.P. Taylor, English History 1914-1945 (1965), pp. 26–27.
  26. ^ Thorkild Kjærgaard, "The rise of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Denmark—Norwa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 14.4 (1989): 215-230.
  27. ^ Kenneth E. Olson, The history makers: The press of Europe from its beginnings through 1965 (LSU Press, 1966) pp 50 – 64, 433
  28. ^ Jytte Klausen, The Cartoons That Shook the World (Yale UP, 2009).
  29. ^ Ana Belen Soage, "The Danish caricatures seen from the Arab world." Totalitaria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Religions 7.3 (2006): 363-369.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0. ^ Niels Thomsen, "Why Study Press History? A reexamination of its purpose and of Danish contribu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istory 7.1-4 (1982): 1-13.
  31. ^ Zhang Tao, "Protestant missionary publishing and the birth of Chinese elite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8.6 (2007): 879-897.
  32. ^ Natascha Vittinghoff, "Unity vs. uniformity: Liang Qichao and the invention of a" new journalism" for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23.1 (2002): 91-143.
  33. ^ Stephen MacKinn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res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Modern China 23#1 (1997) pp. 3-32
  34. ^ Timothy B. Weston, "China,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nd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era of the First World War." Pacific Affairs 83.2 (2010): 327-347.
  35. ^ Parthasarathy, Rangaswami. Journalism in India.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 2011: 19. ISBN 9788120719934. 
  36. ^ Hena Naqvi.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Upkar Prakashan. 2007: 42– [2021-04-15]. ISBN 978-81-7482-10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37. ^ S. B. Bhattacherjee.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Events & Dates.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 2009: A119 [2021-04-15]. ISBN 978-81-207-407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38. ^ Edwin Hirschmann, "An Editor Speaks for the Natives: Robert Knight in 19th Century India," Journalism Quarterly (1986) 63#2 pp. 260–267.
  39. ^ Pernambuco.com, O INÍCIO DA HISTÓRIA.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0. ^ E. Bradford Burns; Julie A. Charlip. Latin America: A Concise Interpretive History. Prentice Hall. 2002: 151 [2021-04-15]. ISBN 97801301957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41. ^ Michael Siva, After the Treaties: A Social,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of Maroon Society in Jamaica, 1739-1842, PhD Dissertation (Southampton: Southampton University, 2018), p. 279.
  42. ^ Edward Jordon. [202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43. ^ DiGJamaica :: The Story of the Gleaner Company. 12 June 2018 [202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44. ^ Ewart Walters, We Come From Jamaica: The National Movement, 1937-1962 (Ottawa: Boyd McRubie, 2014), pp. 65-69.
  45. ^ Walters, We Come From Jamaica, pp. 69-70.
  46. ^ Jane L. Chapman and Nick Nuttall, Journalism Today: A Themed History (Wiley-Blackwell, 2011), pp. 299, 313–314.
  47. ^ David Paul Nord, "The History of Journ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s and History, edited by Barbie Zelizer. (London: Routledge, 2008) p 164
  48. ^ James Carey,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History," Journalism History (1974) 1#1, pp. 3, 4.
  49. ^ Tom O'Malley, "History, Historians and the Writing Newspaper History in the UK c.1945–1962," Media History, (2012) 18#3, pp. 289–310.

來源

編輯

南達科他州北方州立大學Wally Hastings博士的新聞史講義

更多參考文獻

編輯

更多參考文獻獲取:新聞學歷史(History of journalism-Further read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超過24,000個條目有16年研究結果的Scoo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印度新聞史,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興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