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人稱代詞,東亞地區君主自我稱號

漢語中的一個第一人稱代詞,表示「我」的含義。在早期上古漢語中作為第一人稱屬格以及呼格使用,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中記載:「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字不分尊卑貴賤,人人皆可使用[1]

韓語名稱
諺文
漢字
韓語別稱
諺文
漢字
日語名稱
漢字
舊字體朕󠄂
日語別稱
漢字

先秦時,諸侯君主一般自稱「」、「不穀」、「寡人」,稱「王」者亦可自稱「本王」,隨着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作為中國元首(即帝王)的自稱,直到二十世紀中國帝制終結。《說文解字注》:「趙高之於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羣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段玉裁:比附朕字本義而言之,遂以亡國,凡說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於天下。趙高,王安石是也。」《釋詁》曰:『朕,我也。』此如卬吾台余之為我,皆取其音,不取其義。其字義為:縫隙,《考工記圖·函人注》:舟之縫理曰朕。《周禮·考工記》:視其朕,欲其直也。亦作徵兆解,如《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鬼谷子》:變化之朕焉。故古有朕兆、朕垠、朕跡的寫法。朕這字原從舟,篆文隸書化後才從月。关在甲骨字及金文,是雙手掌一船舵或槳,篆文把舵槳寫成火,隸書再簡化成关。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稱。例如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只是魏王,即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仍只能自稱「孤」或「本王」;漢獻帝才可自稱為「朕」。「朕」一般用於奏摺等書面語。皇帝平時自稱「我」、「吾」。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日本大韓帝國越南皇帝也使用「朕」這個稱呼,如終戰詔書裡面昭和天皇就自稱為朕,大越史記全書裡面越南各朝皇帝的文書也都自稱為朕。不過二戰後由於昭和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把天皇重新定位為一個普通人,自此以後包括他本人都開始自稱為「」(わたくし)。現代,有時翻譯在其他外國君王(尤其是古代君主)的言論時,也會選用「朕」作為對應其自稱的對應字,如法王路易十四之名言:「朕即國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皇帝稱自己為「朕」或「寡人」的由來. 文匯資訊. [2022-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