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天皇

日本第124代天皇

昭和天皇(日语: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せうわてんわう Shōwa Tennō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大日本帝国第3代大元帅(1926年-1945年在任),名裕仁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为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父亲。出生时称号为迪宫徽印印号若竹。昭和天皇六十余年的统治,见证了日本从世界列强军国主义极权国家,再向战后的现代化经济大国的转变。

裕仁
124代天皇
在位期间: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62年13天)[注 1]
前任:大正天皇
继任:明仁
1935年的昭和天皇
年号 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首都 东京
皇居 皇居
裕仁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5月5日命名)
幼称 迪宫裕仁亲王
别名 摄政宫、昭和大帝、昭和圣帝
若竹
出生 (1901-04-29)1901年4月29日(明治三十四年)
出生场所  大日本帝国东京府东京市赤坂区青山御所(现:东京都赤坂东宫御所
逝世 1989年1月7日(1989岁—01—07)(87岁)(昭和六十四年)
 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吹上御苑吹上御所日语吹上御所
陵墓 武藏野陵
父亲 大正天皇
母亲 贞明皇后
皇后 香淳皇后
1924年结婚—1989年夫逝)
皇子 明仁
义宫正仁亲王
皇女 照宫成子内亲王
久宫祐子内亲王
孝宫和子内亲王
顺宫厚子内亲王
清宫贵子内亲王
签名 昭和天皇的亲署(签名)
※亦为军人
昭和天皇
日本摄政
任期
1921年11月25日—1926年12月25日(5年30天)
天皇大正天皇
前任二条齐敬
继任无(登基为昭和天皇)
军事背景
效忠 大日本帝国
服役 大日本帝国陆军(1912年-1947年)
 大日本帝国海军(1912年-1947年)
军衔 大元帅
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东亚战争
第二次中日战争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昭和天皇
假名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平文式罗马字Shōwa Tennō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被立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亲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摄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继位,以中国古籍《尚书》中“百姓明,协万邦”一句改元昭和。当时日本为亚洲强国之一,因大萧条而出现经济衰退,在此背景下,帝国主义扩张论大行其道,并于之后发动战争。

裕仁在位期间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年,日本策动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开始,日本很快吞并大部分华北华中地区,但其后接下来的5年陷入泥沼的拉锯战之中,1941年突然偷袭美国,并正式与中国宣战,并在之后攻占很多东亚东南亚地区,使其加入“大东亚共荣圈”,国力迈向顶峰。受到原子弹轰炸后,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发表《终战诏书》,命日军停止行动,帝国灭亡,并通过广播向全国民众亲口布告战争终止,这在日本史上属首次。

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司令部(GHQ)协助拟定的新宪法中,即使保留了君主制,但昭和天皇裕仁在战后实际上已经完全失去几乎所有政治权力,同时也宣布放弃神格化,从此仅作为日本国家与国民象征而存在。虽然昭和天皇没有受到同盟国的起诉,他作为当时日本的国家元首三军统帅需负起多少战争责任的议题仍很有争议。裕仁在战后转向海洋生物学研究、个人生活和社会志愿工作等等。

除了日本神话中的天皇之外,裕仁是历代天皇中在位最久者,也是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其在位期间,日本曾是亚洲最大帝国之一帝国及其战时占领地)。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肠癌去世于东京吹上御所,享寿87岁,皇太子明仁即位,次日改元为“平成”。而“昭和”为裕仁的年号谥号

早年

编辑
 
1902年手举旭日旗的迪宫裕仁亲王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4月29日,晚上10时10分,昭和天皇生于东京赤坂区东宫御所,父亲是皇太子嘉仁亲王(后来成为大正天皇),母亲是皇太子妃九条节子(后来成为贞明皇后),祖父是当时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对于这个小孙子宠爱有加,当日命令宫内的御用文人为皇孙取名裕仁与号迪宫并册封为皇太孙

尚武的亲王

编辑

作为一个充斥崇武思想国家的亲王,裕仁从小就被有意识地培养尚武的性格。其刚刚出生70天,就被寄养在海军中将川村纯义的家里长达4年。父亲太子嘉仁亲王从小多病,心身发育不佳,终生为病痛所困,裕仁幼时也似乎继承其父的遗传缺点。[来源请求]

1908年,裕仁6岁进入皇室学习院的时候,被发现其右手的手指活动不便,因此被迫放弃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此外裕仁也有先天近视。“皇室”学习院院长是日俄战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中的乃木希典陆军大将,乃木希典的大儿子乃木胜典、二儿子乃木保典都在日俄战争中战死,1907年,乃木希典因战功而昇为伯爵。天皇亲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将裕仁培养为“质实刚健”之辈。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种下崇尚武力的想法,而且自己也对乃木极为尊敬,称他为院长阁下。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裕仁开始摆脱了给人的“病弱”印象而开始向他的祖父看齐。

册立为皇太子

编辑
 
16岁的裕仁皇太子,摄于1916年

1912年,年仅11岁的裕仁被任命为日本帝国陆军少尉帝国海军少尉军官,他还被授予大勋位菊花章[1]。 1912年7月30日(明治45年),明治天皇崩御,嘉仁亲王继位成为大正天皇,12岁的裕仁被册立为皇太子。在明治正式大葬的前两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见昭和,将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实》和三宅观澜的《中兴鉴言》赠予时为陆海军少尉的裕仁。两日后,乃木与妻子一起于赤坂的家中为了明治天皇而自裁殉死,这个事件给年幼的裕仁造成极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严师”的自裁,使其变得极为自闭孤寂,舍弃左右随从,独自行动,渐渐对生物学起了兴趣。

东宫御学问所

编辑

1914年(大正三年),裕仁从学习院初等科毕业,前往“东宫御学问所”继续学习7年,“东宫御学问所”的总裁是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而东乡平八郎的军国主义路线较乃木希典有过之而无不及,至此,裕仁又走回军国主义的路线。

游历欧洲

编辑
 
1921年,于欧洲访问期间的裕仁

1918年(大正七年), 17岁的裕仁步入青年期, 久弥宫良子被内定为太子妃。1921年,刚满20岁的裕仁前往欧洲,展开长达半年的旅行访问,主要是访问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5国。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号”军舰出发,途经香港新加坡科伦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达英国普利茅斯。此时的欧洲,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裕仁选择君主立宪的老前辈英国为首个访问地,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亲自前往伦敦火车站迎接。日后裕仁曾经回忆,“当时英国王室中大都与我同辈,处生其中简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觉。特别是英王乔治五世,亲自与我长谈指点有关君主立宪之下的君主概念。”

在巴黎的时候,裕仁闹了一个笑话,当时他穿着便服独自搭乘巴黎地铁,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付钱买车票,“我当时第一次搭乘地铁,什么手续也不知道,手紧紧地握住车票,入闸的时候验票员要在票上打孔,结果我紧张地生怕被他夺取,握着车票不放,双方就这样来回拉扯数分钟,结果惹得验票员大怒。这张车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1921年,裕仁(中)在法国敦刻尔克进行访问期间的留影

试图掌握军权

编辑

访问期间,裕仁不仅学习西方的政治结构,同时也对军事表现出极大兴趣,数次访问一战时期的历史遗迹。当时的法国将军们对这位20岁的皇太子对于军事精通的程度感到赞叹。裕仁还特地去拿破仑墓地所在地荣军院访问,并带回一个拿破仑的半身像,之后将其摆在自己书房内(战后增加林肯像、达尔文像)。在这次出巡中,他接见驻欧洲的十几个日本武官的参拜,获得以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青年军官宣誓效忠,这样他以这些人为班底,在昭和维新口号下,开展向军中元老夺权的行动。

皇太子兼摄政宫

编辑
 
皇太子裕仁亲王,时任近卫步兵第一联队少佐

欧行后两个月,因大正天皇重病,1921年11月25日裕仁开始摄政,成为摄政王,日本一般将皇族亲王的摄政称为摄政宫。1923年裕仁晋升为中佐,1925年晋升为大佐

1923年9月1日,由于发生国难“关东大地震”,裕仁的婚礼延至1924年1月26日(大正13年)才正式举行。

巡幸台湾

编辑
 
1942年的大日本帝国疆域

1923年4月16日,裕仁应时任台湾总督田健治郎邀请,搭乘军舰“金刚”前往当时作为日本领土台湾巡幸12天[2]

遇刺未遂

编辑

1923年12月27日,作为储君的裕仁在东京虎之门外被社会主义难波大助行刺未遂。他本来还想替凶手求情,但最终法官给他判处死刑[3]。他早前也曾经在台中差点遇刺[4]

早期统治

编辑

登基大典

编辑
 
1928年,于登基大典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崩,裕仁登上皇位,之后日本很快地走上军事扩张之路。当时日本正日益民主化,于是裕仁采用昭和作为年号。直到1928年11月10日,裕仁才在京都御所举行登基大典,尽管当时日本处于经济大萧条前期,但议会仍通过一笔相当大的登基庆典费用。

随着1927年一场银行大危机,陷入不景气的日本把算盘打向中国,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开始在中国东北扩张日本的军事势力。而有人认为,极端民族主义者鼓吹对天皇要绝对服从,反对立宪民主制,但裕仁致力于履行自己立宪君主的职责,很少过问内阁的政策,他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扩张主义,他无法驾驭军国主义分子,为日后战争爆发埋下隐患。

肃清皇道派

编辑

1930年代,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制造一系列政治暗杀事件。1932年1月8日,朝鲜人李奉昌在东京樱田门狙击裕仁未遂,误炸副车。[5]5月15日犬养毅首相遭暗杀,标志着政党领导的内阁的结束和受到军队控制的官僚内阁的开始。这个独裁体制要求学校讲授绝对的爱国主义,他们强迫大学开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主张和英美一起反共苏联的“皇道派”的少壮军官,打算使天皇能够拾起实权重新亲政管理内务,以阻止军队继续走向对外侵略扩张,故昭和维新心态下发动“二二六兵变”,但不料裕仁比较软弱,反而没有出面支持并批准严令下被镇压,结果是日本军部内的泛亚洲主义统制派”获胜而结束,天皇不但进一步被军部权力架空,军部控制中央政府及过去难以控制的日本军队,军国独裁体制形成。

军国时代

编辑

满洲事变背后

编辑

1931年9月18日晚,满洲事变发生。昭和天皇容忍了这些满洲事件,有时还积极协助关东军进攻中国。据奈良武二1931年9月22日写的日记记载,昭和天皇纵容了侵犯林指挥权的侵略行为,并于10月1日对参谋长兼关东军司令官予以轻判,说“违反了军队刑法”,只是惩罚而已。昭和天皇于10月8日授权关东军空袭锦州。锦州空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对该市的首次轰炸。

10月24日,应中华民国要求,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联盟理事会特别委员会,接受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建议,援引《日本与中华民国凯洛格-布里安条约》中国的。国际联盟通过了一项道义决议,要求日本军队在 11 月 16 日之前从满洲被占领土撤军。海外,批评日本侵略满洲的舆论因这一事件而增多,但相反,日本国内报纸、广播、娱乐界、帝国退伍军人协会、极右翼势力各种团体加剧了民众的焦虑,支持关东军、谴责西方和中华民国的舆论日趋强烈。

1931年12月23日,关东军不顾内阁命令,占领锦州。美、英、法指出关东军占领锦州是违反九国条约的行为,但昭和天皇对此不予理睬,向关东军下达圣旨1932年1月8日,“为了自卫”,他称赞关东军无视政府的控制,说:“我们通过与中国的战斗,向世界提升了皇军的尊严。” 3月9日,关东军割出满洲关东军占领区,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名义君主。陆军任命皇室长辈蟹宫琴仁亲王为陆军参谋长,海军任命领导伦敦海军削减条约反对派的伏见宫弘康亲王为陆军总长指挥,从而与皇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全面侵华战争

编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昭和天皇只接受了新任陆军大臣杉山元的“两三个月内就能结束对华战争”的言论,批准了近卫内阁的决议,决定出兵河北。7月25日,关东军、朝鲜军的增援部队与日本本土的三个师团会合后,在北京、天津附近的多个地区爆发了小规模冲突。7月27日,昭和天皇下令歼灭北京、天津的中国军队,在两天内就占领了北京、天津。

在昭和天皇颁布的法令下,日本的军事行动从保卫在华日本人民转变为积极侵略中国。昭和天皇从8月31日起连续两周授权出兵,并于9月7日授权派遣3个师团和1个台湾驻军前往上海前线。当时,日本政府将这次侵略中国的行为称为解决“事件”,或美化为一场圣战(Holy War)。10月27日,昭和天皇下令在宫廷内重新设立日俄战争后被废除的帝国本部。11月19日,为连接内阁和军队,组织了“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日语大本営政府連絡会議”。它是一个将陆军和海军的决策和要求与其他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政策相结合的组织。而联络会议的议程最终是在昭和天皇亲自出席的会议上决定的。这次会议不符合政府规定,也不涉及宪法程序。在皇室会议上,昭和天皇接受了事关日本及其邻国命运的决定,但他只是在幕僚的建议下才予以批准,以避免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

纵容南京大屠杀

编辑

12月14日占领南京后,日军在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日语飯沼守的率领下,俘虏了仍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手无寸铁的中国军队残部,杀死了17,000多名士兵。17日,按计划举行纪念松井入城胜利的游行。日军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约连续六周杀人、强奸、抢劫、纵火,两名日军少尉的“百汉斩首赛”多次在东京日日新闻上刊登。日本当时是特别以军事行动能在中国推翻蒋的借口来进行的,故需要粉饰南京军民都迎接日本所谓的解放,因此军方试图禁止对南京犯罪行为的矛盾报道。南京的战争罪行被世人所知的主要是少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记者,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仍在南京的外国人则在南京安全区收容了约20万至30万难民。

但是尽管对国民政府的宣传是这样子,但高层的一些人如朝香宫鸠彦王等人,是日军在南京犯下罪行时的高级军官,包括昭和天皇在内的日本皇室和政府可能也多少都听过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战争罪行,陆军大臣杉山、总部军官和外务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前及日后曾两度派驻在南京的重光葵表示引以为耻。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帝国盛世

编辑
 
1938年检阅陆军的裕仁大元帅

1940年3月30日,日本参谋本部声言“如本年内中国事变仍不能解决,则自1941年初开始,自动撤兵”[6]。6月,裕仁批准参谋本部《加速执行南进政策》,假如英、美干预,“就不惜与美一战”[7]。7月30日,裕仁正式批准近卫内阁“南进”国策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基本政策[8]。裕仁说:“海军希望在更远的地方大干一场之前,必须解决支那事变;……陆军想要立即南进,以补救在中国的失败。”[9]。9月27日,日本和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形成。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夏威夷群岛珍珠港海军基地。翌日,裕仁颁布《对英美两国宣战诏书》,致使美国及其盟国加入对日战争,日军偷袭珍珠港当天便展开南方作战计划,入侵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香港缅甸等英国、美国及荷兰的殖民地,开启太平洋战争序幕。在昭和天皇统治下,日本成为亚洲疆域最大的帝国,其疆域北到美国阿拉斯加阿图岛,南到东南亚荷属东印度,西至印度洋附近的缅甸,东至太平洋威克岛,是一个横跨亚太地区的庞大帝国。

终战诏书

编辑

1945年8月,由于美军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并且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后,裕仁被要求参加战时最高国务会议特别会议,以考虑和讨论美国及其同盟国提出投降条件。裕仁和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都倾向主张日本投降。由于委员会中政治和军事成员就是否投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铃木贯太郎要求裕仁做最后决定,裕仁同意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随后在对外宣布的前夕度过了宫城事件的风波。8月15日,裕仁通过无线电广播,史无前例地向日本人解释投降原因,此段广播被称为“玉音放送”,同时也标志着战前昭和时代的结束。9月2日,时任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时任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代表分别代表日本政府和日本军方签署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战后的昭和天皇

编辑
 
裕仁在皇宫向民众挥手,1946年
 
裕仁签署日本国宪法,1947年
 
裕仁与尼克松[10],1971年
 
1950年,在实验室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昭和天皇
 
穿着礼服的昭和天皇和香淳皇后,1956年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发布《人间宣言》,否定天皇神圣地位,承认自己与平民百姓一样也是人类,并不是

盟军占领日本之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实际上掌控著日本的政权。在麦克阿瑟干预下,1947年被签署通过新的日本国宪法,提出最高统治权归人民所有,实行真正内阁制民主,由民意的代表人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来掌权,使天皇这一个“如神的位置”,变为了一个真正的象征元首。同年10月10日,首席检察官纪南宣判,天皇和企业界都不用负担战争责任[11]:530

战后天皇地位产生变化,民众被允许和天皇会面,可以自由批判,且皇族成员可被拍照。战后裕仁天皇还访问过灾区,视察日本的战后建设。(这次视察传闻可能为盟军领袖所安排,因为当时一直有天皇可能受到战争罪审判甚至绞死的传言,安排天皇巡视灾区可以安抚人心),皇太子明仁亲王也打破传统,和一位民间女性(美智子)结婚。1971年裕仁访问西欧,1975年访问美国,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访问外国。因为是海事类出身,裕仁对水产有许多研究,最后“水母的书”为代表作。

1975年10月31日,裕仁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回到日本后,在皇居接受日本记者俱乐部日语日本記者クラブ的采访,这是日本天皇首次正式会见记者[12]

逝世

编辑
 
裕仁与里根(1983年)

1987年9月22日,昭和天皇在消化系统问题持续数月之后接受胰脏手术,其后被诊断出十二指肠癌。次年8月15日,静养中的昭和天皇被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架直升机从那须御用邸送至日本武道馆出席1988年全国战殁者追悼式,这也是昭和天皇最后一次出席全国战殁者追悼式。9月19日,昭和天皇在吹上御所吐血,此后病情持续恶化且须不断输血,皇太子明仁也在此期间摄政。[13][14]日本社会亦开始“自肃”,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或缩减娱乐活动的规模,甚至有人担心当年的第39届日语第39回NHK紅白歌合戦NHK红白歌合战能否举行(但最终仍如期举办)。[15]日本放送协会等媒体亦持续报道天皇病情。截至1988年12月,昭和天皇为当时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6]

1989年1月7日早6时33分,昭和天皇于吹上御所驾崩,享年87岁,结束了长达62年的在位时期。这一消息于当天早晨7时55分由宫内厅长官藤森昭一宣布,NHK随后于当天早晨7时57分播出黑底白字的“天皇陛下崩御”静态字卡[17]藤森亦公布了天皇患癌的详情,而宫内厅在公布天皇死讯前从未向外界透露天皇患癌一事。[18]天皇驾崩后亦有数人殉死,其中1月7日当天,和歌山县一名87岁男子[19]茨城县一名76岁的原海军少尉[20]相继自杀

天皇驾崩当天,日本政府决定1月7日及其后的6天内为各自治地方的哀悼期,2天内为民间哀悼期,内阁呼吁控制公共娱乐活动。[21]NHK部分电视剧因此停播一周,如晨间剧小纯的加油歌日语純ちゃんの応援歌》,电视广告亦在天皇驾崩后大规模停播。类似的临时停播情况亦发生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间和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期间。[22]包括1988年度全国高等学校英式橄榄球大会日语全国高等学校ラグビーフットボール大会在内的体育活动亦因此中止或延期举行。

驾崩不久的天皇在1月7日至1月31日的时间段内被称为大行天皇,而“昭和天皇”这一谥号于1月31日由众议员海部俊树公布。2月24日,昭和天皇的葬礼(大丧之礼)在新宿御苑举行。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比利时国王博杜安汤加国王图普四世、约旦国王侯赛因、文莱苏丹博尔基亚不丹国王辛格·旺楚克卢森堡大公美国总统老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菲律宾总统柯拉蓉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丹麦亨里克亲王英国菲利普亲王泰国王储哇集拉隆功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等在内的各国代表出席了葬礼。昭和天皇于当天下午被葬在八王子市武藏野陵[23]陪葬品达一百余件,其中包括昭和天皇生前采集的贝类标本、生前爱用的显微镜等。[24]

军衔

编辑

日本军衔

编辑

外国军衔

编辑
  • 1921年(大正10年)5月9日 - 英国荣誉陆军大将
  • 1930年(昭和5年)6月26日 - 英国陆军元帅

家族成员列表

编辑

大正十三年(1924年)与久迩宫邦彦王长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后)结婚,育有2男5女。

 
1936年的昭和天皇夫妇一家的合照
先祖
 
 
 
 
 
 
 
 
 
 
 
 
 
 
 
 
 
 
高祖父:仁孝天皇
 
 
 
 
 
 
 
曾祖父:孝明天皇
 
 
 
 
 
 
 
 
 
 
 
高祖母:正亲町雅子
 
 
 
 
 
 
 
祖父:明治天皇
 
 
 
 
 
 
 
 
 
 
 
 
 
 
外高祖父:中山忠能
 
 
 
 
 
 
 
曾祖母:中山庆子
 
 
 
 
 
 
 
 
 
 
 
外高祖母:中山爱子
 
 
 
 
 
 
 
父:大正天皇
 
 
 
 
 
 
 
 
 
 
 
 
 
 
 
 
 
外高祖父:柳原隆光
 
 
 
 
 
 
 
外曾祖父:柳原光爱
 
 
 
 
 
 
 
 
 
 
 
外高祖母:正亲町三条则子
 
 
 
 
 
 
 
祖母:柳原爱子
 
 
 
 
 
 
 
 
 
 
 
 
 
 
外高祖父:长谷川雪顕
 
 
 
 
 
 
 
外曾祖母:长谷川歌野
 
 
 
 
 
 
 
 
 
 
 
昭和天皇
 
 
 
 
 
 
 
 
 
 
 
 
 
 
 
 
 
 
 
 
外高祖父:二条治孝
 
 
 
 
 
 
 
外曾祖父:九条尚忠
 
 
 
 
 
 
 
 
 
 
 
外高祖母:樋口信子
 
 
 
 
 
 
 
外祖父:九条道孝
 
 
 
 
 
 
 
 
 
 
 
 
 
 
外高祖父:松梅院禅泰
 
 
 
 
 
 
 
外曾祖母:唐桥侄子
 
 
 
 
 
 
 
 
 
 
 
母:贞明皇后
 
 
 
 
 
 
 
 
 
 
 
 
 
 
 
 
 
外曾祖父:野间赖兴
 
 
 
 
 
 
 
 
 
 
 
外祖母:野间几子
 
 
 
 
 
 
 
 
 
 
 
 
 
 
(122)明治天皇
 
(123)大正天皇
 
(124)昭和天皇
 
(125)上皇(明仁)
 
(126)今上天皇(德仁)
 
 
 
 
 
 
 
 
 
 
 
 
 
 
 
 
 
 
 
 
 
 
 
 
 
 
 
 
 
 
 
 
 
 
 
 
 
 
秩父宫雍仁亲王
 
 
常陆宫正仁亲王
 
 
秋篠宫皇嗣日语皇嗣文仁亲王
 
悠仁亲王
 
 
 
 
 
 
 
 
 
 
 
 
 
 
 
 
 
 
 
 
 
 
 
 
 
 
 
 
 
高松宫宣仁亲王
 
 
宽仁亲王
 
 
 
 
 
 
 
 
 
 
 
 
 
 
 
 
 
 
 
 
 
 
 
 
 
 
 
 
 
三笠宫崇仁亲王
 
 
桂宫宜仁亲王
 
 
 
 
 
 
 
 
 
 
 
 
 
 
 
 
 
 
 
 
 
 
 
 
 
 
 
 
 
 
 
 
高圆宫宪仁亲王
 


昭和天皇参拜靖国神社

编辑

1952年至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参拜靖国神社[11]:551。1978年,靖国神社合祀甲级战犯之后,就不再去参拜。日本经济新闻报导(2006年7月20日)从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遗物笔记中发现,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为对合祀作法不悦,因此停止参拜。

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遗物中发现二十多本笔记留有昭和天皇语录,其中1988年4月28日即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的笔记中,记载有关昭和对靖国神社看法。

昭和天皇当时曾说“靖国神社的筑波宫司(祭司)处理合祀问题很慎重,但是换上松平庆民宫内大臣长子松平永芳担任宫司之后,他完全不了解他父亲爱好和平的想法,随即决定合祀,所以从那之后就不再去靖国参拜,那是我的信念”。

笔记中也记载昭和天皇于当年4月29日的生日记者会上被询问到对大战看法,昭和说怎么说大战都是最不好回忆。会后昭和对富田表示自己在被问到对战争感想时一心想表现出厌恶战争的心情。

资料统计,在战争时期昭和天皇18次参拜靖国神社[25]。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军服率领东条英机等人前往靖国神社,军部将领列队迎接[26]

战争责任

编辑
 
裕仁会见麦克阿瑟,1945年

昭和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信史以来,在位时期最长、更是经历过大动乱与大变化时期的日本天皇。关于昭和天皇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或者至少是投机心态并袖手旁观之一,也有人认为他并无实权,只是日本军傀儡,并且受到当时世界局势影响,加上日本的扩张思想中有与欧洲人不同的反殖民与解放的成分,而对战争实际状态认识并不全面等主张,仍有很多不同观点的研究存在[27][28]

由于东条英机东京审判,许多人认为罪魁祸首是东条英机,东条在二二六事件之后以当时当权军阀统制派的最高精神领袖身份控制日本军部及内阁,不时以发动倒阁或政变的方法促使不符合军方利益的政府下台,最后干脆亲自出马担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任期3年,是战争期间在位最长且兼职最多的首相,另一名被远东国际审判法庭列为甲级战犯名单之列的近卫文麿(1937、1940、1941三年任内阁总理大臣,最后因为对美国主和而被主战的东条取代),被逮捕以前已在1945年12月16日在自宅住家中服毒(氰化钾)自尽,因此未被受审。而日军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时间长达14年,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任朝鲜军司令官,第33任首相林铣十郎已经殁于1943年,也无法被起诉。

须负战争责任的说法

编辑

天皇权力来自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法),宪法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明治宪法系基于天皇主权原理,由天皇总揽立法、司法、行政之统治权。此外,行政各部官制、陆海军的统帅、宣战的公布、条约的缔结等权利名义上属于天皇。

明治天皇当权时期建立亲任官制度就是为了巩固天皇的统治权,明治宪法下高层文官武将,皆由天皇经亲任式任命:文官如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枢密院副议长、内大臣、国务大臣、特命全权大使、大审院长、检事总长、行政裁判所长官、朝鲜总督、台湾总督等;武官如陆军大将、海军大将、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总军总司令官、军司令官、侍从武官长、东京警备司令官、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舰队司令长官……等;因此昭和天皇名义上也拥有人事权。

九一八事变以来到二战结束共23位皇族亲王担任皇军高级将领,如伏见宫博恭王(元帅;海军大将、海军军令部部长)、梨本宫守正王(元帅;陆军大将)、闲院宫载仁亲王(元帅;陆军大将、参谋总长)、朝香宫鸠彦王(陆军大将、上海派遣军司令)、东久迩宫稔彦王(陆军大将、一号作战计划北路日军司令)、贺阳宫恒宪王(陆军中将)、秩父宫雍仁亲王(陆军少将)、闲院宫春仁王(陆军少将)、伏见宫博义王(海军大佐、第三驱逐队司令)、高松宫宣仁亲王(海军大佐)、竹田宫恒德王(陆军中佐)、三笠宫崇仁亲王(陆军少佐)等等,诸位亲王的军衔都是裕仁天皇亲自授予的,他们是皇军指挥官,都在权力核心。此外,东条上一任首相近卫文麿后阳成天皇12世孙,宫廷贵族五摄家之一,拥有公爵爵位,当过贵族院议长和三任首相,作为天皇传统家臣已经有700多年历史;其家世背景无疑是天皇亲信,天皇既然能让自己的皇族亲信在国会、军部担任要职,那么包括东条英机等鹰派人士的权位自然是天皇授予的。

九一八事变是军部没有取得天皇事先同意进行,一度引起日本国会反弹,11月5日,参谋总长从天皇那里得到参谋总长可以决定和命令有关关东军作战行动部分权限委任,便利用这一委任命令权,把进攻锦州部队于11月28日退回辽河以南。同年12月28日,关东军事先得到天皇和参谋本部同意,再度发起锦州战役。1932年1月3日,占领锦州。1月8日,裕仁天皇对关东军侵占东三省大片土地的“功绩”进行表彰:“曩者满洲事变勃发,关东军将士基于自卫之必要,果断神速,以寡克众,迅速完成芟伐,此后,凌艰苦,冒祁寒,荡伐各地蜂起之匪贼,完成警备任务,或在嫩江齐齐哈尔地方,或在辽西、锦州地方,冒冰雪,勇战力斗,拔除祸根,宣扬皇军威武于中外。朕深嘉奖其忠烈。尔将士等其各坚忍自重,以确立东亚和平之基础,有厚望焉。”[29]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其所著《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对天皇发表嘉奖敕语解读:这一敕语清楚地表明:裕仁的军队不管是擅自发动侵略战争也罢,擅自扩大战争也罢,只要取得成功,他就认为是应加赞赏的。[30]原本国会抨击军部擅自进兵,却因为发动战争的民气高涨作罢。

1932年,上海发生128事变,日军向闸北一带中国驻军发起进攻,驻防闸北的蔡廷锴将军顽强抵抗,导致日军进攻失败。裕仁天皇趁机于2月2日任命皇后的堂兄伏见宫博恭王为海军军令部总长。陆军参谋总长由伏见宫的祖叔闲院宫载仁亲王担任,至此,陆海两军作战事宜完全控制在皇室成员手中。此后激战数日,日军久攻不下,引起国际关注,日本政府担忧西方列强干预,于是决定停战防止事端扩大,天皇裕仁指示司令官白川义则道︰“在将中国第十九路军从上海击退之后,不要长追不舍,希望在3月3日国际联盟大会召开之前能够停战。”战后天皇裕仁同近臣谈到上海事变时夸耀道︰“3月3日实现了停火。但这并不是依据参谋本部的命令,而是因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扩大事端。” [31]证明天皇对战争名义上具有否决权。

1933年2月4日,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上奏提出作战计划,获裕仁天皇批准。[32]关东军重启战端,出兵热河,3月24日,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奉命回国向天皇报告热河作战情况。据冈村宁次回忆,天皇陛下“颇为热心地听取了我的上奏”[33]。战事持续到5月31日签定塘沽协定才暂时中止。“事实上,日本天皇裕仁早在1935年就指令参谋本部策划这场战争。1936年3月,即战争爆发前一年多之前,裕仁审核了已制定的计划。该计划,非常周密,甚至指出了将如何在卢沟桥畔寻衅。”[34]

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根据支那事变画报创刊号报导,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于7月11日下午7点35分再度赴叶山皇室离宫,就有关北支事变(七七事变)统帅事宜向天皇呈奏。同日8点44分抵达逗子车站返回东京。[35]

在日方在认为中日的作战只是特殊行动的前提下,裕仁在1937年8月5日公然违反国际战争法规,命令军队对待中国俘虏不必遵守国际法。1937年11月,皇族成员朝香宫鸠彦王代替生病的松井石根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并指挥12月2日到6日攻打南京的战役。朝香宫鸠彦王颁布了“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命令,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裕仁因攻克南京,对高级将领予以嘉勉,这之中不少人参与过屠杀暴行。1938年2月12日,朝香宫回国复命,裕仁就在皇宫接见并对他屠城“战绩”大加赞赏,特赐雕有日本皇室菊花纹徽银质花瓶一对,以示褒奖且因“战绩”恢复朝香宫皇室身份。他的军衔也因屠杀“有功”而被晋升为大将[36][37][38][39]裕仁天皇还公开表扬谷寿夫等主事南京大屠杀领导干部,据1940年2月11日日本大阪朝日新闻报导,谷寿夫、中岛今朝吾、牛岛满、草场辰巳、佐佐木到一 等,因攻占南京有功,获得天皇恩赏绶勋。[40]

战争时期,裕仁天皇以大日本帝国皇军大元帅身份,坐镇大本营,听取战报,批准军部或指示军部行动,由军部立案,参谋总长向天皇上奏。经过“御说明”“御下问”“奉答”流程,最后由天皇裁可,发布大陆命、大海令、大陆指、大海指等军令指示皇军作战方向,这证明天皇在名义上拥有统帅权。[41][42]

1937年7月,裕仁授权使用化学武器第一号令:“适当时候可以使用催泪弹”。1938年,日本开始使用毒瓦斯、毒气、细菌武器等国际上禁止的“细菌战”,造成中国大量无辜人员的伤害。而这些武器首先必须取得天皇的许可,才能由参谋总长发出指令。据统计仅武汉战役中,日本大本营批准使用毒气375次,1939年5月,裕仁签发“大陆命301号”,批准在东北边境开展化学武器试验,1940年批准在中国使用细菌武器,一直到1942年。[43]

根据《哈巴罗夫斯克战争罪审判》一书提到,在苏联伯力受审的关东军战犯,陆军军医中将梶冢隆二供称,731部队是奉天皇敕令建立的。[44][45][46]甚至皇室成员也参与计划,包括天皇的弟弟秩父宫、三笠宫亲王,以及他的叔叔东久迩宫稔彦王,其他皇室成员视察过沈阳、长春、哈尔滨细菌战实验室。天皇表弟竹田恒德亲王担任关东军首席主计官要职,掌握细菌部队经费,并主管审批各支部访问者,发通行证。当关东军司令官参观731实验室时,竹田全程监护。哈里斯著作《死亡工厂》一书分析,裕仁天皇在1926年继承皇位前就对化学战和细菌战表现强烈的兴趣,他不但是知名的海洋生物学者,他很早就迷上了带病真菌、杆菌和各种培养研究,裕仁相信科学是实用工具,必要的战争手段,这种手段包括化学战和细菌战。[47]裕仁担忧在战场上对美军使用生化武器会遭受更大报复,下令严禁对美军使用生化武器,因此细菌战只针对中国。[48]

裕仁1938年年底签发实施无人区作战的第241号《大陆命》,日军开始毁灭作战役,并且愈演愈烈,1938年后持续五年空袭的重庆大轰炸、1940年后对解放区实行的“反扫荡”、发展成“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作战”,目的是“加强对敌人的封锁,摧毁敌人继续战斗的意志”,甚至“让敌人将来再也无法生存”。据估算,在这些作战中被杀害的中国非武装人员在240万以上。[49][50]

 
1946年(昭和21年)5月,裕仁天皇用广播呼吁“克服粮食短缺问题”。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13条规定:天皇得以宣战、媾和及缔约。裕仁天皇也曾行使权力宣战,珍珠港事变隔日裕仁颁布对美英两国宣战诏书[51],下令日军全力进攻。 早在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通过的《伴随形势发展的帝国国策纲要》以及9月2日御前会议通过的《帝国国策遂行要领》,[52]已经确定对英美开战。而御前会议是指天皇、内阁总理大臣、国务大臣、军部高层共同参与的会议。

1943年后期,盟军逐步收复失土,日军战况失利,节节败退;研究显示军部鼓励军民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捍卫国土。[38]例如塞班岛战役,岛上军民舍命顽抗,战斗至弹尽粮绝仍不投降,未战死的军民最后高呼“天皇陛下万岁”跳崖。战后,自杀地点因此被命名为万岁崖。军部大本营担忧全军覆没会打击士气,于是美化宣传殉国行为,打着“一亿总玉碎”、“七生报国”的口号。

日本投降时尚有720万兵力,他们在裕仁一声令下迅速撤军、弃械、缴械、交割占领地和移交主权给盟军,鲜少出现抗命的情形,由此足见天皇是日军精神上的领导者。日本投降后,中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将裕仁列为日本头号战犯。英国首相艾德礼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分别致电麦克阿瑟,要求严惩战争罪犯裕仁天皇,建议经公审后绞死

不须负战争责任的说法

编辑

另外也有主张天皇不负战争责任的一派表示,按明治宪法,天皇是虚君。但在宪法解释中,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穗积八束将第1条解释为绝对君主制,认为国家是天皇私产,天皇就是国家主人,是神权君主。这种中世纪性质的思想为明治藩阀萨摩藩长州藩)所接受,因为只有这么解释,他们才能绕过国会,以天皇名义直接指定首相及内阁人选。明治初期,国家实权本身掌握在藩阀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当然不会说什么,明治时期,天皇除巡幸各地、签字颁诏、御前会议象征性拍板,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天皇权力到了大正时期更加弱化,一来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确有限;二来东大内部也出现了美浓部达吉祭出的“天皇机关说”,即是认为天皇只是国家最高机关,而不是国家本身;三来大正民主浪潮兴起,民众运动增多,桂太郎寺内正毅等藩阀内阁相继倒台,以立宪政友会原敬高桥是清等人为首,政党内阁建立,进一步削弱了藩阀及军方的势力。

在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军部并不受议会规制[53],尤其在1932年爆发的五一五事件中,犬养毅首相遭暗杀,宪政体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后,这一军国主义的暴走倾向更为明显,加上由于1935年(昭和10年)帝国国会内部政党斗争,国际局势恶化,政党开始寻求军部支持,军部借机反噬,成功推翻当时宪法学美浓部达吉所提出的“天皇机关说”并压倒所有此学说的支持者,排除了天皇机关说在学术界的地位,禁止在学校内传播教学,并大力宣传“天皇主权说”,重新将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同年美浓部达吉被迫辞去贵族院议员职务。事实上昭和天皇本人是赞成机关说的,并且也对美浓部遭受打击一事非常关注,担心因此会侵犯学术自由。据说,昭和天皇曾向身边的本庄繁武官长说过:“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人体的话,那么天皇就是其大脑,将机关改用器官来表述,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啊。”,该观点也曾经向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表示过[54]。对于国体明徴声明,天皇本人也表示了对军部的不信任,表示“不能安心”(《本庄繁日记》)。另外,昭和天皇也曾对铃木贯太郎侍从长说过以下这段话:

如果要讨论主权在君主还是国家,那倒还能理解。但对于机关说本身的正误进行评价,太荒唐了。相比君主主权说,我本人倒是更赞成国家主权说,毕竟日本这样的君国一体的国家无论哪种方式都差不多。……美浓部虽然发表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他绝对不是不忠之人。如今,日本到底有几个像美浓部这样的人物?埋葬了这样的学者,我感到非常可惜
— 《西园寺公与政局》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天皇想坚持的东西很难坚持,对军部有利的原则反而获得支持,这本身就说明在天皇、军部博弈中,天皇处于弱势,虽然军人一个个喊着为天皇而死,一个个都说完全支持天皇决定,但高层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只把天皇当工具。

天皇本人名义上具有相当的权力,但他确实无法出面阻止。有观点认为,即便实际上无法阻止,天皇也应当表面上做势阻止。对此,有人认为这跟昭和天皇的性格有关。

首先裕仁平时不太爱表现,性格倾向较为内向。内阁与军部产生歧见时,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让两方都去发挥;谁做得好,功劳归属自己,做得不好,自己受罚。这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都是如此,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日本备受难堪。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内部的多数人其实都意识到开战无利,但美国已经石油禁运,并要求日军全面撤出中国,这就导致无人敢来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发话,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此外,在裕仁决定要向盟军投降之后,日本军部主战派仍然不服,甚至企图要发动一场名为宫城事件的政变占领皇居夺走录音盘阻止天皇投降,虽然此行动未遂告终,但仍由此可见军部气焰的嚣张程度已经高过皇权,有时已经不是天皇能够掌握的情况,他们得以因为天皇的意志与自己的想法相违就任意冒犯天皇,也可以由此推论先前天皇的地位只是军部塑造且利用来整合、团结民心以达到自己发动战争目的的工具。

日本宫内厅近年也曾经发表官方正史“昭和天皇实录”,书中指出二十世纪前半日本在亚洲各地发动血腥战争期间,在位的天皇裕仁曾批评军部与美国轻率开战将“自取灭亡”,也曾反对和德国合作,但对于日军在中国南京的战果,裕仁则是相当得意,不过他是否有知悉部下的行为以及获得足够的资讯还有疑问。有人认为裕仁在日本迈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扮演关键角色,有人则认为他只是遭失控的军国主义挟持的无助傀儡,这部史书的观点大致上同情裕仁。但纽约时报对此指出,书中内容显示,裕仁对日本军部以他为名发动战争,很少试图阻止。书中提到,1941年7月,裕仁得知海军准备和美国开战突袭珍珠港,他警告不要轻率发动“鲁莽、自取灭亡的战争”,表示这会让他“深感愧对皇室先祖”。

另一段提到1939年7月在日中爆发全面战争后,日本陆军想和德国及意大利加强合作,裕仁则倾向与美国合作,因此曾当面斥责陆相板垣征四郎。不过,日本最后还是加入轴心国阵营,与德国、意大利结盟。在中日全面开战初期,日军一度在上海受阻。1937年日军攻下南京,裕仁获报战果后感到满意,曾要高层将领转告官兵“对他们的勇气与迅速拿下南京感到非常满意”。书中详细记载南京围城战,但并未提及南京大屠杀的细节。直到一两年后,中国战局再度胶着,裕仁才暗自大骂陆军好战的行为。

这部61册的巨著,耗时24年编纂,花费日本纳税人2.3亿日圆(约台币6600万元),但对这位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性人物,书中披露的新史料却不多。宫内厅表示,由于史料过多,因此编纂耗时,但纽时指出,外界都认为因日本国内对二战诸多行为、裕仁该负的责任都没有共识,才会让这部处理敏感题材的史书拖延许久。

裕仁1989年逝世,享年87岁。战后他到国外访问时经常被抗议,被指责未能阻止战争,且经常在记者会上被问到有关战争的问题。书中还提到,1978年东京靖国神社暗中供奉十四名二战日本甲级战犯后,裕仁就不再前往参拜。已故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笔记中指出,裕仁拒绝参拜是因不满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

二战后续各方态度

编辑

由于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神明,因此对于天皇可能遭到审判甚至处死之事当时在民间反对的声浪非常大,不断有陈情的信件寄到盟军总部。

麦克阿瑟考虑到为了在远东扶植与苏联进行冷战的盟友,并且一个因审判处决天皇而陷入混乱的日本不利于美国的利益,而天皇制度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势力的作用,因此麦克阿瑟本人支持放弃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急电报告:

日本国民……对日本天皇崇敬备至,已达百余年之久。在太平洋战争中,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曾以此作为煽动民族主义的狂热手段,号召为天皇而自我牺牲。而战后日本国民对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无减,视如国神。我认为,如果对裕仁天皇公审处决,必将使全日本国民信仰的支柱彻底崩溃,甚至在日本全国引起反对盟国的疯狂骚乱和暴动。处决裕仁为日本举国所不容,我们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则不堪设想,结果可能是历史的悲剧。

因而,本人作为盟国驻日本国的全权代表,出于对日本国未来命运的考虑,决定对裕仁天皇免予战争责任的起诉。

如果盟国决定逮捕和作为战犯处决天皇,那么驻日盟军统帅部将需要增援100万作战部队……

杜鲁门很快回电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于是麦克阿瑟颁布了盟军总司令部第一号令:

出于对日本前途和国民信仰的考虑,盟国决定对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发动战争的责任,不予起诉和逮捕。今后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应与其他日本国民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

日本宣布投降时仍保有720万兵力,是美国与盟国顾虑主要原因之一。[55]最后,不但天皇免于审判,连同23名担任高级将领的皇族亲王也受到保护,全体不起诉。在当时的时空背景,天皇的权威达到巅峰,皇军们愿意为天皇死战,民间将天皇视之为国神,任何对天皇不敬的行为或言论根本难以在日本社会生存,皇军将领的人物传记均未见有谁不利于天皇。1947年,东条英机接受东京审判时证言:“日本臣民若违背陛下(天皇)的意志不可能做任何事,何况是政府高官。”[56]教科书和官方对天皇战争责任只字未提。根据麦克阿瑟回忆录,日本天皇到东京赤坂美国驻日大使馆,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举行秘密会谈,裕仁曾说过:“我愿负发动战争的所有政治决定和军事行动的完全责任,这次拜见是为接受各国审判而来。”日本外务省2002年10月17日公开了日本二战投降后裕仁天皇与盟军司令麦克阿瑟首次会见的官方记录,其中并无后者在记忆录中所写的天皇自称要承担战争责任;2003年日本文艺春秋月刊7月号刊登由裕仁天皇草拟的谢罪诏书草稿,[57]证实裕仁天皇曾经有认罪意图。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松本健一认为,由于担心在官方记录中留下谈及战争责任的部分将会在裁判中遭追究,官僚或者侍从可能从记录中删除了相关内容。[58]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二战题材的纪录片《揭秘裕仁天皇》[59]片中描述天皇是逃脱审判的战争头目,引起日本社会哗然。尽管日本对BBC施加了强大压力,要求BBC立刻停止制作该纪录片,但节目仍于2005年播出。而1988年9月21日的《太阳报》在报道裕仁病危的消息时使用了“地狱正恭候这位万恶的天皇”这一标题,称裕仁至死未因战争责任受到应有的惩罚,该报道与英国另一小报《每日星报》对裕仁病重一事的诅咒性报道引发了日本政府对英国方面的抗议。[13][60]

军国主义的后遗症

编辑
 
二战期间美国在1945年4月28日出的宣传海报,描绘了代表德国希特勒和代表意大利墨索里尼已经战败,只剩下代表日本的裕仁

裕仁天皇虽然宣称会对战事负责,但生前从未因战争行为公开道歉,仅在接见韩国总统时表示“遗憾”,而未厘清责任归属。不过日本后续公布的内部史料显示,他已经对侵略战争意见很不悦[61]。但至今日本军国主义者常常忽视此点,仍以“捍卫天皇名誉”为名义采取激进手段,1990年长崎市长本岛等公开表示裕仁天皇应该负战争责任,曾遭到右翼人士枪击重伤入院。[62]

效忠日本天皇是日本右翼人士或亲日右翼人士最高思想原则,是绝不动摇的基础信念,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右翼人士却不太重视敬拜天皇,反而将东条英机为首战犯视为民族英雄,积极鼓吹日本官员前往靖国神社参拜,[63]右翼份子对于大东亚战争历史研究透彻,他们深度了解、熟悉有关东条英机等军国主义人物传记,他们并没有发现东条英机等人企图不轨。这与“天皇傀儡论”形成巨大矛盾。合理推定,正因为东条英机等战犯是对天皇忠心耿耿的忠臣,为天皇牺牲生命,背负骂名,才换来右翼人士的同情与崇拜。由于裕仁天皇宣布终战而非战败,导致为数不少的右翼人士坚持日本没有战败,没有分出胜负,只是暂时终止战争;此观点获得认同,间接打击日本国内的反省声浪。右翼份子更进一步将侵略行为合理化,形容“大东亚圣战”是一场反抗白人的战争,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能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独立建国是日本的功劳。

二战后日本国内对天皇战争责任的反思

编辑

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学者保阪正康认为天皇有战争责任:“即使天皇仅是一枚橡皮图章,但他是唯一处在对军队有发言权地位的人。而且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是高喊着‘天皇万岁’才敢于献出生命的。”日本亚洲史档案中心高级研究员牟田昌平认为,日本国内如今对如何看待侵略历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于昭和天皇的战时责任在战后没有被清算:“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但日本缺少一个与之匹配的人物”,“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习惯于避免把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组织九条会,日本左翼作家加藤周一说:“我看到以爱国主义之名牺牲如此多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个人被要求在战争中为了天皇而牺牲自己。真是太可恶了!”而武士社会也有着“主君的过失即是臣下的过失的惯例”,臣下会替主君去承担责任。

英国大使的回忆

编辑

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中得知,日皇裕仁1989年1月7日去世两周后,前英国驻日大使的怀特黑德曾提交报告,指青年时期的裕仁性格上不适任。

该报告共长11页,写给时任外交大臣,下款日期为1月23日,当中纪录裕仁的生平、在战争时期及战后所起的作用。报告指,战时的领导层期盼一位具有领袖气质及好战的日皇,惟即位前的裕仁性格内向,比起练兵场更适合留在实验室。

怀特黑德又提出,作为未来的军队最高司令官的裕仁曾受过军事教育,但好像从未展示过任何热忱,甚至曾试图阻止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当时被视为战争领袖的裕仁去世前数月,英媒对他的病情恶化大表欢迎,日本外务省为此发出抗议。有分析指,怀特黑德虽未有直接在报告提及,但可见他对相关报导感到担忧。

天皇日记副本对外公开

编辑

已故昭和天皇侍从小仓库次其后担任东京都立大学法经系主任,他在二次大战时期所写长达600页日记副本被发现,并刊登在《文艺春秋》4月号上。文中记载裕仁自1939年至1945年期间未曾对公众发表的言论,包括他曾说“满洲事变令人饱尝痛苦”。他也反对日军1937年全面侵华;3年后,天皇已经开始暗地埋怨低估中国军力:“每个人都对战争判断错误,特别是陆军的专责部门应尽快结束战事,并在未来10年重整国防军力。”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评当时首相近卫文麿:“大东亚战争开始前我已十分忧心,近卫在任时,好像毫无准备便带领我们进入战争,东条英机接任后,我们才真的准备好。”

评价

编辑

裕仁被指责同意导致这场战争对外政策,并批准近卫文麿东条英机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结成法西斯轴心国,而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于亚洲战场的战争,侵略周边邻国。故有人认为,在政府决定加入战争这件事上,裕仁在外交上作了正式批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比克斯用了十年撰写了《裕仁与现代日本的塑造》,他在书中披露,是裕仁下令包围南京。[64]

荣誉

编辑

日本勋章奖章

编辑

外国勋章奖章

编辑

年表

编辑

流行文化

编辑

决战中途岛新谷弘明饰演

天皇片冈孝太郎饰演

《东方战场》谷仲惠辅饰演

注释

编辑
  1. ^ 实质掌权18年。因为最后44年在位期间,在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期间,美国驻日盟军总司令仍然掌握日本国的政策决定,以及《日本国宪法》生效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总览统治权和统帅权,昭和天皇成为虚位元首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acificWrecks.com. Pacific Wrecks - Emperor Hirohito 裕仁 (Shōwa). pacificwrecks.com.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2. ^ 昭和太子金刚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3. ^ 腾讯网. 裕仁天皇当年为何被人刺杀,为何裕仁反而反过来为刺杀者求情_腾讯新闻. news.qq.com. 2020-08-07 [2024-11-23] (中文(中国大陆)). 
  4. ^ 在台中行刺昭和天皇岳父 韓獨人士趙明河舊照意外在台發現. 
  5. ^ 《民国日报》,上海,1932年1月9日
  6. ^ 包沧澜《日本近百年史》下,页295。
  7. ^ 池信高《日本决定开战:1941年决策会议记录》,页51。
  8. ^ 木户幸一《木户幸一日记》,东京,1966年日文版,页812-813。
  9. ^ 同上,页812-813。
  10. ^ 当时在裕仁访问欧洲途中的经停点安克雷奇国际机场会面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贺柏特·毕克斯英语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由林添贵翻译 中文版. 台北: 时报文化. 
  12. ^ 日本記者クラブ記者会見 アメリカ訪問を終えて 昭和天皇・香淳皇后両陛下. 日本记者俱乐部日语日本記者クラブ. 1975-10-31 [2014-08-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4-05). 
  13. ^ 13.0 13.1 Ailing Emperor's Condition Unchanged. 洛杉矶时报. 1988-09-23 [201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14. ^ Hirohito's Condition Deteriorates. 洛杉矶时报. 1988-10-20 [201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15. ^ 1988年9月29日 朝日新闻“陛下ご闘病で自粛ムード 派手な服もダメ 市民生活にも広がる”
  16. ^ Hirohito Enters 63rd Year of Reign. 洛杉矶时报. 1988-12-26 [201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17. ^ NHK播报日本昭和天皇死讯. 土豆.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3). 
  18. ^ Hirohito Dies, Ending 62 Years as Japan's Ruler. 洛杉矶时报. 1989-01-08 [201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19. ^ 1989年1月8日 读卖新闻“昭和天皇崩御 ‘お供’と87歳男性が后追い自杀/和歌山”
  20. ^ 1989年1月9日 毎日新闻“‘一兵士としてお供’と昭和天皇の后追い自杀-茨城”
  21. ^ 1989年1月7日 読売新聞「歌舞音曲控えて 協力要請を閣議決定/天皇陛下崩御」
  22. ^ NHK电视台恢复早间剧大河剧 3月19日正式播出. 腾讯娱乐. 2011-03-19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23. ^ The Funeral Of Emperor Hirohito : Last Rites For An Emperor. 洛杉矶时报. 1989-02-24 [201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24. ^ 1989年2月23日 读卖新闻“‘昭和天皇’副葬品明らかに ご采集の贝标本、大相扑番付表、ご爱用顕微镜”
  25. ^ 【天皇陛下、皇太子殿下の靖國神社御親拝】. [201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8). 
  26. ^ 昭和天皇陛下 靖国神社 御親拝.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27. ^ 存档副本. [202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28. ^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emperor-showa-and-war-century-review-2
  29. ^ 満州事変ニ際シ関東軍ニ賜ハリタル勅語.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30. ^ 《裕仁天皇傳》. [201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31. ^ 昭和天皇独白録-04(上海事件の纏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32. ^ 満州事変以後の昭和天皇の言動. [201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33. ^ 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大将回忆录》,1972年
  34. ^ 戴维·伯格米尼(David Bergamini)《日本天皇的阴谋》(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英文版,Morrow出版,1971年,页48-49
  35. ^ 日本人眼中七七事变.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4). 
  36. ^ 存档副本 (PDF).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5). 
  37. ^ Chen, World War II Database
  38. ^ 38.0 38.1 David Bergamini,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
  39. ^ Akira Fujiwara, Nitchû Sensô ni Okeru Horyo Gyakusatsu, Kikan Sensô Sekinin Kenkyû 9, 1995, p. 22
  40. ^ 南京大屠殺~ 下卷: 以血洗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41. ^ 大陸命.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42. ^ 大海令と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0). 
  43. ^ 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與天皇制的問題 評赫伯特‧比克斯著的《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PDF). [2016-12-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3). 
  44. ^ 731部隊と天皇.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45. ^ 天皇的殺人工廠 日本擁有細菌武器.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46. ^ 731部隊細菌戦国家賠償請求訴訟. [200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47. ^ 《日本天皇裕仁與細菌戰》.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48. ^ 美国华人学者:裕仁天皇的侵华战争责任不容抹杀. [200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49. ^ 訴 状 - 重慶大爆撃訴訟 (PDF). [2008年].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3). 
  50. ^ 日本老兵:天皇下令推行“三光政策”. [2009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51. ^ 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52. ^ 帝国国策遂行要綱の採択.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53. ^ 军人敕谕”先于宪法而颁布
  54. ^ ‘昭和天皇独白录’p.36
  55. ^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56. ^ 「天皇不起訴」に至る経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7. ^ 謝罪詔書草稿.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4). 
  58. ^ 天皇二戰謝罪書草稿重見天日. [永久失效链接]
  59. ^ Emperor Hirohito Biography. [2016-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60. ^ 《太阳报》社论称地狱正恭候日皇. 联合早报. 1988-09-23. 
  61. ^ 中央通讯社. 日皇裕仁史料曝光 曾反省二戰盼修憲重新軍備 | 國際 | 重點新聞. 中央社 CNA. 2019-08-20 [2024-11-23] (中文(台湾)). 
  62. ^ 長崎市長拜票 車站前遭狙殺. [永久失效链接]
  63. ^ 日右翼稱不參拜靖國神社就不是日本人.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64. ^ 《日皇裕仁的战争责任:下令包围南京 对屠杀很清楚》. 中兴. 凤凰网. [2011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6日) (中文(简体)). 
  65. ^ (芬兰文)Suomen Valkoisen Ruusun ritarikunnan suurristin ketjuineen ulkomaalaiset saajat. RITARIKUNTIEN KANSLIA.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66. ^ Sveriges statskalender 2: 7, 1940 [6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7) –通过runeberg.org (瑞典语) 
  67. ^ Jørgen Pedersen. Riddere af Elefantordenen, 1559–2009. Syddansk Universitetsforlag. 2009: 466 [2021-09-21]. ISBN 978-87-7674-4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丹麦语). 
  68. ^ Kawalerowie i statuty Orderu Orła Białego 1705-2008 (2008), p. 298
  69. ^ แจ้งความสำนักนายกรัฐมนตรี เรื่อง ถวายเครื่องราชอิสริยาภรณ์แด่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จักรพรรดิ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ญี่ปุ่น (PDF). www.ratchakitcha.soc.go.th. [31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6) (泰语). 
  70. ^ Royal Thai Government Gazette. ส่งเครื่องขัตติยราชอิสริยาภรณ์ไปพระราชทาน (PDF). 31 January 1925 [8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5) (泰语). 
  71. ^ NEPAL: Order of Ojaswi Rajanya (PDF). 27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5). 
  72. ^ GOVPH. The Order of Sikatuna.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3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73. ^ Viagem do Presidente Geisel ao Japão. September 1976 [15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74. ^ Italy. Ministero dell'interno. Calendario generale del regno d'Italia. 1920: 58 [2021-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75. ^ (意大利文)S.M.I. Hirohito Imperatore del Giappone - Decorato di Gran Cordone. Presidenza della Repubblica.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76. ^ (日语)昭和57年版わが外交の近況 (报告). 外务省. 1982-09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9). 
  77. ^ Tonga Royalty Posing with Japanese Leaders Pictures | Getty Images. 6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6 October 2016). 
  78. ^ 第32318號憲報. 伦敦宪报 (Supplement). 9 May 1921. 
  79. ^ "Britain wanted limited restoration of royal family's hono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pan Policy & Politics. 7 January 2002.
  80. ^ Corner, E. J. H. His Majesty Emperor Hirohito of Japan, K. G. 29 April 1901 – 7 January 1989.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90, 36: 242–272. ISSN 0080-4606. doi:10.1098/rsbm.1990.0032 . 
  81. ^ 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 (PDF). [3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19). 
  82. ^ Naval History: Hirohito Sho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3. ^ Real y distinguida orden de Carlos III, Guía Oficial de España: 221, 1930 [7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西班牙语) 
  84. ^ "Kolana Řádu Bílého lva aneb hlavy států v řetěze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zech), Czech Medals and Orders Society. Retrieved 2018-08-09.
  85. ^ "The Imperial Orders and Decorations of Ethiop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rown Council of Ethiopia. Retrieved 7 September 2020.

书籍文献

编辑
  • 《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三铃书房,1965年,第337页
  • 《天皇的战争责任》井上清,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9页。
  • 《昭和天皇独白录》(中译本),《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8期。
  • 《Bergamini, David. 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William Morrow. 1971
  • 《Factories of Death: Japanese Biological Warfare》.Sheldon H. Harris 1994(第232页~第238页)
  • 《Khabarovsk War Crime Trials》 日译(ハバロフスク裁判)1950
  •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Herbert P.Bix.2001

外部链接

编辑
昭和天皇
出生于:1901年4月29日逝世于:1989年1月7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
大正天皇
日本天皇
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继任:
明仁
官衔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二条齐敬
摄政宫
1921年11月25日-1926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