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和
李燮和(1873年11月16日—1927年8月16日),名柱中,字燮和,別號代鈞,以字行,湖南安化縣蘭田鎮(今屬漣源市)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李燮和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73年11月16日 大清湖南安化縣蘭田鎮 |
逝世 | 1927年8月16日 中華民國安化縣 | (53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別名 | 李柱中 |
教育程度 | 長沙求實書院 |
職業 | 政治人物 |
活躍時期 | 20世紀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代表作
|
生平
編輯革命派的活動
編輯1902年,李燮和為縣學生員。1903年,李燮和就讀於長沙求實書院,開始參加反清活動。1904年(光緒30年),他參與組織黃漢會。黃漢會是黃興、陳天華組織的華興會的外圍團體。李燮和等人策劃在長沙舉行起義,但以失敗告終,李燮和轉任寶慶中學堂教員,與譚人鳳等策劃寶慶起義,失敗後他逃到長沙。1906年(光緒32年)春,李燮和任安化駐省城師範學堂教員,再度謀劃長沙起義。起義消息被湖南巡撫龐鴻書偵知,密令按察使張鶴齡逮捕李燮和。幸虧張鶴齡故意泄密,李燮和逃亡到上海。
在上海他結識了陶成章,並經陶成章介紹加入光復會。李燮和隨後潛赴日本,在警官學校學習,其間經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李燮和在南洋活動,南洋文島濱港中華學堂和雙溪烈埠啟智學堂任教三年。其間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進行同盟會的宣傳活動。通過他的努力,華僑越來越支持同盟會,南洋各地設立了同盟會分會。
1909年(宣統元年)9月,因在南洋籌集活動經費時發生爭執,陶成章同孫文(孫中山)產生對立,陶成章脫離同盟會,重新恢復了光復會的活動。李燮和也回到光復會,任光復會的南部執行員(負責南洋的活動)。其後,因為李燮和同黃興的關係很深,故光復會在南洋的活動沒有造成和同盟會完全決裂。此後,革命派積極籌集資金,準備相機回國參加起義。
辛亥革命及其後
編輯1911年(宣統3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李燮和歸國參加革命。李燮和被黎元洪任命為長江下遊招討使,救援上海的陳其美。在上海他曾策反吳淞軍警。11月,陳其美一度被清軍捕獲,李燮和隨即率部隊救出陳其美,為滬軍都督府的成立作出了貢獻。上海光復後,因受同盟會陳其美排擠,在吳淞另組建光復軍,自任總司令,兼領吳淞軍政分府,宣布歸江蘇都督程德全統轄。此後,武漢的革命派處境困難,李燮和任援鄂聯軍總司令,前往救援。
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李燮和被任命為光復軍北伐總司令。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李燮和辭任。4月,南京留守黃興任命他為長江水師總司令,不久即辭任。
以後,李燮和離開政界。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後,他由湖南經滬、寧至北京,以調和南北自任。後寓居北京。1915年(民國4年),應楊度的邀請,李燮和參加了擁護袁世凱稱帝的籌安會。另一方面,他秘密幫助蔡鍔逃離北京,使其可以參加護國戰爭(第三革命),李燮和此時行動的本意並不清楚[1]。
在護國軍的進攻及反袁輿論的壓迫下,袁世凱取消帝制,翌年6月死去。由於幫助蔡鍔以及革命時代的功績,李燮和沒有被問罪。但是李燮和自己卻深感慚愧,完全隱居起來,以後不再問政。
參考文獻
編輯- ^ 後來籌安會的參加者均遭到輿論非議。但 蕭棟梁「李燮和」、112頁有關李燮和參加籌安會的記述極為簡短,而且稱李是在楊度的「巧言邀約」下參加的籌安會,其後他還幫助蔡鍔逃離北京,文中對李燮和的譴責幾乎看不到。
- 蕭棟梁「李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巻.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