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
杜伏威(583年—623年5月2日),名堯,字伏威,以字行[1],齊州章丘縣(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隋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
杜伏威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 齊州章丘 |
逝世 | 624年 長安 |
國籍 | 隋朝 |
職業 | 政治人物 |
活躍時期 | 7世紀 |
經歷
| |
代表作
|
生平
編輯自幼家貧,慣於偷盜,與輔公祏是刎頸之交。輔公祏常從姑家裡偷羊送給杜伏威吃。因盜案案發,官府追捕,兩人落草為寇,時年十六。大業九年(613年)逃竄到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公祏率眾起義。後轉戰到淮南,漸漸擴張勢力,自稱將軍,陸續合併苗海潮部、趙破陣部等起義軍,勢力大增,屯併六合,威脅江都(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境),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顥前來鎮壓,杜伏威用計將其引入蘆葦蕩中,放火將其燒死。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煬帝派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今江蘇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次年(617年)伏威又擊敗名將陳稜率領的隋軍,乘勝破高郵,之後在淮南的歷陽(今安徽省和縣)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又合併江淮各部,占有江淮間廣大地區。伏威善治軍,能與將士同甘共苦,每次戰鬥,將士皆奮勇衝殺,爭效死力。所獲財物,皆賞將士;戰死者,以其妻妾殉葬。故將士皆為他戰,所向無敵。伏威又實施減賦稅、廢殉葬、懲貪污等措施,逐漸贏得了民眾的信任。
大業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東都(今河南洛陽)越王楊侗稱臣,獲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由於唐朝實力強大,便歸安於唐朝,授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預宗正屬籍,封其子杜德俊為山陽公。次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需要消歧義](今江蘇南京)。武德四年,唐軍攻圍洛陽,伏威遣兵助戰。
武德五年(622年),秦王李世民鎮壓河北劉黑闥、徐圓朗,連下十餘城,淮北震動,七月,召杜伏威入朝,臨行前以輔公祏留守丹陽[需要消歧義],將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祏心生不滿。武德六年(623年)春正月[2],朝廷以伏威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書令,位在齊王李元吉之上,以示寵遇。同年八月,輔公祏偽稱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敗被殺。此時距杜伏威和輔公祏共同起事已十三年。武德六年三月廿七日(623年5月2日),杜伏威因為憂懼而死,虛歲四十一。兵敗後,輔公祏偽造的書信被發現,唐高祖不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並籍沒其家眷。貞觀五年二月廿一日(631年3月29日),唐太宗詔令以國公禮安葬杜伏威,派別將戴士文監護喪事,當年四月庚寅廿日己酉(631年5月26日)將杜伏威安葬於雍州萬年縣義善鄉少陵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