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代替了音樂
〈混亂代替了音樂:論歌劇《姆岑斯克郡的麥克白夫人》〉(俄語:Сумбур вместо музыки – Об опере «Леди Макбет Мценского уезда»)是刊登在1936年1月28日號蘇聯報紙《真理報》上的一篇社論。文章沒有署名,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時興歌劇《姆岑斯克郡的麥克白夫人》大加撻伐,批判其「形式主義」「小布爾喬亞」「粗俗」以及「下流」,此外還有別的指控。此文見報之後很快就有流言散播開來,認為文中觀點是斯大林親自撰寫的。流言的真偽並不確切,但斯氏之知曉此文乃至贊同此文則基本確鑿無疑。[1]這篇社論是肖斯塔科維奇職業生涯的一大轉折點,成為數月後其第四交響曲取消公演的原因之一。自此〈混亂代替了音樂〉成為蘇聯對藝術家之審查的知名例子。
背景
編輯歌劇首演及最初的讚譽
編輯1932年,列寧格勒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姆岑斯克郡的麥克白夫人》(以下簡稱為《麥克白夫人》)之創作告成。其年代設定在革命之前,涉及情慾、孤寂和謀殺等題材。劇中某些場景對性的描寫較為露骨,《紐約太陽報》有評論將其稱為「色情歌舞」(英語:pornophony)。[2]1934年1月24日《麥克白夫人》首演,大獲成功,批評家與政府官員對其也不吝美辭。歌劇很快流傳到全球的歌劇院,鞏固了肖氏國際名人的地位。在蘇聯國內,歌劇同樣立刻受到讚譽。《蘇維埃藝術報》(俄語:Совет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羅馬化:Sovetskoe Iskusstvo)盛讚此劇為「音樂戲劇的重大勝利」;[3]《蘇聯音樂》(俄語:Советская музыка,羅馬化:Sovetskaya Muzyka)雜誌則稱其為「蘇聯最好的作品、蘇維埃創意的傑作」。[4]蘇共幹部對此劇也同樣滿意,加以讚揚,稱肖斯塔科維奇是「在蘇維埃文化最優秀的傳統下成長起來的蘇維埃音樂家」。[5]在1934年和1935年,歌劇於蘇聯全國範圍內上演了數百次。[6]
斯大林的反感
編輯約在《麥克白夫人》歌劇劇首演二周年之際,1936年1月26日,肖斯塔科維奇受邀參加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辦的演出,而斯大林和日丹諾夫、莫洛托夫等斯氏的同僚也出席了此次演出。[7]九日前斯大林方出席過由作曲家伊萬·捷爾任斯基所譜寫歌劇《靜靜的頓河》的演出,因為其抒情清晰明了、情緒直抒胸臆而稱讚其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樣板。[8]《麥克白夫人》並未給斯大林留下相同的印象。此後肖氏致信友人伊萬·索列爾京斯基(俄語:Иван Соллертинский,羅馬化:Ivan Sollertinskij),提到自己眼見斯大林在音樂喧鬧的部分顯得尷尬不安,又在性描寫的時刻發笑。斯大林感到不悅,在第三幕落幕後離席而去。肖斯塔科維奇深感恐懼,據報道其在向觀眾鞠躬時臉色「蒼白如紙」。[9]兩日以後,社論〈混亂代替了音樂〉即見刊於《真理報》1月28日號的第三版面。
文章分析
編輯文章內容
編輯社論〈混亂代替了音樂〉開頭強調「好的」音樂之必要與其在蘇聯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 隨着我國普遍的文化發展,好的音樂也變得愈發必要……人民期待着好的歌曲,也同樣期待好的器樂作品,還有好的歌劇。 | ” |
——〈混亂代替了音樂〉英譯本(Chaos Instead of Music: On the Opera 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註 1])第一段 |
至於肖斯塔科維奇,社論則評論道其並沒能為「有鑑賞力的觀眾」帶來這樣的作品。文章將《麥克白夫人》歌劇稱作是「粗俗、原始而且下流」的,是「緊張、抽搐又痙攣的音樂」,組成了一片「音樂的混沌荒野」,甚至有時變成「雜音」。論到作曲家本人,文章認為其不是沒有才能,但又論稱其「存心地」將音樂「從裡到外」地翻轉過來,從而使得音樂不再和「能夠被所有人理解的簡單通俗的音樂語言」產生聯繫。評論毫不留情地貶斥這部作品,而從相當的高度遺憾地總結道:
“ | 我們聽到的是「左派」的一團混亂而不是自然的人類音樂。好的音樂感染大眾的力量已經做了小布爾喬亞的、「形式主義的」企圖的犧牲品,這種企圖是要通過廉價的小丑把戲來造出創意。它是聰明的巧妙點子的遊戲,到頭來是可能變得非常壞的。 | ” |
——〈混亂代替了音樂〉英譯本第四段 |
文中警告道這種趨勢將會威脅蘇維埃音樂乃至其他蘇維埃藝術甚至科教體系,使得其容易受到「左傾主義的曲解」「形式主義」和「小布爾喬亞的『創新』」的影響。《麥克白夫人》在海外的成功不過進一步證明了其是「戳中了資產階級的墮落趣味」的反蘇維埃歌劇。更有甚者,社論作者指責肖斯塔科維奇缺乏階級意識,「無視了蘇維埃文化的需求」,就是一名只管自己的藝術家:
“ | 作曲家顯然是從來沒有考慮過蘇維埃的觀眾在音樂里尋找什麼和期待什麼的問題。 | ” |
——〈混亂代替了音樂〉英譯本第八段 |
最後,作者也意識到歌劇在蘇聯各地已經多次上演的事實。但文章一方面讚揚歌劇演員富有天賦的表演,另一方面認為這種表演沒有實際意義:
“ | 可惜這只不過是對讓這齣歌劇的下流特徵顯示得更加鮮明起了作用。天才的表演值得感激,而白費的功夫——值得遺憾。 | ” |
——〈混亂代替了音樂〉英譯本第十段 |
後果
編輯此文一出即立刻將肖斯塔科維奇帶入貶損之中。《麥克白夫人》的演出迅速減少,直到後來徹底被禁演。起先讚揚過此劇的人被迫收回之前的看法。作曲家肖氏失去了大部分的收入和委託。其在藝術界的許多同仁試圖和其斷絕關係,不過中間也有人如伊扎克·巴別爾、阿布拉姆·列日涅夫(俄語:Абрам Лежнев,羅馬化:Abram Lezhnev)和梅耶荷德等為肖氏說話(這三人在日後的大清洗中都被槍決)。[11]
肖斯塔科維奇於《真理報》上讀到此文時正在阿爾漢格爾斯克作巡演,當時其第四交響曲還是半成品。[12]十日後另一篇嚴厲批判其作品的社評見報,對象是其芭蕾舞劇《明亮的小溪》。文章名為〈芭蕾謊言〉,批判力度更甚於前,稱肖氏為音樂的江湖騙子,還是「審美上的形式主義」販子。次年,舞劇的劇作者阿德里安·皮奧特羅夫斯基被捕,而後槍決。[13]儘管為種種攻擊所動搖,肖斯塔科維奇仍繼續寫作其第四交響曲,在1936年4月完工。肖氏為其預約了12月的首演,將曲譜分發到列寧格勒愛樂樂團供其在秋季開始的排練中使用。[14]這部第四交響曲受到馬勒(蘇共並不欣賞之)的影響,在結構上又並不保守,肖氏的友人恐懼於當局或許會被此作觸怒,對此表示擔憂。[15]當年下半年肖氏被喚去與蘇聯作曲家協會的一名代表見面,後者建議其撤回第四交響曲,威脅其若不服從將招來「行政措施」。[14]作曲家服從了要求,取消了首演。
肖氏隨1937年11月其第五交響曲的首演而得到正式平反。經歷〈混亂代替了音樂〉和其他的非難,作曲家簡化了自身的音樂以迎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略。第五交響曲在官方獲得了成功。之前攻擊作曲家的蘇共黨員也認可肖氏已經「看到了他的錯誤」,有所進步。[16]
文章作者
編輯〈混亂代替了音樂〉由誰執筆並不清楚,因為詳述蘇共官方立場的文章匿名發表屬於慣例。學界對此文的作者多有猜測:作者的可能中其一是日丹諾夫,時任蘇共列寧格勒市委書記,後來成為斯大林非正式的文化部長;其一是大衛·扎斯拉夫斯基[17],其為《真理報》的資深撰稿人;其一是鮑里斯·列茲尼科夫,也是《真理報》的雇員;還有可能是普雷東·凱申賽夫,其為蘇共幹部、劇作家,也是記者。有流言認為斯大林本人執筆此文,不過今人已經認為此說法不太可能。然而,鑑於1936年1月的演出中斯大林在場,加上對其不滿情緒的目擊證據,有理由假設斯大林即使沒有直接批准,其也是贊同此文的。
參看
編輯注釋
編輯文內引注
編輯- ^ 也有作Muddle Instead of Music的譯法。
參考文獻
編輯- ^ Moynahan 2013,第32頁
- ^ Moynahan 2013,第29-30頁
- ^ Хентова 1985,第79頁
- ^ Fitzpatrick 1992,第184頁
- ^ Shostakovich 1981,第33頁
- ^ Fitzpatrick 1992,第185頁
- ^ Moynahan 2013,第30頁
- ^ Fitzpatrick 1992,第186頁
- ^ Wilson 2006,第128-129頁
- ^ Chaos Instead of Music. January 28, 1936. Seventeen Moments in Soviet History. Pravda. 1936-01-28 [202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英語).
- ^ Moynahan 2013,第33頁
- ^ Fay 2000,第87頁
- ^ Clark 1995,第291-292頁
- ^ 14.0 14.1 Moynahan 2013,第34頁
- ^ Шостакович, Дмитрий. Из писем (4). Музыкальная Академия: 74. 1997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 ^ Wilson 2006,第152頁
- ^ Taruskin, Richard. Was Shostakovich a Martyr? Or Is That Jus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8-26 [202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英語).
- http://soviethistory.msu.edu/1936-2/upheaval-in-the-opera/upheaval-in-the-opera-text/chaos-instead-of-mus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書目
編輯- Moynahan, Brian. Leningrad: Siege and Sympho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13. ISBN 978-0-8021-2316-9.
- Хентова, С. M. Шостакович в Москве. Москва: Московский рабочий. 1985.
- Fitzpatrick, Sheila. The Cultural Front: Power and Culture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 Shostakovich, Dmitri. Grigoryev, L.; Platek, Y. , 編. Shostakovich: About Himself and His Times. 由Roxburgh, Angus; Roxburgh, Neilian翻譯.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1.
- Wilson, Elizabeth. Shostakovich: A Life Remembere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Fay, Laurel. Shostakovich: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lark, Katerina. Petersburg: Crucibl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