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醬麵
炸醬麵是中國傳統特色麵食,被譽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來源請求]。 炸醬一般用肉末(或肉丁、肉絲)和黃醬(或甜麵醬,晉語區多用老黑醬)炒製的,粵港改良版本還會加糖或蜂蜜。其他配菜稱菜碼或面碼,一般有黃瓜絲、蘿蔔絲、青豆、豆芽、菠菜乃至雞蛋絲等。
各地炸醬麵
編輯炸醬麵是中國山東富有特色的食物。另外,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吉林、廣東、香港乃至日本、韓國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麵。
山東
編輯山東炸醬麵特點是,炸醬裡面除肉丁外,還會有豆角丁。做法是以蔥薑爆鍋後,下肉丁炸白,再加醬炒成炸醬,再加入事先炒好的豆角丁,一同成為炸醬。另外還有以鮮蝦代替肉丁的鮮蝦炸醬麵。春季時令菜碼有醃香椿芽。
東北
編輯在遼寧和吉林,炸醬傳統上使用大醬炒製。大醬和肉絲或肉末炒製成的炸醬叫肉醬,比較常見;另外還有素食版的雞蛋醬,由大醬和炒雞蛋製成,為當地特色。
北京
編輯北京炸醬麵是由早期的魯菜館帶入當地,後經傳播推廣後逐漸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一道名吃,又稱「小碗干炸」[2]。老北京炸醬麵的作法主要是由炸醬,面及菜碼等佐料拌勻而食,食感清爽可口濃郁不膩。北京的炸醬的做法是切小塊的五花肉,搭配以薑末爆炒,而後佐以乾黃醬、鮮黃醬、甜麵醬各三分之一調和,再加入蔥蒜燉製。北京炸醬麵講究菜碼,在食用時除了將煮熟的手擀麵拌上炸醬外,也會佐以小黃瓜絲、蔥白、豆芽等等碼料。也有人喜歡加入少許麵湯使麵條拌起來更潤些,並依個人喜好加入醋、麻油調味。整瓣的蒜頭則是佐餐的調味品,最好的是獨頭蒜[3]。
粵港
編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炸醬麵隨南下的解放軍官兵帶到廣東省,在廣州,外來人口都以售賣炸醬麵維生,王小二炸醬麵亦因此在廣州市內發跡。炸醬麵亦在1960年代隨由廣東省逃港潮的難民帶到香港,港式炸醬麵是以辣豆瓣醬及蕃茄醬作主要醬料,紅蘿蔔絲及烏醋、糖和鹽熱煮,食用時搭配廣式生面及肉絲拌吃,味道較甜辣。[4]
臺灣
編輯閩南本地化口味
編輯台灣的炸醬明顯少用油,多用水,顏色呈現淡棕色,而不是深棕色或黑。製作方法:先將五花肉切小丁塊,豆瓣醬及甜麵醬分別以水調致稀糊狀,起鍋熱油放入薑末爆香,豆乾丁用小火煸得微微焦香,先加入豆瓣醬,以小火炒至香味飄出,再加入甜麵醬,續以小火翻炒至醬汁發亮。[1]搭配麵條有一般扁麵條,還有嚼勁十足的手工家常麵等,十足道地風味。另有知名維力食品的速食麵維力炸醬麵,且陸續推出維力炸醬罐,深受台灣人喜愛。
眷村口味
編輯製作:早期隨政府來臺外省族群製作炸醬時,先以8分瘦、2分肥的黑豬後腿肉絞碎充分拌勻再起鍋熱油慢炒再加入以天然發酵的甜麵醬(南北貨店可買到)以中火翻攪,酌量加水、少量砂糖至適度濃稠即可。
其間再加入切丁豆乾一起煮會使醬料口感更為入口。
吃法:先將綠豆芽以熱水汆燙、小黃瓜刨絲後拌入煮好自家手擀麵條,次加入製做好的炸醬並均勻攪拌後就是一碗60年代在台灣外省第二代心中簡單營養又美味的麵食。
另有津醬推出的天津炸醬常溫調理包亦可於露營、野炊時方便食用。
韓國
編輯韓國亦有炸醬麵(韓語:짜장면),早在清朝時期即由來自山東的華僑們自仁川傳入韓國。韓式炸醬麵以春醬(黑豆醬)拌著醬油、砂糖與太白粉作為炸醬基底,醬質較為稀薄,放上黃瓜絲、佐洋蔥丁、醃黃蘿蔔及辣白菜一起食用。風味獨特,已經自成一格。[5]
日本
編輯炸醬麵目前在日本的高級餐館也有賣,口味是照搬台灣式的。樣子是: 在盤子周圍放上綠色黃瓜絲,中間放麵條,碟子放上黃色的炒鴨蛋,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醬。
庶民文化
編輯老北京也有順口溜記述了炸醬麵的配料:
-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
- 焯韭菜,切成段兒;
- 芹菜末兒、萵筍片兒,
- 狗牙蒜要掰兩瓣兒;
- 豆芽菜,去掉根兒,
- 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
- 心裡美,切幾批兒,
- 焯江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帶綠纓兒;
- 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 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焦志方. 美食節目主持人焦志方上菜 / 從小最愛傳家炸醬麵. 台北畫刊. 2015/6, (569期): 第12~14頁.
- ^ 老北京吃面习俗:二伏面、送亲面、洗三面、生日面. 法制晚報. 2016-03-10 [2020-11-06].
- ^ chiao939. 5月21日東風新料理美食王食譜(1246集) / 蔡季芳老師-老北京炸醬麵. 2014-05-21 [2014-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 ^ 港式炸醬麵的做法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0-12.
- ^ 高賢哲. 韓國料理超簡單!人氣料理家高賢哲的韓式家常菜1.2.3. 台灣: 積木. 2012-07-13: 第87頁. ISBN 978986659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