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
狻猊(拼音:suān ní,注音:ㄙㄨㄢ ㄋㄧˊ),又寫作狻麑,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錄的一種獸類。最初指獅子,後來又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其形象常常出現在佛教法座、銅鏡、香爐和脊獸上。
歷史
編輯關於狻猊的記錄最早見於《爾雅》和《穆天子傳》。其中《穆天子傳》是說狻猊是一種腳力超凡的走獸,《爾雅》則記錄得更為細緻,稱狻猊長得像虦貓(老虎),以虎、豹作為食物。[1]:191[2]:18
晉朝郭璞為《爾雅》和《穆天子傳》作注,表示狻猊指的就是獅子。[1]:191[2]:21後世習用「獅子」一詞,「狻猊」只用作一種存有古意的別稱。[3]:84
中國本土不產獅子,只從印度、波斯等處引進,因此學者認為「狻猊」也是外語的音譯。薛愛華推測其音譯自某種印度語言中某個發音類似於*suangi 的詞。[3]:84林梅村認為其音譯自于闐塞語的sarvainai。[4]:89[5]:421
造型藝術
編輯漢字文化圈的藝術品上常常出現狻猊的形象。例如狻猊葡萄鏡(俗稱海獸葡萄鏡),鏡背用棱脊劃分內外兩區,內區以狻猊和葡萄為主紋,紋飾皆作高浮雕。狻猊葡萄鏡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是唐朝很有特色的青銅鏡。[8]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記龍生九子」稱,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6]佛教以獅子作為佛陀的象徵,常在佛陀法座上刻畫獅子形象,稱為「獅子座」、「狻猊座」或「猊座」。[9]:186[10]:242-249[11]:111日語又仿照「陛下」、「殿下」等說法,從「猊座」中引申出「猊下」(げいか geika)一詞,作為對高僧或佛教宗派領袖的尊稱。[12]
明楊慎《升庵集》「龍生九子」稱,金猊「性好煙,故立於香爐」。[7]中國古代盛行焚香文化,唐宋的香爐蓋常常做成狻猊的樣子,其形象固定為張着嘴,煙從口中冒出。元明則出現了一種大型金猊爐,整體製作成獅子的形象。[13]
儘管一般將狻猊視同為獅子,但在中式傳統建築的脊獸中,狻猊與獅子也會同時出現。如紫禁城太和殿屋脊上的仙人走獸,第三個為獅子,腦後的毛髮為螺髮;第七個為狻猊,腦後的毛髮為披肩的鬃毛,因而又稱「披頭」。[14]:200
大眾文化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郭璞(注); 王世偉(校點). 尔雅.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32574735.
- ^ 2.0 2.1 穆天子传全译·燕丹子全译. 王天海(譯註).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7221044406.
- ^ 3.0 3.1 Schafer, Edward. W.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撒馬爾罕的金桃].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963]. ISBN 0520054628.
- ^ 林梅村. 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ISBN 7501009872.
- ^ Bailey, H. W. Dictionary of Khotan Saka [于闐塞語詞典]. London, New York,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ISBN 0521217377.
- ^ 6.0 6.1 李東陽. 懷麓堂集·卷七十二 .
- ^ 7.0 7.1 楊慎. 升菴集·卷八十一 .
- ^ 陳佩芬. 中国青铜镜发展概述. 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16卷 铜镜.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1-34. ISBN 7501010447.
- ^ 尚永琪. 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4. ISBN 9787100104579.
- ^ 陳懷宇. 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325-6191-9.
- ^ 曾良.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7-5615-1726-2.
- ^ 猊下. kotobank. [202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 ^ 揚之水. 两宋香炉源流. 古诗文名物新证 1.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4: 40-84. ISBN 7800474607.
- ^ 李劍平(編著).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37731591.
- ^ 施耐庵. 水浒传·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
- ^ 吳承恩. 西游记·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