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古特」號戰艦

「甘古特」號戰列艦(俄語:Гангут[b]俄羅斯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甘古特級無畏艦首艦,也是這一艦級最後一艘完工的艦船。本艦的名字來源於1714年俄羅斯戰勝瑞典海軍甘古特會戰。該艦在1914至1915年的冬天建成,但直到1915年中期才做好戰鬥準備。入役後該艦的任務是保衛芬蘭灣免遭德軍入侵。但德軍並未計劃攻入此處,因此該艦主要用於訓練,並為布雷行動提供掩護。二月革命後,艦上成員加入了波羅的海艦隊的總譁變,並於1918年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由於人手不足,該艦在1918年停用直到1925年才重新服役,此時已被重新命名為「十月革命」號。

「甘古特」號1915年在赫爾辛基的錨地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 Гангут
艦名出處 甘古特會戰
建造者 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
動工日 1909年6月16日[a]
下水日 1911年10月20日
服役日 1915年1月11日
蘇聯
艦名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艦名出處 十月革命
獲取日 1917年11月
更名 1925年6月27日
重新歸類 1954年7月24日
除籍日 1956年2月17日
綽號 Oktyabrina
榮譽和獎項 紅旗勳章:1944年7月22日
技術數據(建成時)
艦級 甘古特級戰列艦
艦型 無畏艦
排水量 24,800公噸(24,400長噸;27,300短噸)
全長 181.2公尺(594英尺)
全寬 26.9公尺(88英尺)
吃水 8.99公尺(29.5英尺)
動力來源
速度 24.1(44.6公里每小時;27.7英里每小時)(海試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3,200海里(5,900公里;3,700英里)
乘員 1,149名軍官和水手
武器裝備
裝甲
  • 水線裝甲帶:125—225公釐(4.9—8.9英寸)
  • 甲板:12—50公釐(0.47—1.97英寸)
  • 炮塔:76—203公釐(3.0—8.0英寸)
  • 炮座:75—150公釐(3.0—5.9英寸)
  • 指揮塔:100—254公釐(3.9—10.0英寸)

在1931年至1934年期間,「甘古特」號進行了改建,安裝了新的鍋爐、火控系統並大幅擴建了上層建築。在冬季戰爭期間,該艦曾參加過一次隊芬蘭海岸炮兵陣地的炮擊行動。1941年初巴巴羅薩行動之前,該艦的防空武器得到了極大加強。在列寧格勒圍城戰期間,儘管該艦曾遭受過三次轟炸並經歷了一年的維修,但仍然為反擊德軍的蘇軍部隊提供了炮火支援。戰後,該艦繼續服役並於1954年被改成一艘訓練船,之後在1956年從海軍名單上除籍,並被逐步拆解。

設計和描述

編輯
 
甘古特級戰列艦的方案視圖

「甘古特」號水線長180公尺(590英尺),全長181.2公尺(594英尺),舷寬26.9公尺(88英尺),吃水深8.99公尺(29.5英尺),比設計多了49公分(1.61英尺)。該艦實際排水量為24,800公噸(24,400長噸;27,300短噸),比設計排水量23,288公噸(22,920長噸;25,671短噸)多了1,500公噸(1,500長噸;1,700短噸)。[2]

「甘古特」號的動力系統由海軍部造船廠建造,由4台帕森斯式汽輪機驅動着4具螺旋槳。機艙英語engine room[c]位於三號和四號炮塔之間的三個橫向艙室內。外側艙室各有一台高壓正轉和反轉汽輪機,驅動着每側螺旋槳軸。中央機艙有兩台低壓正轉和反轉汽輪機,以及兩台驅動兩個中心軸的巡航汽輪機。這些引擎的設計總功率為42,000匹軸馬力(31,319千瓦特),但該艦的姊妹艦「波爾塔瓦」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Poltava (1911)於1915年11月21日進行全速試驗時,產生了52,000匹軸馬力(38,776千瓦特),並達到了24.1節(44.6公里每小時;27.7英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25台亞羅式鍋爐以設計工作壓力為17.5標準大氣壓(1,770千帕斯卡;257磅力每平方英寸)向引擎提供蒸汽。每台鍋爐都裝有桑尼克羅夫特噴油器,用於燃油與燃煤的混合燃燒。這些鍋爐被分為兩組,前組包括二號炮塔前面的兩個鍋爐房,最前部的第一鍋爐房內有三座鍋爐,而第二鍋爐房內有六座。後組位於二號和三號炮塔之間,包括兩個艙室,每個艙室有八座鍋爐。滿載時,該艦攜帶1,847.5長噸(1,877.1公噸)煤和700長噸(710公噸)燃油,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下的航程達3,500海里(6,500公里)。[4]

 
「甘古特」號的銀匾

甘古特級戰列艦主炮裝備包括12門52倍徑奧布霍夫斯基12英寸(305毫米)1907年式炮,安裝在艦體中軸線上分布的四座三聯裝炮塔內。俄羅斯人認為,背負式炮塔沒有任何優勢,從而忽視了軸向射擊的價值,並認為上層火炮塔在位於下層火炮塔上方時會因炮口火焰問題而無法開火。他們還相信,分散布置炮塔及其相關彈藥庫,可以提高艦船的生存能力。16門50倍徑4.7英寸(119毫米)1905年式炮被安裝在炮艦上作為用於抵禦魚雷艇的副炮。該艦僅安裝了1門30倍徑3英寸(76公釐)高射炮,安裝在後甲板上用於防空。其他防空炮可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假裝的,但缺乏進一步記載[5]。布茲邦(Budzbon)稱在戰爭期間,末端炮塔的頂部增加了4門75毫米(3.0英寸)炮[6]。此外還裝備有4具17.7英寸(450毫米)的水下魚雷發射管,每管裝載三枚魚雷[5]

服役

編輯

「甘古特」號由聖彼得堡的海軍工廠建造,龍骨於1909年6月16日開始鋪設,1911年9月22日下水。1914年10月底,該艦意外與姊妹艦「波爾塔瓦」號相撞,這導致原定於1914年11月9日的試航推遲至12月底[7]。「甘古特」號於1915年1月11日入役,抵達赫爾辛基並被分配到波羅的海艦隊第一戰列艦旅。「甘古特」號及其姊妹艦「塞瓦斯托波爾」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Sevastopol (1911)於8月27日為利耶帕亞南部的布雷行動提供遠距離掩護,這是俄羅斯帝國海軍旗下無畏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離開芬蘭灣執行的最遠的行動。9月10日,該艦意外擱淺,但只受到輕微損傷。11月1日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譁變,因為副艦長拒絕在補充完煤炭後為全體船員提供傳統的肉類和通心粉晚餐[8]。艦長返回並發放罐裝肉晚餐後,艦上秩序恢復正常。11月10日至11日和12月6日,「甘古特」號及其姊妹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再次為布雷行動提供遠距離掩護。1916年期間,該艦並未參與任何戰鬥行動。1917年3月16日,艦員在收到聖彼得堡二月革命的消息後,加入了波羅的海艦隊的大規模譁變。儘管芬蘭灣仍然處於冰封狀態,但依照《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蘇維埃政府必須在1918年3月撤離他們在赫爾辛基的基地,否則會被新獨立的芬蘭當局拘留。於是,「甘古特」號及其姊妹艦於3月12日率領第一批艦艇出發,並在五天後到達喀琅施塔得,這次行動被稱為「冰上航行」。[9]

 
1934年進行現代化改造後的「十月革命」號

由於人手不足,「甘古特」號於1918年11月9日被擱置。1925年6月27日,在進行改裝期間,該艦被更名為「十月革命」號(俄語: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1926年3月23日,該艦重新服役並於1931年10月12日吸取了姊妹艦「馬拉」號「巴黎公社」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Sevastopol (1911)前期現代化改造的經驗開始部分改造工程[10]。原來的管狀塔桅被一座更大更堅固的結構取代,上面配備兩座帶有6公尺(20英尺)蔡司測距儀英語rangefinder的KDP-6火控指揮儀。後部上層建築也被擴建,並在其前部新建了一個結構,頂部也安裝了一座KDP-6指揮儀,這需要將主桅向前移動9公尺(30英尺)。這使得「十月革命」號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像「馬拉」號那樣的吊杆,所以在主桅兩側安裝了兩座大型船用起重機。改造後的「十月革命」號的煙囪向後彎曲,而不是像「馬拉」號那樣呈一定角度傾斜。每座炮塔都安裝了意大利製造的8公尺(26英尺)測距儀,炮塔頂部裝甲厚度增加到152公釐(6.0英寸)。為了改善抗波性,本艦安裝了類似於「馬拉」號的新式艏樓。增加了6門76.2公釐(3.00英寸)34-K英語76_mm_air_defense_gun_M1938防空炮,3門在前炮塔頂部,3門在後炮塔頂部。該艦的25個舊鍋爐全部被最初為博羅季諾級英語Borodino-class battlecruiser戰列巡洋艦「伊茲梅爾」號俄語Измаил (линейный крейсер)設計的12座燃油鍋爐取代。節省下來的空間用於增加一個新的內置縱向水密艙壁,大大提高了該艦的水下防護能力[11]。艦載原有的波倫·阿爾戈鍾機械火控計算機升級為蘇聯仿製的維克斯英語Vickers Ltd火控計算機(蘇聯稱為AKUR),以及斯佩里英語Sperry Corporation穩定垂直陀螺儀的仿製品[12]。這些改變使該艦的滿載排水量增加到26,690公噸(26,270長噸;29,420短噸),總長度增加到184.9公尺(607英尺)。由於上層建築的擴大,該艦的穩心高度從設計的1.76公尺(5英尺9英寸)下降到1.67公尺(5英尺6英寸)[13]

「十月革命」號於1934年8月4日完成了改建[10]。在冬季戰爭期間,該艦僅在1939年12月18日趁芬蘭灣結冰前,對貝廖佐維群島英語Beryozovye Islands薩倫派英語Saarenpää的10英寸(254公釐)海岸防禦炮進行炮擊。但未能造成任何永久性損害便被近彈驅離[14]。蘇聯占領愛沙尼亞後不久,「十月革命」號航行到塔林。在1941年2月至3月期間,該艦返回喀琅施塔得進行了改裝作業,增強了防空武器,還在後甲板上安裝了兩座雙聯裝76.2公釐(3英寸) 81-K英語76.2 mm anti-aircraft gun Model 1935 (34-K)高射炮。這些新裝炮的彈藥庫可能位於艦體兩側最靠後的炮廓里,炮廓里原本的120毫米火炮被撤去了。此外,還增加了12門37公釐(1.5英寸)70-K自動炮,3門分別安裝在中部炮塔上,其餘6門安裝在前後上層建築上。「十月革命」號還安裝了4座雙聯裝和4座單裝12.7公釐(0.50英寸)DShK機槍,以及兩座防空指揮儀。為了給防空炮騰出空間,原本的大型起重機被來自前德國重巡洋艦「呂措」號的小型起重機所取代[15]

 
1941年9月23日,德國空軍在喀琅施塔得航拍受損的「十月革命」號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時,「十月革命」號正停泊在塔林,但由於德軍的推進被迫駛往喀琅施塔得。9月8日,該艦在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之間的航道上向德國第18集團軍的陣地開火[16],可能在次日部署了四門120公釐(4.7英寸)火炮用於岸上作戰[15]。9月21日,「十月革命」號的艦首被三枚炸彈擊中,兩座炮塔被擊毀。於是該艦在10月23日被送往奧爾忠尼啟則船廠進行修理。蘇聯方面利用這一機會在1942年2月至4月間為該艦增設了4門37毫米70-K高射炮並加裝了一座雙聯裝76.2毫米K-81炮[17]。1942年4月4日至5日夜間,該艦再次被第4轟炸機聯隊英語Kampfgeschwader 4亨克爾He 111投下的一枚重型炸彈和三枚中型炸彈擊中,4月24日又遭到三枚炸彈的襲擊。該艦的修理工作於1942年11月完成,在9月還加裝了一座四聯裝37毫米46-K炮座。之後,「十月革命」號曾在列寧格勒圍城戰、1944年1月的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攻勢和1944年6月的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期間為蘇聯軍隊提供火炮支援。1944年,該艦還經租借法案獲得了一套由英國提供的279型英語Type 279 radar防空預警雷達。1944年7月22日,該艦被授予紅旗勳章[17]。該艦於1954年7月24日被重新歸類為「教學戰列艦」,並於1956年2月17日除籍。此後該艦被逐步拆解,但到1958年5月時其殘骸依然存在。[10]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格里曆
  2.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
  3.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3]

引文

編輯
  1.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68頁.
  2. ^ McLaughlin (2003),第207頁.
  3.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5頁.
  4. ^ McLaughlin (2003),第208, 224–225頁.
  5. ^ 5.0 5.1 McLaughlin (2003),第220–221頁.
  6. ^ Budzbon (1985),第303頁.
  7. ^ Цветков (1983),第107頁.
  8. ^ McLaughlin (2003),第299頁.
  9. ^ McLaughlin (2003),第207, 299–303頁.
  10. ^ 10.0 10.1 10.2 McLaughlin (2003),第225頁.
  11. ^ McLaughlin (2003),第342–344頁.
  12. ^ Friedman (2008),第278頁.
  13. ^ McLaughlin (2003),第341, 344頁.
  14. ^ McLaughlin (2003),第401頁.
  15. ^ 15.0 15.1 McLaughlin (2003),第406頁.
  16. ^ Rohwer (2005),第98頁.
  17. ^ 17.0 17.1 McLaughlin (2003),第402, 406頁.

參考書目

編輯
  • Budzbon, Przemysław. Gray, Randal , 編. Russ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291–325. ISBN 0-85177-245-5 (英語). 
  • McLaughlin, Stephe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481-4 (英語).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英語). 
  • Цветков, И.Ф. Линкор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Leningrad: Ленинград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1983 (俄語).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 Friedman, Norman. Naval Firepower: Battleship Guns and Gunnery in the Dreadnought Era.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8: 278. ISBN 978-1-59114-555-4 (英語).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