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英語:invisible hand),又譯無形之手,是一個經濟學上的隱喻,最早由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使用,最早出現於《道德情操論》,完整敍述則是來自《國富論》。在《國富論》中,用於描述一個商人,出於想要增加自己資本的動機,但在追求增加讓自己生產商品增加的過程中,受到「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使得社會整體財富增加,國家力量也增加。雖然這兩個著作中僅各使用這名詞一次,卻被後人視為亞當·斯密所揭示的古典經濟學思想的核心所在。之後的作家廣為引用,將這個隱喻用於因為個人自利動機,而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造就社會重大的改變。
概述
編輯W.D. Grampp認為,「看不見的手」至少有9種不同的詮釋[1],最常引申為充分運作時的價格機制。在價格機制充分運作下,自由市場裡的供給和需求將會自然而然達到均衡,價格與數量都是最適當的水準,彷彿市場運作在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般,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看不見的神之手」(invisible hand of God)。
原文 | 中譯 |
---|---|
...he intends only his own security; and by directing that industry in such a manner as its produce may be of the greatest value, he intends only his own gain; and he is in this, as in many other cases, led by an invisible hand to promote an end which was no part of his intention. ... | …他只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於他管理產業的方式目的在於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 |
解讀
編輯後世的主流經濟學家大多認為亞當·斯密所創立的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理論是錯誤的,一些經濟史學家認為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可以在神學意義上被理解,它反映了可能作為盛行於當時的凡神論關於神的觀點,即天地萬物的總和作為神的身體受到祂的意志的控制,看不見的手某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神的旨意的體現,看不見的手不是在確保每一個人出於自利所作的行為都能夠使所有人獲益,而是在減輕富有的人出於貪婪所作的行為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破壞,故此看不見的手所作出的干預使得市場機製得以繼續運作,這意味着亞當·斯密不認為看不見的手是市場經濟體系中必不可少的構成部份,也不認為市場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正常運作的事物,而是認為看不見的手在某些情況下作為來自於體系之外的力量作出特殊干預以防止市場經濟體系崩潰[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許寶強 「看不見的手」究竟是什麼意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8-2-21
- ^ Oslington, Paul. 上帝与市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宗教背景. ECONOMICS RULES. 2024-02-13 [202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