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隊(德語:Stoßtrupp)指一種源自一戰德國並仍延續至今的一種特殊的步兵攻擊組成形式及其運用,主要體現在將一支部隊分為突擊組與掩護組。德軍一戰的風暴突擊部隊是這種戰術的一種體現,其主要用來進攻開放野戰工事下的敵方部隊。在現代,這種戰術主要用於巷戰及林地的陣地戰中。

在Levico訓練中的突擊營士兵

要成功執行突擊隊戰術,參與士兵必須經過高強度的訓練且體能情況極佳。除了執行好分內職責外,每一名士兵還必須隨時可以接過指揮重任,以防指揮官意外陣亡。紀律嚴明、指揮有序、運動迅速、對有利機會的果斷把握以及與炮兵或友鄰部隊掩護火力的有效配合,乃是突擊隊戰術成功的關鍵。在日常戰鬥中,突擊隊一般會得到各類火炮突擊炮、先遣工兵以及裝甲單位的火力支援。突擊擲彈兵則是專為巷戰而生的單位。

「突擊部隊」泛指19-20世紀列強陸軍部隊訓練有素,較為精銳一部分。儘管德國著名的「風暴突擊部隊」使得該詞為大眾廣泛使用,在一戰前西歐軍隊已有使用類似作用的敢死部隊英語forlorn_hope。突擊部隊、敢死隊等概念在現代戰爭中已極少使用,因為大多數陸軍已經完全淘汰大規模列兵衝鋒和人海戰術的使用,取而代之以班、小隊為單位的組織結構,因此可以認為常備陸軍均可視為這一意義上的突擊部隊。該詞區別於突擊隊,泛指精銳特種部隊的一詞。

歷史

編輯

在一戰之前就已有專門應對特殊作戰的部隊的蹤影,例如法軍在線列步兵與獵兵部隊中用於執行特殊任務的特別分隊(piguet)。

突擊隊戰術則主要是由一戰東線德軍的奧斯卡·馮·胡蒂爾德語Oskar von Hutier將軍與西線的威利·羅爾德語Willy Rohr少校分別制訂實施、發展與運用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常規戰術在遇到愈加強化的塹壕防禦體系下效果不佳的僵局。格奧爾格·布呂赫穆勒德語Georg Bruchmüller少將則率先開創出了在步兵進攻前運用集成強化的炮兵先進行火力打擊的戰術,這種做法一來可以壓制敵軍表面陣地的步兵,二來也可通過各類特殊彈藥(例如毒氣彈)破壞敵軍火炮陣地的有效運作。

胡蒂爾參考了俄軍布魯西洛夫在1916年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的打法。後者當時出於物資彈藥緊缺無法保證全線有效進攻,為打開突破口,他不得不將火炮集中起來,短促地猛攻一小處位置,隨後跟以步兵衝鋒。這一戰術沒想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奧匈帝國的防線在這種戰術面前極其脆弱,常規的三壕溝縱深防線,前兩條往往還沒有從俄軍火炮中緩過神來就已經準備要與衝到陣前的敵軍步兵進行白刃戰,而第三條壕溝里的預備役更是還沒來得及從兵站中出來就已經被俘虜。胡蒂爾認為,這種戰術的優勢在於快速猛烈的火力打擊會使得敵軍來不及警告後方梯隊,進而孤立無援。

而羅爾則主要通過組織與發展突擊營的方式,將這種戰術發揚光大。自1917年起,由士兵們自願報名參加而得以被組建的突擊連及之後的突擊營,逐漸成為德軍內部的精銳兵種,在戰線上屢建奇功。德國著名小說家、昆蟲學家恩斯特·榮格就是一名戰功赫赫的突擊隊指揮官,他在1920年根據當時的日記和回憶撰寫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鋼鐵風暴》(In Stahlgewittern)。

突擊營轄下自有一個先遣工兵連以及一個輕迫擊炮連(leichte Minenwerferkompanie),因此能提供最快速最直接的火力支援。而每人配屬的鐵鏟則在近距離肉搏中作用極大,在實戰中它被證明比刺刀管用得多。突擊營也第一支接收MP18衝鋒鎗的部隊。德軍同期還列裝了部分上身防彈鋼甲,這些鋼甲也是主要配備給突擊營的機槍手們,他們將在突擊過程中保持在出發位置,為前線戰友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側翼壓制。

雖然突擊隊戰術被廣泛運用並卓有成效,但大部分德軍將領仍對其持懷疑態度,這種態度一直延續到了一戰結束。

一戰結束後,這類戰術才逐漸被魏瑪時期的德意志陸軍以及納粹德國陸軍接受和採用。原帝國軍官費利克斯·施泰納將突擊隊戰術運用在了對納粹黨衛軍的訓練上,以便藉此組建一支新型軍隊。

突擊擲彈兵(Sturmgrenadiere)與突擊先遣工兵(Sturmpioniere)這兩個特殊兵種定義始於突擊隊的建制中,主要被用來對步兵作戰或巷戰。

二戰後,這種戰術繼續被國家人民軍聯邦國防軍所繼承,主要用於巷戰、森林野戰以及特種作戰的奇襲中。

要旨

編輯

突擊隊戰術通過對兩個分屬成分——突擊成分與掩護成分的綜合指揮與有效運用來實現它的作戰目的,其戰術要旨就是對「火力與運動兼顧」這一原則的最優化運用,因此炮射火力的直接支持在突擊隊戰鬥中不可或缺。突擊隊戰術的基本單位為排,一個連內可以組成多個突擊隊,後方增援梯隊則應隨時準備跟進前方突擊部隊,將撕開的豁口擴大。

運作

編輯

單個步兵連可同時下令各排對多個地點進行突破打擊,亦可令單排增援其他排的主要進攻,以更深入敵防線。

連指揮官可以下令單個或多個突擊組在火炮的密集火力覆蓋或只是火力監視下,對突破點進行靠近和突擊。一旦撕開突破口,他將投入更多兵力與火力,以期深入敵防線並試着拔掉敵指揮所,從而影響敵防禦並阻滯反擊,然後部隊將向兩翼進攻敵軍側翼,迫使其防線內卷或後撤,至此突擊隊完成戰鬥任務。整個過程中突擊行動將保證作戰空間儘可能細長狹窄,以保證火力的最大化效果。

這類戰鬥的主要風險來自敵軍及時反應過來後組織的反擊,以及地雷或詭雷等物的阻礙。

構成

編輯

德軍的單個突擊排一般建制如下:

  • 指揮單位,其與突擊成分一同運動,主要由以下人員構成:
    • 排長,兼突擊隊指揮
    • 傳令兵
    • 通信員,負責與連通訊
  • 突擊成分,由1-2個突擊組構成,每個突擊組包括:
    • 一個3人突擊組,裝備手雷突擊步槍
    • 一個3人突擊組,配備榴彈拋射武器(一戰時為迫擊炮),主要任務在於壓制主突擊組突擊方向上的敵軍
    • 一個2人爆破組,有時可能兩個突擊隊只有一個爆破組
  • 掩護成分,由副排長指揮,配備重武器:
    • 一個2人狙擊組,配有光學瞄具狙擊槍,一般分開活動
    • 兩個2人機槍組,用於壓制突擊方向以及兩翼敵軍
  • 一到兩個補給組,用於支持補充彈藥物資
  • 一個醫療組(調自醫療排)
  • 反坦克組,一般僅在特殊情況下會配置


參考文獻

編輯
  • Ralf Raths: Vom Massensturm zur Stoßtrupptaktik. Die deutsche Landkriegstaktik im Spiegel von Dienstvorschriften und Publizistik 1906 bis 1918 (= Einzelschriften zur Militärgeschichte. Bd. 44). Rombach, Freiburg (Breisgau) u. a. 2009, ISBN 978-3-7930-9559-0.
  • Hans von Dach: Gefechtstechnik. Band 2: Kampf unter besonderen Umständen. 6. Auflage. Schweizerischer Unteroffiziersverband, Biel 1995, ISBN 3-924753-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