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士線(英語:Wallace's Line)是生物地理學中,區分東洋區(又名極東區[1]:60)和澳大拉西亞區的分界線。1854年到1862年英國動物地理學者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在馬來群島研究島嶼上的動物時,注意到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峇里島龍目島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兩邊的生物分開;界線以西接近東南亞的生物相,界線以東則接近新幾內亞的生物相。華萊士注意到:峇里島的鳥類與爪哇島幾乎相同,但在距峇里島僅約30公里的龍目島,卻只有50%的鳥類相同。為紀念他的發現,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

延伸與修正

編輯
 
冰河時期海平面與各種生物地理分界線

「華萊士線」這一名稱最早是由托馬斯·赫胥黎在1868年致倫敦動物學會的一封信件中提出,但是他延伸該線至菲律賓西側。此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物地理學者一直嘗試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以區分亞洲澳洲的生物相;許多學者在華萊士線的基礎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韋伯線Weber's Line英語Max Carl Wilhelm Weber)、里德克線Lydekker's Line)和赫胥黎線Huxley's Line)等。

  • 韋伯線:在華萊士線以東,通過摩鹿加群島和蘇拉威西島,帝汶澳大利亞之間。界線以西,東洋區動物成份超過50%;界線以東,澳洲區動物成份超過50%。
  • 里德克線:從澳大利亞大陸北岸劃到新幾內亞島的西方邊緣,基本上是莎湖陸棚(Sahul Shelf)的範圍。華萊士線與里德克線之間的區域稱為華萊士區。
  • 赫胥黎線:由華萊士線向北延伸,通過巴拉望島菲律賓群島西部之間,並繞到呂宋島北側(也就是將除了巴拉望島以外的菲律賓群島劃入澳大拉西亞區)。近年許多研究及發現,若再往北延伸,此線或者可能繞過臺灣島的東側,將蘭嶼綠島劃入與菲律賓群島同區,但此兩地的生物相同時一半是菲律賓相與一半是東亞相的,所以尚有保留。又被稱為新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與冰河時期

編輯

20世紀起隨著科技的進步、聲納的發明,人類開始對海洋進行海底探測,逐漸對海底地形有更多了解,其中發現華萊士線與海平面下降約120 ~ 150公尺的陸地海岸線一致。推測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因此婆羅洲峇里島等島嶼曾經與亞洲大陸相連,新幾內亞和鄰近島嶼則曾與澳大利亞相連;而華萊士線劃過的地方仍然有海洋的阻隔,如婆羅洲蘇拉威西峇里島龍目島之間。由於動植物多以陸行方式散布遷移,因此即使距離較近,多數動植物也無法跨過海洋的阻隔。

其他應用

編輯

馬六甲海峽最淺處僅深25公尺,巽他海峽更淺,僅深20公尺,巨大船舶的擱淺事故時有發生;由於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水深均遠深於馬六甲海峽,因此華萊士線經過之處也可供超過24萬噸級馬六甲型(Malacca-Max)以上的超級油輪通行。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林朝棨. 蘭嶼之貝類及其動物地理. 中國貝誌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1974, 1: 60 [2018-10-10] (中文(繁體)). 

婆羅洲

編輯
  • Abdullah, M. T. (2003). Biogeography and variation of Cynopterus brachyotis in Southeast Asia. Ph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t Lucia, Australia.
  • Hall, L. S., Gordon G. Grigg, Craig Moritz, Besar Ketol, Isa Sait, Wahab Marni and M. T. Abdullah (2004). "Biogeography of fruit bats in Southeast Asia". Sarawak Museum Journal LX(81):191-284.
  • Wilson D. E., D. M. Reeder (2005).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