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第五中學
襄陽市第五中學(英文譯名:Xiangyang No.5 Middle School),簡稱襄陽五中,是湖北省首批重點中學、省示範學校、全國百強中學。位於襄陽市樊城區鄧城大道66號,另有老校區位於襄陽市襄城區積倉街1號,現為襄陽五中實驗中學。前身為鹿門書院,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立襄陽府中學堂。
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 | |
---|---|
地址 | 新校區:湖北省襄陽市高新區鄧城大道66號 舊校區:襄陽市襄城區積倉街1號 |
其它名稱 | Xiangyang No.5 Middle School 法語譯名:le N.5 lycée de Xiangyang 原名:鹿門學院 |
類型 | 公立全日制中學 |
創辦日期 | 1902年 |
學區 | 中國 湖北省襄陽市 |
校長 | 李天艷 |
教師人數 | 280 |
職員人數 | 60[1] |
年級 | 三年制,共80班 |
學生人數 | 7000餘人(2014年) |
校訓 | 文明、振奮、求實、創新 |
校刊 | 《狀元橋》 |
體育 | 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 |
占地面積(新校區) | 450畝 |
副校長 | 李東林、劉世國、王靜[2] |
電話號碼 | 86-0710-3347378 |
學校網址 | 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 |
簡介
編輯襄陽五中始建於1902年,校址設於古襄陽城西北隅襄陽學宮舊址,從中學堂起,歷經湖北省立十中、省立第五中學、省立第五高級中學、省立襄陽中學、襄陽市第五中學等階段。1953年,被確定為湖北省5所重點中學之一。2001年被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省教育廳命名為湖北省示範學校。
2008年9月,占地450畝的新校區開門迎接新生。新校區共擁有教學樓6棟,外語特色樓2棟,實驗樓1棟,藝術館1棟,圖書信息樓1棟,體育館1棟, 400米標準塑膠運動場2個,籃球場16個,排球場12個,羽毛球場12個,網球場3個,乒乓球台20個,圖書館藏書13萬餘冊。配備32個標準實驗室、12個多媒體教室、8個網絡教室,以及校園網、電視台、廣播台、形體訓練房、排練大廳、樂器室、科技製作室、書畫室、棋社等學生活動場所。
學校歷來被稱為「鄂西北人才的搖籃」[來源請求],2002年至2008年7年間裡,共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大學等名校輸送了近400多名人才。該校文理科高考高分率以及重點大學上線率達50%,本科上線率近90%、升學率為100%,[來源請求]在全省名列前茅[來源請求]。截止2008年底,該校共有60名學生榮獲奧賽全國一等獎。[來源請求]
學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數十所名校的「優質生源基地」。[來源請求]
2006-2014年最低錄取分數
編輯年度 | 樊城區 | 襄城區 | 襄州區 | 高新區 | 棗陽市 | 宜城市 | 老河口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 東津區 |
---|---|---|---|---|---|---|---|---|---|---|---|
2006 | 583 | 580 | 587.5 | 579.5 | 570 | 560 | 572 | 573 | 574.5 | 578 | 未設立 |
2007 | 563 | 556 | 560.5 | 555.5 | 565.5 | 548 | 551 | 557 | 551.5 | 552 | 未設立 |
2008 | 566 | 551.5 | 566.5 | 561 | 562.5 | 550 | 561.5 | 559.5 | 553 | 557 | 未設立 |
2009 | 571 | 563.5 | 568 | 576.5 | 569 | 560 | 562 | 561.5 | 564 | 560 | 未設立 |
2010 | 573.5 | 567 | 569.5 | 573 | 572.5 | 567 | 567 | 568 | 568.5 | 569 | 未設立 |
2011 | 542.5 | 528 | 528.5 | 540 | 530 | 525 | 537.5 | 535 | 524 | 523 | 未設立 |
2013 | 576.7 | 580.1 | 577.9 | 585 | 580 | 577.1 | 580.5 | 585.5 | 574 | 573.4 | 578.5 |
2014 | 543.2 | 564.3 | 530.8 | 556.2 | 560 | 563 | 538.9 | 544.7 | 533.5 | 560.5 | 551 |
- 表中列出者為指令性計劃,襄陽市中考滿分每年會因招考方案不同而在600分左右浮動
- 在襄陽市以外地區招錄學生時,采自主招生考試的方法
校史
編輯歷任校長
編輯校名 | 任別、任期 | 姓名 |
---|---|---|
襄陽府中學堂時期 | 一 | 車紹武 |
鹿門中學時期 | 一 | 車紹武 |
二 | 陶春榮 | |
三 | 劉元丞 | |
四 | 陸雲龍 | |
湖北省立二師、省立十中時期 | 一 | 傅廷儀 |
二 | 單家燊 | |
三 | 楊昌壽 | |
四 | 高建鏞 | |
五 | 劉震新 | |
六 | 劉泥清 | |
七 | 馮開睿 | |
八 | 單家燊 | |
九 | 王作斌 | |
十 | 陳正模 | |
省立五中、省立聯合中學時期 | 一 | 張天階 |
二 | 姜光籍 | |
三 | 喻謨烈 | |
四 | 楊觀震 | |
五 | 張 翮 | |
六 | 陸雲龍 | |
七 | 李國魁 | |
省五高時期 | 一 | 楊重熙 |
二 | 劉元鏈 | |
三 | 閆平章 | |
襄陽聯合中學時期 | 1949.8—1950.6 | 余益庵 |
襄陽中學時期 | 1950.7—1952.8 | 閻平章 |
1952.9—1953.7 | 趙歧山 | |
1953.8—1955.8 | 陳 洪 | |
襄陽五中時期 | 1955.9—1968.3 | 亓仲平 |
1968.4—1970.8 | 馮慧敏 | |
1970.9—1972.9 | 陳楚雲 | |
1972.9—1974.11 | 熊仁義 | |
1974.12—1979.3 | 孟道正 | |
1979.4—1983.8 | 亓仲平 | |
1983.9—1986.8 | 吳鴻基 | |
1986.9—1992.2 | 劉德平 | |
1992.2—2005.8 | 李 凱 | |
2005.9—2011.10 | 劉道德 | |
2011.10— | 曹榮葆 |
校訓與校徽
編輯校訓
編輯立校初期,襄陽府中學堂以「公、勇、誠、潔」為校訓,現在的襄陽五中則以「文明振奮,求實創新」為校訓,在新校區正大門背側門楣上,醒目可見,老校區各教室前黑板上方也會懸掛校訓。該校師生時常會以「今日我以五中為榮,明日五中以我為榮」這樣的語句來互勉。
校徽
編輯襄陽五中校徽分為新舊兩種,新舊校徽均以老校區之縣學宮大成殿前泮池上的狀元橋為核心元素,唯新校徽采較為寫實之風格並加上大成殿的輪廓,而舊校徽采抽象風格。另外,新校徽之校名部分采「襄陽五中」四字的手寫體,而舊校徽則使用黑體字的「湖北襄陽五中」,並在校徽下方用環狀藝術字體標出其漢語拼音,新校徽還在狀元橋圖像的下方加上建校年份「1902」的字樣。
教師與行政
編輯教師
編輯在崗職工340餘人,專職教師近280人,其中特級教師10人,高級教師120餘人,有國家、省、市級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40餘名。
行政
編輯
遷校及環境編輯襄陽五中老校區位於古襄陽城北街附近,從鹿門書院至今,已經發展了100多年,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學校現代教學發展,位於古城中的校區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成為學校繼續進步的「瓶頸」。2005年9月中旬,襄陽市委、市政府委派市規劃局、市教育局、襄陽五中負責人組成考察團,前往河南、四川、上海、浙江、江蘇等地考察,並提交了《新五中遷建的報告》,提出建立新校區之建議。同年10月8日,襄陽五中新校區規劃獲得通過,2008年8月26日,襄陽五中新校區建設工程竣工。 新校區分為六個功能區:教學區、運動區、體藝區、家屬區、生活區、休閒區,六大功能區相互獨立,互不干擾。新校區並於所有建築設外牆保溫和中空玻璃,無障礙通道和殘疾人專用廁所,體現人性關懷。 同時,為了體現厚重歷史和人文底蘊之傳承,2008年8月27日,8名學生鄭重地將襄陽五中老校區狀元橋下的水和魚放入新校區狀元橋泮池中。牌樓、狀元橋、杏壇、大成殿,這些承載襄陽五中歷史的文物古蹟,一一被復建於新校區的中軸線上。[4] 校友與校友組織編輯傑出校友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參考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