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

加拿大城市
(重定向自温哥华

坐标49°15′02″N 123°06′43″W / 49.25056°N 123.11194°W / 49.25056; -123.11194

温哥华[注 1][2](英语: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低陆平原地区一沿岸城市,与最大城市多伦多约有4,200公里之遥,西南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会维多利亚隔100公里的乔治亚海峡相望,北距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最大城市乔治王子城约700公里,东距艾伯塔省省会埃德蒙顿约900公里,南距美国西北大城西雅图约250公里。根据2021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6.2万人[3],而大温哥华地区的人口为264万[4],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会区,以及全国第三大的都会区;市内人口则在全国排行第八[5][6]

温哥华
Vancouver
城市
温哥华景象(从上方依序为):
福溪南岸观望温哥华市中心大学保留地狮门桥、从固兰湖街桥观望耶鲁镇布勒桥温哥华华埠史丹利公园内的图腾柱
温哥华官方图章
图章
格言:By Sea Land and Air We Prosper.
(凭海、陆、空我们得以繁荣。)
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的位置
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的位置
温哥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位置
温哥华
温哥华
温哥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位置
坐标:49°15′39″N 123°06′50″W / 49.2608°N 123.1139°W / 49.2608; -123.1139
国家 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区域大温哥华区域局
政府
 • 市长沈观健
海拔0–152 米(0–501 英尺)
人口(2021)
 • 城市662,248人
 • 密度5,749.9人/平方公里(14,892人/平方英里)
 • 市区2,426,160
 • 市区密度2,661.3人/平方公里(6,893人/平方英里)
 • 都会区2,642,825
 • 都会区密度918.0人/平方公里(2,378人/平方英里)
 [1]
时区太平洋标准时间(UTC-8
 • 夏时制太平洋日光节约时间(UTC-7
邮编前三位V5K至V6Z
电话区号604、778和236
网站温哥华市官方网页

温哥华以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命名,欧洲人抵达温哥华一带后,区内经济早期主要依赖于林木业。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7年延至温哥华后,温哥华成为北美西岸水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之一,更构成远东地区、加拿大东部和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一环[7][8]温哥华港现时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货物总吨数计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9]。此外,温哥华的自然环境深受游客欢迎,令旅游业成为市内第二大经济支柱[10]。温哥华也是北美第三大制片中心,有“北方好莱坞”之称[11][12]。也是20世纪后,与美国旧金山同为亚洲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区。

温哥华近年经常在各项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调查中名列前茅[13][14]。温哥华亦曾于2010年与125公里以外的惠斯勒联手举办冬季奥运会冬季残奥会[15]。此外温哥华还曾举办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场地即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体育馆[16]

历史 编辑

原住民族与欧洲人探索活动 编辑

据考古学界的发现,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于温哥华一带出没[17][18],并于现史丹利公园福溪基斯兰奴灰角弗雷泽河口等地设有村落[18]

西班牙海军长官纳尔维斯英语José María Narváez于1791年航行至现西灰角区布勒内湾,是首位探索该带水域的欧洲人;然而,亦有说英国德雷克早于1579年已航行至此[19]。1792年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航行至此并展开开辟[20]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员西蒙·弗雷泽和他的船队于1808年沿弗雷泽河抵达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带,是记录中第一批登陆现温哥华市的欧洲人[21]

早期发展 编辑

1858年弗雷泽河谷淘金潮的消息传出后,超过25,000名淘金人士抵达低陆平原补给并准备前往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陆,却没有进入现温哥华市的范围[22][23][24]。 现市界以内首个欧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于现马宝区一带出现。布勒内湾对岸的穆迪围(今北温哥华市)于1863年出现一个锯木工场,标志着温哥华一带伐木业的开始。后来现布洛顿角英语Brockton Point一带出现了另一个锯木场,但因该带急湍的水流不利运作而于1867年迁至现歌雅街的尽头,改称喜士定木厂英语Hastings Mill,并成为日后温哥华发展的核心地点[25]杰克·戴顿英语John Deighton于1867年在喜士定木厂附近建立一间酒吧,现称煤气镇的聚落亦围绕着酒吧逐渐成型[26]

 
1886年温哥华大火后,市议会于卡路街搭建账篷成临时市政厅[27]
 
1898年温哥华全景

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政府英语Colony of British Columbia于1870年在煤气镇进行勘查并划出一个名为“固兰湖”(Granville)的镇址;名称来自时任英国殖民地大臣固兰湖伯爵。凭着其深水海港的地理优势,固兰湖镇址从多个地点(如满地宝二埠维多利亚)中脱颖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选为其铁路总站所在[28]。温哥华于1886年4月6日正式设市,名称来自乔治·温哥华,当时的南界仅及现16街。(16街以南的地带于1892年设为南温哥华自治区。)[29]同年6月13日发生温哥华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毁。温哥华消防局其后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开[25]。温哥华于1881年约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万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万人[30]

随着CPR开通至温哥华,有份兴建铁路的华工亦顿时失业。被遣散的华工滞留温市讨生活,并形成华人聚落。到1887年华埠人口约有90人,“China Town”一词更出现于本地主流报章中[31]。由于温哥华位处弗雷泽河河口,河水盐度自然较弗雷泽河上游为高,早期华人亦因此将此处称为“咸水埠”[32]。其后开始出现“Vancouver”的音译,但初期没有统一音译,“湾高花”和“温哥巴”等皆为人所用[33]。到了清末民初,音译逐渐统一为“云高华”或“云哥华”,并衍生出“云埠”和“云城”的简称。

温哥华市于1929年1月1日与南温哥华自治区和灰角自治区合并,市界线维持至今。合并后温市人口达228,193人[34]

近况 编辑

为庆祝建市百周年,温哥华于1986年举办世界博览会,也是北美洲目前最后举办的一次,随之而来的地标建筑和基础建设(如加拿大广场架空列车科学世界以及已拆除的万国广场)为温市带来一番新景象,吸引了22,111,578人来参观[35],世博过后福溪会址和耶鲁镇一带更是脱胎换骨,从荒废工业用地转型成高密度住宅区。

温哥华再于2010年连同惠斯勒等城镇举办冬季奥运会冬季残奥会,成为历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中的首个沿岸城市、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36]、以及都会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地理 编辑

 
温哥华市政府划分的23个社区

温哥华地理位置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沿海地区,坐落布勒半岛西部,南面濒临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则濒临布勒内湾英吉利湾,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向西面向乔治亚海峡,但由温哥华岛一天然屏障所遮挡。温哥华使用太平洋时区(UTC−8),并处于加拿大陆地生态区域(Pacific Maritime Ecozone)[37]。虽然位于纬度较高的北国加拿大,但因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所以冬季气候仍可达到0度左右,一般沿海地区不常降雪,港口不结冰

温哥华市的城区座落布勒内湾和福溪之间的半岛,并包括市中心西端区史丹利公园。福溪以南和以东的地区则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温西和温东。此外,市政府亦将市内范围划分成23个社区。

温市隶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辖下的大温哥华区域局;区域局辖下除温市外另设20个市镇,包括列治文伯纳比市素里市等。温市西邻大学保留地,北面隔着布勒内湾与西温区北温区北温市相望,东临伯纳比,南面隔着弗雷泽河北支流与列治文为邻。

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市内草地常绿、繁花似锦,有许多城市公园,其中史丹利公园(面积404.9公顷1.001英亩)为北美中最大城市公园之一[38]。 温哥华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在2009年7月30日,于机场测得的极高温度为34.4 °C (93.9 °F)[39]。在温哥华市区测得的首次极高温度是在1965年7月31日,为35°C (95.0 °F)[40]。再一次测得是在1981年8月8日[41],而最后一次是在1983年的5月29日[42]夏季气温一般在摄氏20度左右,冬季气温一般在摄氏0度以上。11月份温哥华的气温在一般保持在3℃-9℃之间,温润而舒适,是加拿大城市中最温暖的城市[43]。按平均值来看,每年下雪天数为11天,三天后积雪深度达6厘米或者更深。平均每年的积雪深度为38.1厘米,但通常情况下,积雪很快就会融化[44]。冬季年平均降水充沛,为温哥华带来“加拿大雨都”之称。

1898年至今温哥华国际机场 1981年–2010年正常与极端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湿热指数 17.2 18.0 20.3 23.9 33.7 33.9 38.3 35.9 33.0 27.2 21.1 16.1 38.3
历史最高温 °C(°F) 15.3
(59.5)
18.4
(65.1)
19.4
(66.9)
25.0
(77.0)
30.4
(86.7)
30.6
(87.1)
34.4
(93.9)
33.3
(91.9)
29.3
(84.7)
23.7
(74.7)
18.4
(65.1)
14.9
(58.8)
34.4
(93.9)
平均高温 °C(°F) 6.9
(44.4)
8.2
(46.8)
10.3
(50.5)
13.2
(55.8)
16.7
(62.1)
19.6
(67.3)
22.2
(72.0)
22.2
(72.0)
18.9
(66.0)
13.5
(56.3)
9.2
(48.6)
6.3
(43.3)
13.9
(57.0)
日均气温 °C(°F) 4.1
(39.4)
4.9
(40.8)
6.9
(44.4)
9.4
(48.9)
12.8
(55.0)
15.7
(60.3)
18.0
(64.4)
18.0
(64.4)
14.9
(58.8)
10.3
(50.5)
6.3
(43.3)
3.6
(38.5)
10.4
(50.7)
平均低温 °C(°F) 1.4
(34.5)
1.6
(34.9)
3.4
(38.1)
5.6
(42.1)
8.8
(47.8)
11.7
(53.1)
13.7
(56.7)
13.8
(56.8)
10.8
(51.4)
7.0
(44.6)
3.5
(38.3)
0.8
(33.4)
6.8
(44.2)
历史最低温 °C(°F) −17.8
(0.0)
−16.1
(3.0)
−9.4
(15.1)
−3.3
(26.1)
0.6
(33.1)
3.9
(39.0)
6.7
(44.1)
6.1
(43.0)
0.0
(32.0)
−5.9
(21.4)
−14.3
(6.3)
−17.8
(0.0)
−17.8
(0.0)
历史最低风寒指数 −22.6 −21.2 −14.5 −5.4 0.0 0.0 0.0 0.0 0.0 −11.4 −21.3 −27.8 −27.8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68.4
(6.63)
104.6
(4.12)
113.9
(4.48)
88.5
(3.48)
65.0
(2.56)
53.8
(2.12)
35.6
(1.40)
36.7
(1.44)
50.9
(2.00)
120.8
(4.76)
188.9
(7.44)
161.9
(6.37)
1,189
(46.81)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157.5
(6.20)
98.9
(3.89)
111.8
(4.40)
88.1
(3.47)
65.0
(2.56)
53.8
(2.12)
35.6
(1.40)
36.7
(1.44)
50.9
(2.00)
120.7
(4.75)
185.8
(7.31)
148.3
(5.84)
1,152.8
(45.39)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11.1
(4.4)
6.3
(2.5)
2.3
(0.9)
0.3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0.0)
3.2
(1.3)
14.8
(5.8)
38.1
(15.0)
平均降水天数(≥ 0.2 mm) 19.5 15.4 17.8 14.8 13.2 11.5 6.3 6.7 8.3 15.4 20.4 19.7 168.9
平均降雨天数(≥ 0.2 mm) 18.4 14.7 17.5 14.8 13.2 11.5 6.3 6.7 8.3 15.4 19.9 18.4 165.1
平均降雪天数(≥ 0.2 cm) 2.6 1.4 0.9 0.2 0.0 0.0 0.0 0.0 0.0 0.0 0.8 2.8 8.7
平均相对湿度(%) 81.2 74.5 70.1 65.4 63.5 62.2 61.4 61.8 67.2 75.6 79.5 80.9 70.3
月均日照时数 60.1 91.0 134.8 185.0 222.5 226.9 289.8 277.1 212.8 120.7 60.4 56.5 1,937.5
可照百分比 22.3 31.8 36.6 45.0 46.9 46.8 59.3 62.1 56.1 36.0 21.9 22.0 40.6
数据来源:[45]

人口统计 编辑

 
温哥华华埠千禧门牌坊,这批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人数众多形成了一个华人聚集地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故意鼓励发展商在温哥华的西端区兴建多层住宅大厦,从而构成一个紧凑的城市核心,亦有利于鼓励市民乘搭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步行。据2001年人口普查所示,温哥华市中心半岛的人口密度达每公顷121人(即每平方公里12,100人)。温市政府亦继续推动政策鼓励高密度发展。温哥华被称为“街坊城市”,而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性格和种族结构[46]

开埠初期,英格兰裔、苏格兰裔和爱尔兰裔的居民曾经占市内人口的多数[47],而英裔社群的文化和特征于某些地区仍然非常明显,尤以南固兰湖和克里斯戴尔为甚。然而,随着温哥华逐渐发展成太平洋沿岸的贸易中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也相继移居此地,令温哥华的族裔结构渐趋多样化。

温哥华是华人重镇,通用广东话(粤语)、官话。《中英联合声明》于1984年签署后触发了从香港前往加拿大的移民潮,而作为加拿大亚太门户的温哥华亦接收了大批香港移民,为该市的种族结构带来重大变化。连同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移民,温哥华成为华裔人口最集中的北美城市之一[48],而温哥华华埠也是北美除旧金山以外最大的唐人街。亚裔移民的抵步亦延续了温哥华作为移民热门目的地的角色。市内其他主要亚裔族群包括南亚裔(主要是旁遮普裔)、越南裔、菲律宾裔、印尼裔、韩国裔、柬埔寨蒙古裔和日本裔。此外,市内的拉丁美裔人口亦不断增长,当中主要来自秘鲁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墨西哥

温哥华的同性恋社群颇具规模[49],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继安大略省后第二个允许同性婚姻的省份。市内大多数同性恋夜店和酒吧都集中于市中心戴维街(Davie Street)一带,而该处亦构成温哥华的同志村——戴维村(Davie Village)。温哥华每年一度的骄傲游行是全国最大规模之一[50]

温哥华历年人口[51][52]
年份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1921年 1931年 1941年 1951年 1961年 1971年 1981年 1991年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2021年
温哥华市 13,709 26,133 100,401 117,217 246,593 275,353 344,833 384,522 426,256 414,281 471,644 545,671 578,041 603,502 662,248
大温哥华地区 21,887 42,926 164,020 232,597 347,709 393,898 562,462 790,741 1,028,334 1,169,831 1,602,590 1,986,965 2,116,581 2,313,328 2,642,825
区名 英语 面积
(km²)
人口数 人口
消长
人口密度
(人/km²)
阿标特斯岭 Arbutus Ridge 3.27 33,620 +2,180 10,281[53]
市中心(含东端) Downtown 3.70 62,030 +7,340 16,765[54]
登巴-南区 Dunbar-Southlands 8.56 21,425 -320 2,503[55]
锦绣区 Fairview 3.27 33,620 +2,180 10,281[56]
加兰围-活兰 Grandview-Woodland 4.45 29,175 +1,870 6,556[57]
喜士定-日升区 Hastings-Sunrise 7.93 34,575 +585 4,360[58]
坚盛顿-松柏屋区 Kensington-Cedar Cottage 7.24 49,325 +1,855 6,813[59]
克里斯戴尔 Kerrisdale 6.31 13,975 -760 2,215[60]
基拉尼 Killarney 6.64 29,325 +870 4,416[61]
基斯兰奴 Kitsilano 5.46 43,045 +1,670 7,884[62]
马宝 Marpole 5.59 24,460 +625 4,376[63]
快乐山 Mount Pleasant 3.66 32,955 +6,555 9,004[64]
渥列治 Oakridge 4.01 13,030 +590 3,249[65]
伦弗鲁-科林伍德 Renfrew-Collingwood 8.05 51,530 +1,030 6,401[66]
莱利公园 Riley Park 4.91 22,555 +760 4,594[67]
桑拿斯 Shaughnessy 4.46 8,430 -380 1,890[68]
南甘比 South Cambie 2.17 7,970 +290 3,641[69]
士达孔拿 Strathcona 3.88 12,585 +420 3,244[70]
日落区 Sunset 6.26 36,500 +210 5,831[71]
域多利-弗雷泽围 Victoria-Fraserview 5.31 31,065 +355 5,850[72]
西端区 West End 1.98 47,200 +2,660 23,838[73]
西灰角区 West Point Grey 4.45 13,065 +270 2,936[74]

经济 编辑

 
从史丹利公园远眺市中心

温哥华位处太平洋沿岸,而且是横贯全国的公路和铁路的西端终点,令本市成为国内工业重镇之一。温哥华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每年与全球90个国家的贸易额高达430亿加元。温哥华地区亦是多家林木业采矿业公司的总部所在,而近年软件开发生物科技电影业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当蓬勃。温哥华更是北美继洛杉矶纽约市后的第三大制片中心,为本市带来“北好莱坞”(Hollywood North)的称号[75][76][77][78][79]

温哥华四周风景宜人,是一个主要旅游点。市内的多个公园(如史丹利公园女皇公园),加上环绕温市的高山、海洋和森林,以及区内的种族多样化,皆是吸引游客的卖点。大温地区内的其他景点包括:狮门桥加拿大广场著名的“五帆”建筑、葛劳士山(Grouse Mountain)、卡皮拉诺吊桥固兰湖岛煤气镇华埠等。北美著名滑雪胜地惠斯勒与温哥华距离约两小时车程,并与温哥华联手举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温哥华也有一个大型邮轮码头,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在温哥华展开他们的邮轮假期(通常是前往阿拉斯加[80]

交通 编辑

 
温哥华架空列车加拿大线

温哥华的有轨电车系统建立于1890年6月28日,连接当时的加兰护街桥及威斯敏斯特道(现缅街)。不足一年后,二埠-温哥华电车公司(Westminster and Vancouver Tramway Company)开办了加拿大第一条市际电车路线,加速了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市中心的发展[81]。 不列颠哥伦比亚电力铁路公司(British Columbia Electric Railway)后来成为市区及市际电车系统的营运商,直至电车系统于1958年完全被柴油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取代为止[82]

在1980年代,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决定禁止在温哥华市区兴建高速公路[83]。唯一的例外就是横加公路,但它也只是位于市区东部的边缘而已。

温哥华与水为邻,桥梁在对外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温市在北面以狮门桥钢铁工人纪念第二海峡桥与西温和北温连接,南面则有亚瑟·莱恩桥渥街桥乃街桥通向列治文,而布勒桥、加兰护街桥和甘比桥则跨越福溪

运输联线负责为大温地区管理道路网及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包括:普通巴士和B-Line英语B-Line (Vancouver)快速巴士线;连接温市中心及北岸的海上巴士架空列车捷运系统;还有提供市郊通勤服务的西岸快车[84]。架空列车系统现时共有三条路线,分别为博览线千禧线加拿大线,以及长青线[85]

太平洋中央车站是城际铁路服务的枢纽,前往国内其他地区的铁路服务和通往美国西雅图卡斯卡德号列车英语Amtrak Cascades皆自此出发,分别由维亚铁路美铁营运。

温哥华国际机场(YVR)位于温市以南列治文市的海岛,是加拿大第二繁忙的机场[86],也是北美西岸第二最多国际旅客抵步的机场[87]。然而温哥华机场联外铁路迟至2009年才完工,主要是配合2010年冬奥。另外,温哥华海港亦有提供水上飞机服务。大温地区亦有两座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码头,分别位于西温马蹄湾三角洲措瓦森英语Tsawwassen, British Columbia,提供前往温哥华岛等地的渡轮服务。

教育 编辑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温哥华教育局为温市和大学保留地提供公立教育,辖下包括74所小学、18所中学和7所成人教育中心[88],学生人数达11万人(当中包括31,000名小学生、25,000名中学生和48,000名持续进修学生)[88][89]

大温地区内有五所公立大学,当中最大的两所分别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和西门菲莎大学(SFU),两校学生总数超过8万人[90][91]。2006年UBC在《新闻周刊》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名列第27位,而SFU则于2009年获《麦其连杂志》评为全加拿大最佳综合大学[92][93]。大温另外三所公立大学则为卡皮拉诺大学英语Capilano University艾蜜莉卡艺术及设计大学昆特仑理工大学。此外,大温其他大专院校还包括温哥华社区学院(VCC)、兰加拉学院(曾为VCC第三分校,1994年4月独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

海外学生和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在上列各教育机构的学生人口中占相当可观的比例。温哥华教育局在2008至2009年学年的学生人口中,有53%在家里并非说英语[89]

文化 编辑

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负责营运市内的22所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超过267万项,当中约一半藏于市中心总馆[94]

温哥华美术馆拥有约1万件永久收藏品[95],是全国第四大[96]和加拿大西部最大[97]美术馆

政治 编辑

市政 编辑

 
一面奥运旗在温哥华市政厅外飘扬

温哥华与其他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市区不同,是由一条特别的省例《温哥华法章》(Vancouver Charter)所辖[98]。 这条省例于1953年通过,取替了《温哥华管辖法, 1921》(Vancouver Incorporation Act),赋予市政府更大及更多的权力,有别于其他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市镇法》(Municipalities Act)给予的权力。

市政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大部分时间由偏右翼的无党派联盟(Non-Partisan Association,或NPA)主导,虽然其间也有偏左派控制的时间[99]。 无党派联盟的苏利文在2005年11月获选成为市长,显示从上届败于社会民主派后卷土重来。无党派联盟于2002年因毒品政策而决裂,从而令进步选民联盟英语Coalition of Progressive Electors大胜。之后,北美第一个安全注射中心启用,为市内注射海洛因人士提供服务。

温哥华由一个10人组成的市议会、一个9人组成的学校局和一个7人组成的公园局管辖,任期3年。温哥华并未如北美其他城市般划分成市选区(ward),市议员也因此由温市的全体选民选出。一直以来在三级议会中,较富有的温西区选民会倾向支持保守派英语Conservatism in Canada自由派英语Liberalism in Canada,而市东区则倾向支持左派[100], 从2005年省选和2006年联邦大选中可见一斑。

虽然市内民意存在很大分歧,民众在保护公园、发展捷运系统(而非公路系统)、在非法使用毒品上采取减少伤害(harm reduction)的方法和一般社区发展中均存在共识。

温哥华市中心东端是全加拿大最贫困的社区之一,毒品泛滥,亦有不少妓女在该区卖淫。艾滋病丙型肝炎在该区的传播从而成为市内的一大棘手问题。2002年李健宝(Larry Campbell)当选市长后,市政府开始“四管齐下”,以减少伤害(如设立毒品注射站)、治疗、执法和预防四方面应付市内的毒品问题[101]。 其他社区和专业组织亦积极鼓励多方面对话,以寻求现行毒品政策以外的其他策略[102][103]

李健宝决定不寻求连任,其后亦被委任为上议院议员。经过一届由左翼进步选民联盟领导的市议会后,无党派联盟卷土重来,在2005年的市选取得5个议席。另外4席由伟景温哥华(Vision Vancouver)胜出,而进步选民联盟则只取得一席。无党派联盟的候选人苏利文(Sam Sullivan)亦险胜詹健,当选市长。此外,无党派联盟亦取得9个学校局议席中的6席,和7个公园局议席中的5席;其余的议席则由进步选民联盟包办[104]

2008年11月温哥华举行市长和市议会选举,伟景温哥华候选人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击败无党派联盟候选人利德(Peter Ladner)当选新一任温哥华市长。同时,伟景温哥华在市议会选举中包揽10个市议会席位当中的9个,无党派联盟只剩下一个席位。

2022年10月,ABC温哥华候选人沈观健在选举中击败肯尼迪·史都华,成为温哥华首位华裔市长。[105]

省议会代表 编辑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议会中,一共有11个省议员代表温哥华市。于2013年省选中,不列颠哥伦比亚自由党赢得4个席位,而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则赢得7个席位。

省议会选区 省议员中文姓名/译名 英文姓名 党籍 备注
温哥华丽景选区
Vancouver-Fairview
贺佐治 George Heyman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温哥华福溪选区
Vancouver-False Creek
苏利文 Sam Sullivan 不列颠哥伦比亚自由党
温哥华弗雷泽围选区
Vancouver-Fraserview
苏安彤 Suzanne Anton 不列颠哥伦比亚自由党
温哥华喜士定选区
Vancouver-Hastings
冼崇山 冼崇山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温哥华坚盛顿选区(Vancouver-Kensington) 艾美宝 艾美宝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温哥华京士威选区
Vancouver-Kingsway
狄德安 Adrian Dix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现任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党魁
温哥华兰加拉选区
Vancouver-Langara
梅丽思 Moira Stilwell英语Moira Stilwell 不列颠哥伦比亚自由党 前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专上教育及劳工市场发展厅长
温哥华快乐山选区
Vancouver-Mount Pleasant
关慧贞 关慧贞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温哥华灰角选区
Vancouver-Point Grey
尹大卫 David Eby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温哥华贵秦拿选区
Vancouver-Quilchena
韦勤信 Andrew Wilkinson 不列颠哥伦比亚自由党
温哥华西端选区
Vancouver-West End
贺柏特 Spencer Herbert英语Spencer Herbert 不列颠哥伦比亚新民主党

国会代表 编辑

5名国会议员加拿大下议院代表温哥华市。在2004年联邦大选中,加拿大自由党赢得四个议席,联邦新民主党(NDP)则赢得一个议席。而在2006年联邦大选英语Canadian federal election, 2006中,所有温哥华国会议员都获连任。不过,在2006年2月6日,代表温哥华京士威选区的艾民信(David Emerson)转投成为保守党议员,令保守党于温哥华市中有一席位。直到2006年2月,自由党有三个议席,而新民主党及保守党各有一个议席。在2011年联邦大选中,自由党和新民主党各得两个议席,保守党则赢取一个议席。

警力 编辑

 
温哥华自行车及摩托车骑警
 
温哥华1984年-2005年间的罪案率[106]

低陆平原内大部分城镇的警务工作主要由加拿大皇家骑警E分队负责,但是温哥华市和二埠西温哥华三角洲满地宝一样,拥有自己的警队-温哥华警察局(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现任温哥华警察局长是Adam Palmer。

温哥华警察局现有1,174名警员,营运预算差不多高达1亿5千万加元(2005年数据)[107][108][109]。 在2005年市政府预算案中,超过16%用于警部[110]

温哥华警察局分为数个行动小组,包括单车警察、水警和警犬队。另外亦设一支骑警队,主要于史丹利公园巡逻,有时也会在市中心东端西端(West End)执勤,偶然亦会于大型场合中参与人群控制工作[111]。 温哥华警察也和平民及义工合作,设立管理社区警察中心[112]

在2006年,温哥华警察局成立自己的反恐小组,令外界猜疑该局与负责国家安全的加拿大皇家骑警发生嫌隙[113][114]

2005年,新的公共运输警察──大温地区公共运输警察(现已更名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岸公共运输警察英语South Coast British Columbia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Police Service)──成立,负责于运输联线旗下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执勤,并拥有所有警方的权力。

虽然拥有大麻正式属不合法行为,但是温哥华警察不会拘捕一些藏有小量大麻的人[115]。 2000年温哥华警察局成立一个反毒小组“Growbusters”,严厉打击市内估计4000个位于民居的水栽大麻场[116]。 和其他扫荡大麻种植行动一样,此举受外界猛烈批评[117]

在2005年加拿大调查的27个城市中,温哥华的犯罪率为第四高[118]。 不过,和其他加拿大城市一样,整体犯罪率大幅下跌[119][118]。 温哥华的财产罪行犯罪率特别高,于北美主要城市中居首[120]。 可是根据温哥华警方数字,于2004年到2005年间,连财物罪案数目也下跌10.5%[119]

温哥华曾主持许多国际盛事,其中包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克林顿──叶利钦高峰会和国际烟花展,这些场合都需要大量警力维持秩序。1994年士丹利杯骚乱英语1994 Stanley Cup riot令警力不胜负荷,造成超过200人受伤。

体育 编辑

职业球队 编辑

 
温哥华加人队的主场-罗渣士体育馆
球队 英文名称 运动 所属联赛 主场
温哥华加人队 温哥华加人 冰球 国家冰球联盟(NHL) 罗渣士体育馆
温哥华巨人 Vancouver Giants 冰球 西部冰球联盟(WHL) 太平洋体育馆
不列颠哥伦比亚雄狮 British Columbia Lions英语British Columbia Lions 加拿大式足球 加拿大足球联赛(CFL) 不列颠哥伦比亚体育馆
(翻新期间使用临时场馆帝国球场英语Empire Field
温哥华加人队(棒球) Vancouver Canadians英语Vancouver Canadians 棒球 西北联盟(Northwest League) 纳特·卑利体育馆
温哥华白浪 温哥华白浪足球会 足球 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 不列颠哥伦比亚体育馆
(翻新期间使用临时场馆帝国球场英语Empire Field
温哥华白浪女子队 Vancouver Whitecaps Women英语Vancouver Whitecaps Women 足球 W-League英语W-League 斯旺格体育馆

媒体 编辑

 
Citytv和OMNI于福溪南岸的广播中心

温哥华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媒体中心,多数的全国性媒体都在温市设有办公室。温哥华的两份主要英文报章-《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以大报形式发行)和《温哥华省报》(The Province,以小报形式发行)-皆由邮报传媒网络公司旗下的太平洋报业集团发行。总部设于多伦多的全国性报章《环球邮报》近年亦增设了大温版,以求增加在大温地区内的销量。市内也有数份免费报章,包括《24小时》和《都市日报》。加拿大国营频道CTV电视网环球电视城市电视网都在温哥华设有分台。

温哥华的种族多样化,亦造就市内多元文化媒体的蓬勃。《明报》、《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均有发行加西版,而多元文化电视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分台(OMNI British Columbia)亦有制作粤语国语旁遮普语的新闻报道。此外,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两条收费电视频道(以粤语为主的新时代电视和以国语为主的城市电视)均可在大温地区内接收。另外,温市共有三条电台频道服务华裔社群,分别是加拿大中文电台旗下的AM1470FM96.1,以及汇声广播公司旗下的AM1320华侨之声

姊妹城市 编辑

温哥华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结为姊妹的城市之一。在1944年,为了支援当时二战盟军的港口城市,它与前苏联敖德萨(Odessa)成为姊妹城市。

以下是温哥华现时的姊妹城市:

相关条目 编辑

  • 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121]美国(英语缩写:U.S.A)华盛顿州(英语:State of Washington)的一个城市,也是被探险家乔治·温哥华(英语:George Vancouver)发现所以命名为“温哥华”。
  • 温哥华市政厅(英语:Vancouver City Hall):美国也有温哥华市政厅,美国温哥华市政厅[122]位于美国(英语缩写:U.S.A)华盛顿州(英语:State of Washington)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美国温哥华市政厅地址是415 W 6th St Vancouver, WA 98660 美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厦邻近公园的“Esther Short Par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厦邻近之车站步行前往约15分(0.8 英里)至约19分(1.0 英里)到“Vancouver Station.W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温哥华堡位于哥伦比亚河,是19世纪毛皮贸易的前哨基地,并担当了哈德森湾公司在哥伦比亚区的总部。以乔治·温哥华船长之名来命名,该堡垒位于现今华盛顿州温哥华哥伦比亚河的北岸,邻近俄勒冈州波特兰。今天,堡垒连内部建筑的真实比例的仿制品被重新修建和对公众开放。
  • 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英语:Fort Vancouver Regional Library):美国也有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美国温哥华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之公共图书馆[123]美国(英语缩写:U.S.A)温哥华公共图书馆位于美国(英语缩写:U.S.A)华盛顿州(英语:State of Washington)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
  • 西温市(英语:West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内的一个地方自治体。
  • 北温区(英语: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的一个区域市镇。
  • 北温市(英语:City of North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内的一个城市。
  • 温哥华市政厅(英语:Vancouver City Hall)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的快乐山区,是温哥华市议会(英语:Vancouver City Council)的所在建筑物。市政厅[124]以及市议会位于西12街453号,楼高12层,属装饰艺术风格。大厦邻近温哥华架空列车加拿大线的百老汇-市政厅站(英语:Broadway–City Hall Station)
  • 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英语:Vancouver Public Library,简称VPL)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经费由温哥华市政府提供。总馆位于温哥华市中心(英语:Downtown Vancouver)的图书馆广场,市内还有另外21间分馆。系统收纳资料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只读光碟数据库及缩微资料等,总藏量超过267万项,当中约一半藏于总馆。持有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图书证的用户超过37万3千人,而系统旗下的物资每年被用户借阅逾900万次。
  • 大温哥华地区(英语:Metro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面低陆平原的一个区域,包括了温哥华市[125]以及分布在其四周的各个卫星城市。
  • 温哥华岛(英语:Vancouver Island;法语:Île de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面的一个外岛。维多利亚(英语:Victoria)温哥华岛的最大城市,也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会。温哥华市并不在温哥华岛上,它们名称上的雷同是因为两地皆被探险家乔治·温哥华(英语:George Vancouver)发现所以命名为“温哥华”。
  • 维多利亚(英语:Victoria)当地汉语人士过往一直称呼作域多利,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个城市,为该省首府以及首府地区的行政中心。维多利亚位于温哥华岛最南端,面积19.47平方公里,南面濒临胡安·德·富卡海峡,西接埃斯奎莫尔特,北临萨尼奇,东邻橡树湾。据2011年人口普查所示,维多利亚市人口有80,032人,而都会区人口则有344,615人。维多利亚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旅游热点,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旅客到访。在温哥华建埠以前,维多利亚是加西的重要港口。在当时,前往加拿大淘金及修建铁路的汉人移工,都在当地定居及生活。及至温哥华开埠,维多利亚的地位尽失,为温哥华所取代。但直至现在,当地还保有不少汉人移工生活的痕迹和前往维多利亚大学留学的汉语人士。
  • 史丹利公园(英语:Stanley Park)是一个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的市区公园。公园面积有404.9公顷(1000英亩),是加拿大最大与北美第三大市立公园。公园每年吸引大概800万人次游览,包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一条8.8公里(5.5英里)长的路径环绕整个公园,以供游人缓步、骑脚踏车或玩滚轴溜冰;每年有大概250万人次使用此路径。园内大部分地带保留为树林,估计有大概50万棵树,部分更有76米(250英尺)高或已生长了数百年。史丹利公园与温哥华市中心近在咫尺,亦是温市地标之一狮门桥的南端落脚点所在,而温哥华水族馆亦座落园内。公园三面环水,而洛斯特湖则座落公园的南端。
  • 女皇公园(英语:Queen Elizabeth Park,简称QE Park)是一个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的市区公园。公园座落甘比街夹33街一带,离海平面152米,是温市的地理最高点。公园占地52.78公顷,每年游人数目达600万人次,为温哥华继史丹利公园(英语:Stanley Park)后年度游人数目第二多的公园。
  • 固兰湖岛(英语:Granville Island)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内一个半岛。它位于福溪南岸,隔水与温哥华市中心相望,固兰湖街桥则横跨其上空。固兰湖岛过去曾经是一个工业区,但于1970年代转型为一个多功能社区。现时该处有多项设施,包括公众市场、酒店、社区中心和剧院等,广受居民和游客欢迎,而艾蜜莉卡艺术及设计大学也是位于该处。岛上留有一座混凝土工厂和一座机械工厂,为过往的工业活动留下见证。邻近温哥华架空列车博览线以及千禧线的固兰湖站(英语:Granville Station)
  • 中山公园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华埠一个主要景点。公园分为免费和收费两个部分:免费公园(Dr. Sun Yat-Sen Park)采中式设计,但用料主要来自北美,并由温哥华公园局直接管理;收费公园(Dr. Sun Yat-Se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则仿效明朝苏州古典花园设计,用料从中国入口,为中国境外首创,并由温哥华公园局以每年1加元的象征式租金交予非牟利机构中山公园协会营运。公园每年吸引约10万人游览,并不时举办音乐会、艺术及园艺展览、演讲和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等。公园北边毗邻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其余三面则由哥伦比亚街、奇化街和卡路街包围。该片土地过去为片打街和奇化街连接路(Pender-Keefer Diversion)所在,于1970年代末获温哥华市政府改为发展中华文化中心和公园之用。中山公园协会遂于1981年成立,并于往后年间从加拿大三级政府、中国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包括后来出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督的林思齐)筹得600万元兴建公园。公园于1983年2月13日(即当年农历元旦)举行动土礼,而工程则于1985年展开,期间52名工匠更特地从中国抵温,以传统手工艺塑造公园。公园于1986年4月24日开幕。
  • 加兰护街桥(英语:Granville Street Bridge)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内一条悬臂桁架桥,横越福溪并掠过固兰湖岛(Granville Island)的上空,连接温哥华市中心及福溪南岸。大桥共有8条行车线,隶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99号公路。除了贯通加兰护街(Granville Street)外,大桥亦于福溪两岸的其他道路设有匝道,包括北岸的诗磨街、太平洋街和豪街,和南岸的西四街、杉树街和谦乐街。邻近温哥华架空列车博览线以及千禧线的加兰护站(Granville Station)。
  • 狮门桥(Lions' Gate Bridge)[126][127]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一条悬索吊桥,横越布勒内湾的第一海峡,连接温哥华市中心及北岸市镇(北温市、北温区和西温区)。大桥隶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A及99号公路,是大温地区内的一条重要交通动脉,亦是温市的主要地标之一。大桥名称来自北岸山脉(North Shore Mountains)中的双狮峰(The Lions)。狮门桥全长1517.3米(4978英尺),连同北岸引道则长1823米(5890英尺)。主桥跨为472米(1550英尺),桥塔高度为111米(364英尺),离海面高度则为61米(200英尺)。大桥有三条行车线,中央行车线为调拨车道(香港称潮水式行车,中国大陆地区称潮汐车道或可变车道,英语:reversible lane或tidal flow),可转换方向以迎合交通流量。平日早上繁忙时间有两条行车线前往温市中心,下午繁忙时间则有两条行车线前往北岸。
  • 布勒桥(英语:Burrard Bridge)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内一条桁架桥,横越福溪的西端,连接温哥华市中心及基斯兰奴区。大桥现时有5条行车线,贯通两岸的布勒街,并设于行车线两旁设有行人及单车通道。大桥的装饰风艺术风格令其成为温市的主要地标之一。
  • 曼港桥(英语:Port Mann Bridge)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一条斜拉桥,横跨弗雷泽河连接南岸的素里和北岸的高贵林,载有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号公路(横加公路)来回方向合共十条行车线,于2012年开通并取代原址另一条同名的系杆拱桥。大桥全长2,020米(6,630英尺),主桥跨则为470米(1,540英尺),桥面阔度达65米,开通时取代悉尼港湾大桥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全球最宽阔的长跨距桥梁,直到2013年9月被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新建东段取代为止。
  • 耶鲁镇(英语:Yaletown)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中心一个社区,大致被福溪、洛逊街和荷马街所包围。该区前身为布满货仓和铁路车厂的工业区,但1986年世界博览会过后则转型为高密度住宅区,而艺廊、零售商户、餐厅和办公室等设施亦陆续进驻该区。
  • 渥街(英语:Oak Street)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一条主要南北向街道,北起福溪南岸西6街,南至马宝区并驳上渥街桥通往列治文鲁鲁岛。渥街位于西70街以南的一小段隶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99号公路。
  • 八佰伴中心(英语:Yaohan Center)是一个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列治文市的购物商场。商场坐落列治文3号路黄金村地段,主要客源是大温哥华地区内的亚裔社区,尤以华裔和日裔顾客为甚。八佰伴中心于1994年6月开幕,当时的东主是日本大型连锁零售商八佰伴。八佰伴集团于1997年申请破产后,其大温地区业务也随即结束。商场被台商统一集团(亦即附近统一广场的东主)收购后继续以“八佰伴中心”之名营运至今;而当年由八佰伴营办的超级市场则被当地华人超市集团大统华接管,并易名为大阪超级市场营运至今。运输联线有数条巴士线途经八佰伴中心,而温哥华架空列车旗下的加拿大线则于商场附近设有时代坊站。管理以及持有是统一集团
  • 大统华超级市场(英语:T&T Supermarket)是一间位于加拿大的主要售卖大中华地区及亚洲食品的连锁超级市场,在全加拿大雇用的员工达4000人。大统华成立于1993年,目前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以及安大略省多伦多共有20家分店。大统华拥有四处物流中心,其中3处在大温哥华地区,1处在多伦多。
  • 温哥华华埠(又称温哥华唐人街)是北美洲继旧金山唐人街后面积最大的华埠。该区西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的中央商业区,北邻市中心东端,东临士达孔拿区;而市中心东端的广义覆盖范围也包括了华埠。根据温哥华市政府的官方定义,华埠是大致以喜士定街和片打街之间的后巷(即前孖结街)、裕仁街、歌雅街和泰莱街为界。区内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缅街、片打街和奇化街上。温哥华架空列车的体育馆-华埠站(英语:Stadium–Chinatown Station)则设于华埠的西端边缘处,是整个架空列车系统中唯一拥有官方中文名的车站。
  • 温哥华国际机场(英语: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法语:Aéroport international de Vancouver,IATA代码:YVR,ICAO代码:CYVR)是一座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列治文海岛的国际机场,距离温哥华市中心约12公里。以2011年的起降架次(296,511架次)和旅客量(1703万人次)计算,温哥华国际机场是全加拿大第二繁忙的机场,仅次于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机场提供不停站航班往返亚洲、欧洲、大洋洲、美国、墨西哥、加勒比地区和加拿大国内其它地点。机场曾获Skytrax评为2007年和2010年全北美洲最佳机场。加拿大航空、爵士航空和加拿大越洋航空以此为枢纽机场,而西捷航空则以此为重点机场。这机场也是全加拿大八个设有美国境外入境审查设施的机场之一。温哥华国际机场是由加拿大交通部拥有,营运单位则是温哥华国际机场管理局。
  • 阿伯茨福德国际机场(英语:Abbotsford Airport) 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伯茨福德。拥有3条跑道,提供前往维多利亚、卡加里、埃德蒙顿和纳奈莫的定期航班。季节性航点还包括多伦多、坎昆和巴亚尔塔港。在2007年,阿伯茨福德国际机场航机升降量达175,405架次,以升降量计算,为加拿大国内第7大机场。除了一般机场服务外,阿伯茨福德国际机场还会于每年8月举行航展,是加拿大境内最大规模的航展之一。
  • 加拿大航空(英语、法语:Air Canada,简称加航)是加拿大国家航空公司,总部设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加拿大航空提供客运及货运定期及包机服务,到超过240个目的地、90个渡假目的地。亦为其他航空公司提供维修、地勤及训练服务。加拿大航空的主要航空枢纽在多伦多国际机场,在蒙特利尔特鲁多国际机场温哥华国际机场亦设有枢纽。
  • 温哥华高架列车(英语:Vancouver Skytrain)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的捷运系统,隶属大温运输联线(TransLink)的公共运输网络。此系统于通车初期的大部分路段采用高架桥运行,因而得名。系统目前共有三条路线,分别为博览线(Expo Line)千禧线(Millennium Line)[128]加拿大线(Canada Line)。系统目前共有47个车站,全长68.7公里,是全球最长的无人驾驶捷运系统之一。三条路线于2011年第2季的平均工作日载客量达406,300人次。博览线和千禧线由承包商不列颠哥伦比亚捷运公司(British Columbia Rapid Transit Company)营运,而加拿大线则由Protrans BC营运。
  • 海上巴士(英语:SeaBus)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内一项渡轮服务,连接布勒内湾两岸的温哥华市中心滨海站(英语:Waterfront Station)和北温哥华市朗斯代尔码头英语Lonsdale Quay。海上巴士由岸山巴士公司营运,为运输联线旗下大温地区公共运输服务的一部分。
  • 西岸快车(英语:West Coast Express)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低陆平原地区的一条通勤铁路线,连接温哥华市中心及位于弗雷泽河谷地区的米逊,并沿途于满地宝、高贵林市、高贵林港、匹特草原和枫树岭设站。西岸快车于1995年启用,现时由大温哥华地区的公共运输机构运输联线营运,并于温市中心的滨海站与同属运输联线旗下的温哥华架空列车和海上巴士,以及其他公共运输工具交汇。
  • 天空之桥(英语:Skybridge)是一座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斜拉桥,于1987年10月28日动工,1989年竣工,并于1990年3月19日启用。它横跨弗雷泽河,连接二埠市和素里市。大桥耗资2800万加元兴建,主跨长340,连引道全长为616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捷运专用桥。大桥属运输联线辖下的温哥华架空列车专用,有两组路轨供博览线列车往来温哥华市中心滨海站和素里市的乔治王站;另外有第三组路轨以供运载维修器材。天空之桥离水面高度45米,而桥塔高度则为117米。
  • [129]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英语:British Columbia Ferry Services Inc.或BC Ferries,简称BCF)[130][131]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个实际上(de facto)的公营机构,业务为经营连接省内沿岸城镇的客运和汽车渡轮服务。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公司于1960年成立,至今已发展成全世界最具规模的渡轮公司之一。现时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的船队达36艘渡轮,一共营运25条航线,服务省内47个港口。由于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提供连接加拿大本土与其外岛的渡轮服务,因此亦获得加拿大交通部提供财政资助。联邦政府于2004-2005年度向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提供的资助达2500万加元;当局是每年跟随通胀率而对此金额作出调整。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的业务范围并不涵盖省内的内河和湖泊渡轮服务;这些航线是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运输厅英语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负责,并由该政府部门外判予其他营运商经营。
  • 察华逊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码头(英语:Tsawwassen Ferry Terminal)是一座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察华逊的大型码头,占地0.223平方公里,通过一条大约3公里的架空道路连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本土。目前,察华逊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码头由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拥有和运作,同时也是不列颠哥伦比亚17号省道的路径点之一(但不是终点)。码头最繁忙的路线是往返温哥华(察华逊)和维多利亚(史华茨湾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码头)的路线,每日最少有八个班次的渡轮由温哥华往维多利亚。
  • 温哥华美术馆(英语:Vancouver Art Gallery)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是全国第四大和加拿大西部最大的美术馆。本馆拥有约1万件永久收藏品,当中包括艾密利·卡尔英语Emily Carr七人画派的作品。
  • 温哥华水族馆(英语:Vancouver Aquarium)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史丹利公园内一座公共水族馆,除了是温哥华其中一个主要旅游景点外,也是一所海洋生物保育及复康研究中心。现时馆内有796种物种,5万只动物。
  • 科学世界(英语:Science World)是一个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营运科学博物馆非牟利机构。其主场馆是一座位于福溪东端的球型屋顶建筑,邻近架空列车缅街-科学世界站(英语:Main Street–Science World Station),于1986年世界博览会期间作大会中心建筑之用。主场馆于2004年获电讯公司研科斥资900万加元冠名赞助,遂改称研科科学世界Telus World of Science),但机构名称则维持为“科学世界”。除了福溪主场馆外,科学世界还于列治文时代坊商场设有卫星课室,并不时派遣外展团队到省内其他城镇推广科学教育。科学世界的2010/11年度入场人数约为65万人次。
  • 兰加拉学院(英语:Langara College)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一家公立大专院校,学生数目约为23,000人,提供的课程涵盖文科、商科、理科与科技、人文与社会科学、及医疗五大范畴。此校的前身为1965年成立的温哥华社区学院(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VCC)的一部分。有见VCC辖下的爱德华王持续教育中心逐渐不敷应用,VCC决定于温市西49街设立兰加拉校园,并于1970年10月启用。兰加拉校园于1994年4月1日正式脱离VCC,成为兰加拉学院。
  •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行政区划(regional district,又译作区域局)
  • 乔治·温哥华(英语:George Vancouver)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也是一位探险家。发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美国(英语缩写:U.S.A)华盛顿州(英语:State of Washington)温哥华市(英语:Vancouver)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英语:Vancouver Island:法语:Île de Vancouver)的人。
  • 伟景温哥华英语Vision Vancouver是Vision Vancouver is one of three parties represented in the Vancouver City Council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Vision was formed in the months leading up to the 2005 municipal election.
  • 温哥华:名称相近或相同的条目。
  •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 波特兰(英语:Portland)或著波特兰岛(英语:Portland Island)可以指:美国(英语缩写:U.S.A)俄勒冈州(英语:State of Oregon)波特兰市(又译作砵仑,英语:Portland, Oregon)缅因州(英语:State of Maine)波特兰市(英语:Portland, Maine)纽约州学托扩县波特兰镇佐治亚州波尔克县波特兰科罗拉多州波尔克县波特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波特兰市牙买加圣托马斯萨里郡波特兰区新西兰波特兰岛以及英国多塞特郡波特兰岛
  • 惠蒂尔(英语:Whittier)可以指:美国(英语缩写:U.S.A)阿拉斯加州(英语:State of Alaska)惠蒂尔(英语:Whittier, Alaska)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别名:金州,英语:State of California)惠蒂尔(英语:Whittier, California)南惠提尔
  • 兰里区(英语:Township of Langley)是一个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的地方行政区。兰里区位于弗雷泽河南岸,西邻素里,北面隔河与匹特草原枫树岭对望,东临阿伯茨福德,南接美加边境,并从三方包围兰里市。兰里市和兰里区为各自独立的地方行政区。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兰里区有117,285名居民。
  • 兰里市(英语:City of Langley)是一座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的城市。兰里市西临素里市克乐佛代尔区英语Cloverdale, British Columbia,其余三边则由兰里区包围;兰里市和兰里区为各自独立的地方行政区。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兰里市的人口为25,888人。最先于兰里市一带定居的欧裔人是来自安大略省伦敦市的恩尼斯兄弟,该带因此被称为恩尼斯角落(Innes Corners)。1873年兰里区成立后,恩尼斯角落成为该区的一部分,到1911年则改称兰里草原(Langley Prairie)。通往温哥华的城际电车于1910年开通后,该带的发展更为显著,并于1955年3月15日脱离兰里区自组行政架构,成为现时的兰里市。
  • 金穗大桥
  • 佐治街

注释 编辑

  1. ^ 加拿大华人旧译作“云高华”,今通行“温哥华”,仍有“云埠”一称。

参考资料 编辑

  1. ^ Vancouver Census Profile. Canada 2021 Census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Canada.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2. ^ 古骨林車梨役富貴門 你知道是哪裏嗎?. Sing Tao Daily 星岛日报加拿大. 2018-09-18 [2023-07-17] (中文(台湾)). 
  3. ^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16 and 2011 censuses – 100%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19年2月20日 [2020年3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9日). 
  4. ^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and census divisions, 2016 and 2011 censuses – 100%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17年2月8日 [2017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9日). 
  5. ^ Population of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2006 Census boundaries). Statistics Canada. [200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4). 
  6. ^ StatsCan 2011 Census for Vancouver CMA. 2011 Census data. Statistics Canada. [9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7. ^ Morley, A. Vancouver, from milltown to metropolis. Vancouver: Mitchell press [c9161]. 1974 [2009-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LCCN 64-0
  8. ^ Norris, John M. Strangers Entertained.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entennial '71 Committee. 1971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LCCN 72-0
  9. ^ Port Metro Vancouver Mid-Year Stats Include Bright Spots in a Difficult First Half for 2009. Port Metro Vancouver. 2009-07-31 [200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10. ^ Overnight visitors to Greater Vancouver by volume, monthly and annual basis (PDF). Vancouver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 [2006-11-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11. ^ Industry Profile. BC Film Commission.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12. ^ Gasher, Mike. Hollywood North: The Feature Film Industry in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November 2002. ISBN 077-4809-67-1. 
  13. ^ Vancouver and Melbourne top city league. BBC News. 2002-10-04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14. ^ Frary, Mark. Liveable Vancouver. The Economist. 2009-06-08 [200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2). 
  15. ^ Vancouver 2010 Schedule. Official 2010 Olympic Site. 2010 [201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16. ^ FIFA Women’s World Cup Canada 2015™ match schedule unveiled. Official FIFA Site. [30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2). 
  17. ^ Thom, Brian. Stó:lo Culture – Ideas of Prehistory and Changing Cultural Relationships to the Land and Environment. 1996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8). 
  18. ^ 18.0 18.1 Carlson, Keith Thor (ed.). A Stó:lō-Coast Salish Historical Atlas. Vancouver, BC: Douglas & McIntyre. 2001: 6–18. ISBN 1-5505-4812-3. 
  19. ^ Bawlf, R. Samuel. The Secret Voyage of Sir Francis Drake: 1577–1580. Walker & Company. 2003. ISBN 978-0802714053. 
  20. ^ Davis, Chuck; W. Kaye Lamb. Greater Vancouver Book: An Urban Encyclopaedia. Surrey, BC: Linkman Press. 1997: 34–36 [2010-02-07]. ISBN 978-1896846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0). 
  21. ^ History of City of Vancouver. Caroun.com.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9). 
  22. ^ Hull, Raymond; Soules, Christine; Soules, Gordon. Vancouver's Pas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ISBN 978-0295953649. 
  23. ^ Donald J. Hauka. McGowan's War. New Star Books. 27 November 2003 [2009-12-02]. ISBN 1554200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4). 
  24. ^ Matthews, J.S. "Skit". Early Vancouver. City of Vancouver. 1936. 
  25. ^ 25.0 25.1 Davis, Chuck. The Greater Vancouver Book: An Urban Encyclopaedia. Surrey, British Columbia: Linkman Press. 1997: 39–47. ISBN 978-1896846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18). 
  26. ^ Welcome to Gastown. Gastown Business Improvement Society. 2008-03-28 [200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27. ^ Smedman, Lisa. History of Naming Vancouver's Streets: Hamilton's Legacy. Vancouver Courier. 2006-03-03. 
  28. ^ Morton, James. In the Sea of Sterile Mountains: The Chinese in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J.J. Douglas. 1973. ISBN 0888940521. 
  29. ^ A Brief History of Greater Vancouver.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30. ^ Davis, Chuck; Richard von Kleist. Greater Vancouver Book: An Urban Encyclopaedia. Surrey, BC: Linkman Press. 1997: 780. ISBN 978-1896846002. 
  31. ^ Nomination of Vancouver’s Chinatown as a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文件,2009年2月27日。于2010年4月11日查阅。
  32. ^ 温市华埠诞生于歧视排挤声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岛日报》加西版,记者冯瑞熊及崔源明,2010年11月2日。于2010年12月5日查阅。
  33. ^ Society Buildings Study: Appendix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 A3
  34. ^ Francis, Daniel. L.D.:Mayor Louis Taylor and the Rise of Vancouver. Vancouver: Arsenal Pulp Press. 2004: 135. ISBN 1-55152-156-3. 
  35. ^ Expo '86.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36. ^ Anne Casselman. Vancouver 2010 to Be Warmest Winter Olympics Yet. 国家地理杂志. 2010-02-12 [201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37. ^ Pacific Maritime Ecozone. Environment Canada. 11 April 2005 [1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6月21日). 
  38. ^ World66 – Vancouver Travel Guide. World 66. [18 Octo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3). 
  39. ^ Temperature record broken in Lower Mainland — again. CBC News. 30 July 2009 [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27日). 
  40. ^ January 1956&Month=7&Year=1965&cmdB2=Go&Day=-2 Weather Data - Vancouver Kitsilano 请检查|url=值 (帮助). Environment Canada. [21 January 2013]. [永久失效链接]
  41. ^ March 1966&Month=8&Year=1981&cmdB1=Go&Day=-2 Weather Data - Vancouver Dunbar South 请检查|url=值 (帮助). Environment Canada. [21 January 2013]. [永久失效链接]
  42. ^ April 1982&Month=5&Year=1983&cmdB1=Go&Day=-2 Weather Data - Vancouver Wales St 请检查|url=值 (帮助). Environment Canada. [21 January 2013]. [永久失效链接]
  43. ^ Weather Winners — Mildest Winters. Environment Canada. [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25日). 
  44. ^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71–2000. Environment Canada. [29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1). 
  45. ^ Calculation Information for 1981 to 2010 Canadian Normals Data. Environment Canada. [9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8日). 
  46. ^ Thomas R. Berger. A City of Neighborhoods: Report of the 2004 Vancouver Electoral Reform Commission (PDF). City of Vancouver. 2004-06-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1). 
  47. ^ Population by selected ethnic origins, by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2006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06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5). 
  48. ^ Cernetig, Miro. Chinese Vancouver: A decade of change. 温哥华太阳报. 2007-06-30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49. ^ Gay U.S. couples can't get divorces for Canadian marriages. CBC News. 2009-09-25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9). 
  50. ^ Weichel, Andrew. Milk protégé praises Vancouver Pride celebration. CTV News. 2009-08-02 [201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51. ^ City of Vancouver Population (PDF). 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2009-1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4). 
  52. ^ British Columbia Municipal and Regional District 2006 Census Total Population Results. BC Stats. 2006 Census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53. ^ 楊梅嶺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54. ^ 市中心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13). 
  55. ^ 鄧巴·南地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56. ^ 錦繡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57. ^ 正佳·林地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58. ^ 喜士定·日出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59. ^ 肯辛頓雪松小屋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0. ^ Kerrisdale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1. ^ 基拉尼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2. ^ 基斯蘭奴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3. ^ 馬寶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4. ^ 快樂山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5. ^ 渥烈治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2). 
  66. ^ 倫弗魯·科林伍德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7. ^ 萊利公園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8. ^ 肖內西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69. ^ 南坎貝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70. ^ 士達科納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71. ^ 日落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72. ^ 維多利亞·Fraserview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73. ^ 西端區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17). 
  74. ^ 西點灰色人口統計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75. ^ Overnight visitors to Greater Vancouver by volume, monthly and annual basis (PDF). Vancouver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 [2006-11-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76. ^ Key Sectors. Vancouve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ssion. [200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3). 
  77. ^ Industry Profile. BC Film Commission.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78. ^ Vancouver Film Industry. Vancouver.com.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7). 
  79. ^ Gasher, Mike. Hollywood North: The Feature Film Industry in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November 2002. ISBN 978-0-7748-0967-2. 
  80. ^ Why visit Vancouver?. Tourism Vancouver. [200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8). 
  81. ^ Davis, Chuck. The History of Metropolitan Vancouver.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3). 
  82. ^ Davis, Chuck. The History of Metropolitan Vancouver.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3). 
  83. ^ Millar, Royce. No freeways puts Vancouver on top. The Age. 2006-09-11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6). 
  84. ^ 2006 Transportation Plan (PDF). TransLink. December 2005 [2006-11-23]. (原始内容 (5.4 MBPDF)存档于2015-05-01). 
  85. ^ 长青线于2016年12月2日通车,长青线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架空列车千禧线的延长段。
  86. ^ Facts & Stats.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4). 
  87. ^ British Columbia: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2-04.. Government of Canada. Retrieved on: 2009-08-02.
  88. ^ 88.0 88.1 About Us. Vancouver School Board.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89. ^ 89.0 89.1 District Review Report, School District No. 39 Vancouver (PDF). British Columbia Education.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12-13). 
  90. ^ About UB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30). 
  91. ^ About SFU.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92. ^ UBC: Our Place AMong the World's Best. UBC. 2006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93. ^ We’re No. 1 in Canadian rankings. SFU. 2008-11-13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94. ^ 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 Library FAQ. [201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95. ^ 溫美術館找到新家 2015搬遷. 《世界日报》. 2010-04-29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96. ^ Vancouver Art Gallery receives York Wilson Endowment Awar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1-08., Canadian Council for the Arts
  97. ^ Vancouver Art Gallery eyes new site for purpose-built structure. 《温哥华太阳报》. 2010-07-08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2). 
  98. ^ Vancouver Charter. Queen's Printer (British Columbia).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9). 
  99. ^ Davis, Chuck. The Greater Vancouver Book: An Urban Encyclopaedia. Surrey, British Columbia: Linkman Press. 1997: 39–47. ISBN 978-1-896846-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18). 
  100. ^ Andrea Barbara Smith. The Origins of the NPA: A Study in Vancouver Politics.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81. 
  101. ^ Four Pillars Drug Strategy. City of Vancouver. 2001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9). 
  102. ^ From Grief to Action. From Grief to Action. [2006-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103. ^ Maxwell, Gillian. Keeping the Door Open. AIDS Vancouver. [2006-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2). 
  104. ^ 溫市05年11月19日選舉. 温哥华市. [200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6). 
  105. ^ 沈觀健成溫市首華人市長 上任即落實增百醫護百警員60年代父母自香港移民來加.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106. ^ Police Services Division, Ministry of Public Safety and Solicitor General,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2006) Police and Crime: Summary Statistics: 1984–200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s 101, 106–110, 151, 154. ISSN 1198-9971
  107. ^ About "E" Division. 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3). 
  108. ^ Beyond the Call (PDF). Annual Report 2005.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5 [2006-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1-08). 
  109. ^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Operating Results (PDF). Vancouver Police Board. April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08). 
  110. ^ 2005 Annual Report (PDF). City of Vancouver. 2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19). 
  111. ^ Mounted Squad: Patrol District One.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1). 
  112. ^ Police Operations. City of Vancouver.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113. ^ Vancouver Police Board minutes of June 14, 2006 (PDF). City of Vancouver. June 2006 [2006-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年11月8日). 
  114. ^ Howell, Mike. VPD's war on terror 'requires a lot of legwork'. Vancouver Courier. June 16, 2006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0月18日). 
  115. ^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Drug Policy (PDF).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6-05). 
  116. ^ Growbusters. CBC. 26 July 2000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7). 
  117. ^ Burrows, Mathew. Who You Gonna Call?. The Republic. 21 February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9日). 
  118. ^ 118.0 118.1 Vancouver crime statistics. Statistics Canada.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119. ^ 119.0 119.1 Beyond the Call (PDF). Annual Report 2005.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1-08). 
  120. ^ CBC News. Vancouver property crime down in 2005. 2006-01-12 [200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4). 
  121. ^ 美国温哥华旅游景点 U.S.A Vancouv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2. ^ 美国温哥华市政厅(官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3. ^ 美国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官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4. ^ 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厅(官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5. ^ 加拿大温哥华旅游景点 Canada Vancouv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6. ^
     
    99号公路经狮门桥连接温哥华(图右)和西温哥华
  127. ^
     
    加拿大温哥华狮门桥的中央行车线为调拨车道(英语:reversible lane或tidal flow),狮门桥于史丹利公园(英语:Stanley Park)的南端落脚点
  128. ^ 长青延长线(英语:Evergreen Extension)于2016年12月2日通车,长青延长线(英语:Evergreen Extension)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温哥华地区架空列车千禧线(Millennium Line)的延长段。
  129. ^ *渡轮将禁烟、禁乘客入汽车甲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纪元, 2016-12-21 2:11 PM。
  130. ^
     
    BC Ferry的渡轮
  131. ^ 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英语:BC Ferry)在1960年被定为省级公司,以提供乘客和车辆的渡轮服务,来往温哥华岛和低陆平原,目前经营二十五条路线。至于到华盛顿的渡轮,是由华盛顿州渡轮(Washington Ferry)和Black Ball Transport运营。内陆湖泊和河流的渡轮,则是由省政府经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