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又名《巢氏病源[1]、《巢氏諸病源候論》,共五十卷,古代中國醫學典籍。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奉敕所編著[註 1],是現存中國第一本病因學病理學證候學專論。

全書共分67門,載列證候1739條,包括內、外、婦產、小兒、五官諸證。詳細記載它的病因、病理、及證狀,又附論導引養生之法,「薈萃精說,沉研精理,形脈證治,罔不該集」,對於中國醫學的發展,有很重大的影響。《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無子候》指出夫婦雙方有病可導致無子,而不是女方單方面的原因。《諸病源候論》記載的赤蟲即薑片蟲。它其中又多引用《傷寒論》的條文,為後世提供了另一個了解《傷寒論》原文的途徑。

《諸病源候論》為彙輯隋代以前之中醫病源學與證候學的集大成之作,成書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後成為兩宋時期國家醫學考試的命題書籍,與《龍樹論》和《千金翼方》一道被稱為「小經」。[2]

但《諸病源候論》也有不少錯誤,例如在〈九蟲候〉中稱:「蟯蟲在人腸內,變化多端,發動亦能為癬,而癬內實有蟲也。」事實上蟯蟲跟癬症是兩回事。〈九蟲候〉又稱「肺蟲,狀如蠶。」又「肺蟲令人咳嗽。」「蛔蟲,貫心則殺人。」,實屬不確。《諸病源候論》有時也涉及迷信,以為女子不孕是風水影響,「婦人無子者,其事有三也。一者墳墓不祀,二者夫婦年命相剋,三者夫病婦疹,皆使無子。」。

《諸病源候論》多缺佚,王燾所撰《外台秘要》40卷中共引用《諸病源候論》370候,對《諸病源候論》條文的輯佚有很大幫助。後世學者認為《諸病源候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了治療的藥方。

成就 編輯

導引作為一種養生和治療手段,在中醫學領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諸病源候論》,首次將導引與證候結合論述,全書未載一方一藥,運用導引法治療疾病,具有臨床應用價值。[3]

注釋 編輯

  1. ^ 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侯論》五卷,目一卷,稱是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該書或為巢元方與吳氏合著。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古今醫統》云:「巢元方,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博士,奉詔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罔不該集。今行世為《巢氏病源》。」
  2. ^ 萬, 方.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诸病源候论》. 書屋 (書屋). 2022-09-06, (09). 
  3. ^ 郭, 紫薇. 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谈扶阳导引. 河北中醫藥學報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2022-06-27, 37 (03). doi:10.16370/j.cnki.13-1214/r.2022.03.014. 

來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