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豪爾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羅·路易斯·博爾赫斯(西班牙語:Jorge Francisco Isidoro Luis Borges,西班牙語發音:[ˈχoɾχe ˈlwis ˈβoɾχ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又譯博爾赫斯,阿根廷作家、詩人、翻譯家。其作品涵蓋包括短篇小說、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在內的多個文學範疇,以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 |
---|---|
出生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 1899年8月24日
逝世 | 1986年6月14日 瑞士日內瓦 | (86歲)
職業 | 作家、詩人、評論家、文學家 |
受影響於 | 亞瑟·叔本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巴魯赫·斯賓諾莎 |
施影響於 | 保羅·奧斯特, 托馬斯·品欽、安伯托·艾柯、伊塔羅·卡爾維諾、奧爾汗·帕穆克、羅貝托·波拉尼奧、米歇爾·福柯、讓·鮑德里亞、胡利奧·科塔薩爾 |
簽名 | |
「Borges」譯名 | |
中國大陸 | 博爾赫斯 |
臺灣 | 波赫士 |
港澳 | 波赫士 |
文學 |
文學 |
各國文學 記事總覽 |
出版社・文學期刊 文學獎 |
作家 |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
博爾赫斯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父親是心理學教師。博爾赫斯自幼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環境中,愛好文學、哲學和倫理學。1914年舉家遷往瑞士,博爾赫斯在那裡接受教育而後遊歷西班牙。1921年返回阿根廷後,他以作家身份出版了詩歌、文學周刊上發表散文,也在圖書館工作並多次發表公眾演講。庇隆政府時期,他曾遭受政治迫害。
由於遺傳病,博爾赫斯年近六旬即雙目失明[1]。1955年,他被任命為國家公共圖書館館長以及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文學教授。1961年,他與薩繆爾·貝克特一起獲得了第一屆國際文學福門托獎Prix Formentor,從此逐漸得到國際文壇關注。他的作品被廣泛譯介到歐美國家,他本人也是一位翻譯家,除母語西班牙語外,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古英語、古諾爾斯語等。1986年,他在瑞士日內瓦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2]。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3]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於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4][5]。
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曾經評價道:他在小說語言的創新多於其他人,為整整一代偉大的拉美小說家開創了道路。庫切讚美博爾赫斯精湛的語言掌控,他在故事中創造的複雜迷宮,以及他挑戰我們對現實和虛構的理解的能力。他強調博爾赫斯散文優雅和精準,稱他是「一位非凡清晰和優雅的作家」。[6]
博爾赫斯生平獲得過多種文學獎項。[7]其偏於保守的政治觀點曾備受爭議,並被廣泛認為是其處於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三十年之久卻不曾獲獎的重要原因。[8][9][10][11]
生平
編輯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出生於一個受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家境不錯。因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生活成本過高,博爾赫斯家住在附近的小鎮巴勒莫。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蘇亞雷斯在烏拉圭的傳統克里奧(歐洲白種人在殖民地移民的後裔)家庭長大,她的家人參加過阿根廷獨立戰爭,她經常講她家庭的英勇事蹟[12]。博爾赫斯1929年詩集《聖馬丁札記》中的詩Isidoro Acevedo,就是紀念他的外祖父伊西多羅·德·阿塞維多·拉普里達,他是布宜諾斯艾利斯軍隊的士兵,是阿根廷律師及政治家,他參加過1859年的塞佩達戰役、1861年的帕沃內戰役及1880年的洛斯科拉萊斯戰役。伊西多羅·德·阿塞維多·拉普里達在家中因肺部淤血而過世,這也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出生的地方。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就在這褪色的家庭榮耀下成長,博爾赫斯的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哈斯拉姆有一半的英國血統,部份的西班牙及葡萄牙血統,也是殖民的後民。博爾赫斯·哈斯拉姆的母親是英國人,他在家中常講英文,也常帶他的家人去英國,家中揚抑著英文及英國的事物[12]。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在九歲時將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翻譯成西班牙文,刊登在地方雜誌上。不過博爾赫斯的朋友認為博爾赫斯的父親才是真正的譯者[13]。博爾赫斯的父親博爾赫斯·哈斯拉姆是有文學抱負的律師及心理學老師。雖然其父也曾出版過一本書《領袖》(El caudillo),博爾赫斯稱他的父親「想要成為作家,但在嘗試中失敗了。」博爾赫斯寫道:「我祖輩中有許多人曾經從軍,但我卻知自己不是這塊料;從很小時起,我就常因自己嗜書而不善行而感羞愧。」[12]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1歲前在家中接受教育,自幼學習西班牙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十二歲時就開始用英文閱讀莎士比亞[12]。博爾赫斯的家很大,其家中圖書館擁有上千卷英文藏書。博爾赫斯將該圖書館視為其人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14]
博爾赫斯·哈斯拉姆因視力衰退放棄了律師職業。1914年,博爾赫斯全家搬到瑞士日內瓦,之後在歐洲居住了十年的時間[12]。博爾赫斯·哈斯拉姆後在日內瓦接受了眼科醫師治療,博爾赫斯和妹妹諾拉開始在當地上學,而博爾赫斯則於此間學習了法文。博爾赫斯用英文閱讀湯瑪斯·卡萊爾的著作,並自學德文以閱讀哲學。[12]
因為阿根廷的政治紛擾,博爾赫斯一家在歐洲一直待到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博爾赫斯一家在三年內曾旅居多個歐洲城市,包括瑞士的盧加諾,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馬約卡島、塞維利亞及馬德里等地[12]。在此期間,博爾赫斯開始接觸阿圖爾·叔本華的著作,以及古斯塔夫·麥林克在1915年出版的小說The Golem,後來也影響博爾赫斯的作品。博爾赫斯在西班牙時受到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及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的影響,加入了前衛而反現代主義的極端主義文學運動。博爾赫斯的第一首詩《海之頌》(Hymn to the Sea),為仿沃爾特·惠特曼風格而作,發表在《Grecia》雜誌上[15]。博爾赫斯在西班牙時也曾接觸到過重要的西班牙作家,包括Rafael Cansinos Assens及Ramón Gómez de la Serna等人。
作品列表
編輯榮譽
編輯外國勳章獎章
編輯- 聖雅各之劍大十字勳章(葡萄牙,1984年11月16日公布[16])
軼聞
編輯畫廊
編輯-
1921年的博爾赫斯
-
1935年的博爾赫斯
-
1963年的博爾赫斯
-
1969年的博爾赫斯
-
1976年的博爾赫斯
-
博爾赫斯之墓
-
瑞士日內瓦墓碑
-
智利聖地亞哥紀念碑
-
葡萄牙里斯本紀念碑
-
法國巴黎住宅
-
2010年法蘭克福書展
參考資料
編輯- ^ "His was a particular kind of blindness, grown on him gradually since the age of thirty and settled in for good after his fifty-eighth birthday." In Alberto Manguel, With Borges, London:Telegram Books (2006), p. 15-16.
- ^ JOZEF, Bella. "Borges: linguagem e metalinguagem". In: O espaço reconquistado. Petrópolis, RJ(Rio de Janeiro): Vozes, 1974, p.43.
- ^ Masina, Lea. "Murilo Rubião, o mágico do conto". In: O pirotécnico Zacarias e outros contos escolhidos. Porto Alegre: L & PM, 2001, p.5.
- ^ From the song "Choro Bandido" ("Crying Bandit", literally) by Chico Buarque and Edu Lobo quoted in FERREIRA, Eliane Fernanda C. "O (In) visível imaginado em Borges". In: Pedro Pires Bessa (ed.). Riqueza Cultural Ibero-Americana. Campus de Divinópolis-UEMG, 1996, p. 313-314. In short, Borges's blindness led him to favour poetry and shorter narratives over novels.
- ^ Borges wrote: "When I think of what I've lost, I ask, 'Who knows themselves better than the blind?' - for every thought becomes a tool." In Borges, Jorge Luis. Siete Noches. Obras Completas, vol. III. Buenos Aires: Emecé, 1994.
- ^ Coetzee, J.M., "Borges's Dark Mirror",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ume 45, Number 16 · October 22, 1998
- ^ Jorge Luis Borges. Premios. Instituto Cervantes. [201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 ^ Británico gana el Premio Nobel de Literatura (en inglé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ames M. Markham. The New York Times, 7 de octubre de 1983. Accesado el 15-08-2010
- ^ Feldman, Burton (2000) El Premio Nobel: una historia de genio, controversia y prestigio. Editorial Arcade; p. 81 (En inglés)
- ^ de Souza, Marcelo Mendes. 「Unoriginal Opinions of an Original Man: Jorge Luis Borges’s Views on Race and Brazilian People in His Conversations with Adolfo Bioy Casares and His Literary Works.」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56.3 (2021): 668–678. Web.
- ^ https://catalyst.library.jhu.edu/permalink/01JHU_INST/c0999v/cdi_gale_infotracmisc_A677807095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Don’t abandon me" Tóibín, Colm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06-05-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009-04-19
- ^ Harold Bloom (2004) Jorge Luis Borges (Bloom's biocritiques) Infobase Publishing ISBN 978-0-7910-7872-3
- ^ Borges, Jorge Luis, "Autobiographical Notes", The New Yorker, 19 September 1970.
- ^ Wilson, Jason. Jorge Luis Borges. Reaktion Books. 2006: 37. ISBN 1-86189-286-1.
- ^ (葡萄牙文)ENTIDADES ESTRANGEIRAS AGRACIADAS COM ORDENS PORTUGUESAS. Presidência da República Portuguesa.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Doogle 波赫士 112 週年誕辰. Google: 2011–08–24. [2015-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1).
- ^ Míguez, Claudio Pérez. Entrevista inédita com Borges: “Sou um anarquista conservador”. El País. 2016-06-14 [2023-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3) (西班牙語).
Claudio Perez Miguel. 一个15岁少年怎样采访83岁的博尔赫斯?. 澎湃新聞. 由唐奕奕翻譯. 2016-06-17 [2016-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中文翻譯」
注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Ronald Christ. Jorge Luis Borges, The Art of Fiction No. 39. Paris Review. Winter–Spring 1967 [201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4).
- BBC Radio 4 discussion program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our time.
- The Norton Lectures, deliver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fall of 1967, by Borg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orge Luis Borges at The Modern Word
- Borges Cent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Craft of Verse: The Norton Lectures, 1967-68 (Audio Fi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