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胡特語是一種南亞語系語言,分布在馬來半島克勞河兩岸。賈胡特族半島原住民的一支。

賈胡特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馬來半島
族群賈胡特族
母語使用人數
4,191 (2010)[1]
語系
分支/方言Kerdau, Krau, Ketiar Krau, Kuala Tembeling, Pulau Guai, Cheres, Ulu Tembeling
語言代碼
ISO 639-3jah
Glottologjahh1242[2]
ELPJah Hut
賈胡特語的分布。

系屬分類

編輯

賈胡特語屬於南亞語系亞斯里語支。以前分為中亞斯里語支,但目前認為其應獨立,自成一支。[3]

方言[4]

  • Kerdau
  • Krau
  • Ketiar Krau
  • Kuala Tembeling
  • Pulau Guai
  • Cheres
  • Ulu Tembeling

音系

編輯

賈胡特語有9個元音和19個輔音。[5]

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閉元音 i ʉ u
半閉元音 e ə o
半開元音 ɛ a ɔ
輔音
唇音 齒齦音 硬顎音 軟齶音 聲門音
鼻音 m n ɲ ŋ
塞音 p t c k ʔ
b d ɟ g
擦音 s h
近音 l j w
顫音 r

語法

編輯
 
賈胡特語中的字母。

賈胡特語詞尾沒有重讀音節。該語言有15個可做韻尾的輔音。另外,在給定單詞中出現鼻化元音或輔音的情況下,韻尾塞音會被分析為鼻音加聲門塞音

不含不同部位的塞音複輔音。這是說許多詞以語音上不能精準匹配的輔音開頭(即以「tk」「bk」之類開頭的詞)這種模式還能在許多其他亞斯里語支語言中找到。[6]

  • Tkak-上顎
  • Dkan-竹鼠
  • Bkul-灰色
 
賈胡特語部分使役前綴。

賈胡特語與其他南亞語系語言不同,它幾乎沒有元音長度的對立。[6]它還用p-或–r-形成使役前綴,可以表達某個特定的東西或人導致某人或某物成為其他事物或做其他事情。

相似地,-m前綴指做動作的人。例如,lyep「編織棕櫚葉」;mlayep「編棕櫚葉的人」。另一方面,一個動作不直接涉及一個人時,施事需加前綴或中綴-n,具體取決於給定的詞根。例如bilit「一個包裹」;bnilit「包裹的動作」。[6]

句法

編輯

賈胡特語中,除直接賓語外,所有補語都需要一個介詞,而且和許多亞斯里語一樣,賈胡特語的連動詞一般不超過兩個,第一個動詞為某種形式的運動,第二個動詞代表主要動作。另一種形式是,第一個動詞為主要動作,第二個動詞描述動詞的引發方式。另外,如果動詞前加人稱前綴,就須與句子施事一致,無論兩者位於句子中何處。[6]

參考

編輯
  1. ^ Kirk Endicott. Malaysia's Original Peopl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Orang Asli. NUS Press. 2015: 3. ISBN 978-99-716-9861-4.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Jah Hut.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Dunn, Michael; Burenhult, Niclas; Kruspe, Nicole; Tufvesson, Sylvia; Becker, Neele. Aslian linguistic prehistory: A case study in computational phylogenetics. Diachronica. 5 October 2011, 28 (3): 291–323. doi:10.1075/dia.28.3.01dun. hdl:11858/00-001M-0000-0012-6938-5 . 
  4. ^ 1. Jah Hut. (2003). In W. J. Frawle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2nd ed., Vol. 1).
  5. ^ Diffloth, G. Jah Hut, an Austroasiatic Language of Malaysia (PDF). [2022-0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3). 
  6. ^ 6.0 6.1 6.2 6.3 Matisoff, James. Aslian: Mon-Khmer of the Malay Peninsul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