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隨,又稱路隋(776年—835年8月16日[1][2]),南式唐朝官員,唐文宗年間任宰相

路隨
出生776年
唐朝
逝世835年8月16日
唐朝長江中流
職業唐朝官員

背景

編輯

路隨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一年(776年)。祖上陽平人氏。高祖路節唐高宗兄越王李貞府東閣史祭酒。曾祖路惟恕,官至睦州刺史;祖父路俊之,官終太子通事舍人。[3]

路隨父路泌以博識好學聞名,通《五經》,尤嗜好《》、《》、《左氏春秋》。太尉朱泚反叛唐德宗,德宗被迫逃離長安,奔奉天,再奔興元,路泌隨駕流亡,妻兒留在長安。流亡期間,中箭負傷。後他效力行在都知兵馬使渾瑊,渾瑊很器重他,後來渾瑊任河中節度使,路泌也作為渾瑊的從事參與了其對另一叛將李懷光的討伐。貞元三年(787年),路泌陪渾瑊與吐蕃大相尚結贊締盟,尚結贊設伏劫盟,意圖俘虜渾瑊;渾瑊逃跑,幕僚大多被俘殺。[4]路泌被俘並被帶到吐蕃首都拉薩。在拉薩期間,他通曉佛學,為吐蕃贊普所重待以賓禮,但至死未能獲准返回中原。[3][5]

路泌被俘時,路隨還是孩童,長大後得知父親被吐蕃所俘,日夜哭泣,坐時面向西面吐蕃方向,為哀悼父親被俘而不吃肉,也不婚娶。[6]母親告訴他,他長得像父親,他便終身不照鏡子。十九年(803年),吐蕃寫信求和,路隨給唐德宗上了三份表章請求答允求和,以至德宗派中使向他解釋,德宗不信任吐蕃求和,在等待吐蕃進一步示誠。但數年間,吐蕃未能證明誠意,當時也就沒有發生進一步的和談。[3][5]

早期仕途

編輯

路隨舉明經,授潤州參軍事,為軍閥鎮海軍節度使李錡所制。李錡想羞辱路隨,讓路隨知市事,路隨怡然坐在市中監督事務。[7]東都洛陽留守韋夏卿聞之,被路隨感動,邀他入東都幕府,[8]路隨因此名聲更大了。[3][5][9]

路隨曾任宣歙來石軍判官、試太常寺協律郎,不蓄養僕人、侍妾,以孝行被國子博士李翱稱讚比作曾子閔子騫,並得其推薦。[6]

唐憲宗年間

編輯

此時,唐憲宗在位,吐蕃不時提議求和。路隨五次上表憲宗請求修好,還上表給宰相,希望路泌生還;宰相裴垍李藩都為他說話。和吐蕃最終議和後,元和五年(810年),應憲宗要求,吐蕃送還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鄭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書。憲宗追贈路泌絳州刺史,用公費安葬,累贈至太子太保[10]路隨為父服喪,以孝聞名,喪期滿後,任左補闕。一次宰相李絳建議憲宗多聽取諫官們的意見,憲宗舉了路隨和韋處厚的例子,說自己常聽他們的話。有識者從此敬服二人。路隨又被任為史館修撰,以耿直爽亮為人所稱。[5]又歷任起居郎、司勛員外郎,仍兼史館修撰。[3]

唐穆宗年間

編輯

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崩,子唐穆宗繼立。[11]穆宗登基後,升路隨為司勛郎中。韋處厚入翰林院為侍講學士,知制誥韋表微與韋處厚商議增選學士,薦路隨,路隨也升為侍講學士。[12]三月,穆宗召路隨和韋處厚在太液亭講《毛詩·關雎》《尚書·洪範》等篇,講完後都賜緋魚袋。長慶二年(822年)四月,韋處厚因穆宗年輕不好學,與路隨合《易》《書》《詩》《春秋》《禮》《孝經》《論語》撰《六經法言》二十卷進獻,[13][14][15]獲賜錦彩二百匹、銀器二百,路隨得改諫議大夫,韋處厚改中書舍人,都賜金紫,仍兼侍講學士。閏十月,穆宗修《憲宗實錄》,以宰相杜元穎監修,再次用路隨、韋處厚充史職,與同僚趙暨、史館修撰宇文籍、韋表微、沈傳師鄭澣等同修《憲宗實錄》。[16][17]實錄沒修成時,穆宗允許路隨、韋處厚隔日入史館,平時仍然上朝參政。[3][18][19]因路隨與韋處厚稱讚推薦,有文學和德行的江州司馬韋辭被提拔為戶部員外。[20]

唐敬宗年間

編輯

四年(824年),穆宗崩,子唐敬宗繼立。[21]路隨以朝議郎、守諫議大夫、充翰林學士、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被任為守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勛賜如故。[22]當有人送金帛致賀時,路隨回應:「我怎能因為公事獲取私財?」將禮物都退還了。[3][5]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因脾氣為宦官和軍將所恨,遭弒。弒君陰謀的為首宦官劉克明要路隨以敬宗名義起草遺詔以穆宗弟絳王李悟權當軍國事,但很快,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等當權宦官回擊作亂者並屠戮之。[23]王守澄與韋處厚共議後,以穆宗母郭太皇太后名義擬詔以敬宗弟江王李涵(隨後改名李昂)為帝,即唐文宗。[21]

唐文宗年間

編輯

事後路隨並未被處罰,可見未被視為弒殺敬宗的亂黨。時任承旨的韋處厚在文宗繼位後不久入相,路隨受命接替他為承旨。路隨後守兵部侍郎,仍知制誥、翰林學士。太和元年(827年)四月,文宗召路隨以下對於大液殿,各賜錦彩銀器。[24]二年(828年)十一月韋處厚死後,十二月,路隨以中散大夫、守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拜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21][25][26]勛賜如故,[27]監修國史。[3]

三年(829年)十二月,路隨建議宰相不宜兼判度支類事務,引用腐敗宰相楊國忠元載皇甫鎛的例子,路隨的上級同僚宰相裴度辭去度支,僅任宰相。[28]路隨奉命繼續修撰《憲宗實錄》,採用韋處厚記錄的史料,再與史官蘇景裔等廣加拜訪研究,歷時約一年,於四年(830年)三月經光順門進獻《憲宗實錄》四十卷及目錄一卷,並上表,[17]得優詔,與史官司封郎中蘇景胤、起居舍人陳夷行、頓田員外郎李漢、右拾遺蔣系獲賜錦繡銀器有差。[29]期間,路隨等議論了實錄不載永貞元年(805年)九月去世的河陽三城節度使元韶事跡之事,認為元韶沒有出色的功績,理應如此。[24]因先前韓愈監修《順宗實錄》時,寫了很多宮禁之事,令宦官憎恨,他們常對皇帝說記錄不實,衛尉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史官蘇景胤也都上言請求修正。文宗命路隨修改順宗實錄,路隨上表就實錄不實之處婉言致歉,但為涉事官員的正直及其作為史官的獨立立場辯護。文宗因而修改了命令,建議,德宗、憲宗年間宮禁之事不可確證者皆刪除,其餘不改。[30]同年,路隨轉門下侍郎,加崇文館大學士。五年(831年)正月,同僚宰相宋申錫被誣與皇弟漳王李湊謀反,路隨與宋申錫和其他宰相李宗閔牛僧孺奉召入延英殿,宋申錫得知不被召見後自知獲罪而退,路隨等得知宋申錫謀反事後驚愕地互相看着。宋申錫、李湊都被貶。[31][32]二月,路隨去紫宸殿奏事,到龍墀,摔倒了,命宦官攙扶。七年(833年),兼任文宗子太子李永太師;同年向文宗獻上憲宗、穆宗實錄。[16]十月,舉開元十七年張說源乾曜唐玄宗生日為千秋節的先例,建議文宗將生日定為慶成節,獲准。八年(834年),路隨告病辭職,不許。六月,與同僚宰相王涯奏請依舊制讀時令。九月,冊拜太子太師,太子在明門見他。九年(835年)三月,文宗近臣鄭注及尚書左丞王璠、戶部侍郎李漢彈劾前宰相鎮海軍節度使李德裕與李湊傅母杜仲陽勾結,文宗在蓬萊殿召宰相王涯、李固言、路隨及王璠、李漢、鄭注,路隨不但不認可,還試圖為李德裕辯護,說李德裕所為不至如此,如果屬實,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罪。議論稍息,他卻因而為鄭注所忌恨,李德裕被貶袁州長史,路隨也不在奏章署名,因而在四月被罷相,[26][33]遣出長安,拜檢校尚書右僕射,任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浙江西道觀察等使,[34]儘管保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榮銜,卻連面聖道別的機會也沒有。[35]七月,路隨在赴任鎮海途中,在長江中流的船上去世。[36]冊贈太保,諡[3][5]

路隨有學行,大度,作為諫官能直言,在內廷能匡助,不參與李宗閔、李德裕朋黨之爭,也不參與李訓、鄭注的奸謀,可謂得君子中庸之道。[3]

路隨赴任鎮海軍時,徵辟鳳翔司馬李敬彝,路隨死後,李敬彝客居江淮,因此未能隨鳳翔節度使鄭注參與太和九年末的甘露之變,免於一死。[37]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十一月,敕令州府搜尋收回路隨所修《憲宗實錄》。[38]

宋真宗年間,孫奭國子監,曾寫路隨、韋處厚傳給國子監說書賈昌朝說:「君當以經術進,如二公。」[39]

作品

編輯
  • 《平淮西記》一卷
  • 《憲宗實錄》四十卷
  • 《穆宗實錄》二十卷,蘇景胤、王彥威、楊漢公蘇滌裴休撰,路隨監修[16][40]
  • 《六經法言》二十卷[13]

評價

編輯
  • 《舊唐書》
    • 史臣曰:衛次公鄭絪、韋處厚、崔群、路隨等,皆以文學飾身,致位崇極。兼之忠讜,垂名簡書,茲實有足多也。
    • 贊曰:衛、鄭、韋、路,兼之博陵。文學政事,為時所稱。[3]
  • 《新唐書》贊曰:輔政十年,歷牛、李、訓、注用事,無所迎將,善保位哉![5]

家庭

編輯
  • 《太平御覽》載「朱崖慕其德,以愛女適隋之子。李太尉家有路郎,隋之子也。」指路隨有子娶李德裕女。但李德裕女婿路綰應為路隨兄子。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5-22.
  2. ^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壬戌,鎮海軍節度使路隨卒。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九
  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6. ^ 6.0 6.1 李翱《薦士於中書舍人書》
  7. ^ 鑑於李錡於元和二年(807年)反叛朝廷並敗死,這些事必然發生在李錡敗亡之前。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七
  8.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二
  9. ^ 呂溫《故太子少保贈尚書左僕射京兆韋府君神道碑》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八:庚申,吐蕃遣其臣論思邪熱入見,且歸路泌、鄭叔矩之柩。
  11.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庚子,暴崩於中和殿。……閏月,丙午,穆宗即位於太極殿東序。
  12.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13. ^ 13.0 13.1 《新唐書》卷五十九
  14. ^ 韋處厚《翰林院廳壁記》
  15. ^ 《冊府元龜》一作三年(823年)事。
  16. ^ 16.0 16.1 16.2 《新唐書》卷五十八
  17. ^ 17.0 17.1 s:上憲宗實錄表
  18. ^ 《舊唐書》卷一十六
  19. ^ s:命路隨韋處厚兼充史館修撰敕
  20.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
  21. ^ 21.0 21.1 21.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
  22. ^ 李虞仲《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
  23. ^ 《新唐書》卷二百零八
  24. ^ 24.0 24.1 冊府元龜
  25. ^ 《舊唐書》卷一十七上
  26. ^ 26.0 26.1 《新唐書》卷八
  27. ^ s:授路隨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制
  28.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路隋言於上曰:「宰相任重,不宜兼金谷瑣碎之務,如楊國忠、元載、皇甫鎛皆奸臣,所為不足法也。」上以為然。於是裴度辭度支,上許之。
  29. ^ s:答路隨等上憲宗實錄詔
  30. ^ s:允路隨詳正順宗實錄詔
  31.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七
  32.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二
  33. ^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
  34.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35.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初,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後李蟾使如詔旨。至是,左承王璠、戶部侍郎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漳王,圖為不軌。上怒甚,召宰相及璠、漢、鄭注等面質之。璠、漢等極口誣之,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應得罪!」言者稍息。…… 丙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隋同平章事,充鎮海節度使,趣之赴鎮,不得面辭。坐救李德裕故也。
  36. ^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37.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九
  38. ^ 《舊唐書》卷一十八上
  39. ^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
  40. ^ 《宋史》卷二百零三
  41. ^ 韓愈《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