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達·范斯通
阿曼達·艾露伊斯·范斯通 (英文:Amanda Vanstone,1952年12月7日—),前澳大利亞女性政治人物,自由黨黨員;1984年至2007年間,是代表南澳州的聯邦參議員。曾在約翰·霍華德執政時期擔任政府內閣部長。離開政壇後,范斯通在2007年6月被任命為澳大利亞駐意大利特命全權大使,任期至2010年。
阿曼達·艾露伊斯·范斯通 Amanda·Eloise·Vanstone 閣下 | |
---|---|
澳大利亞移民部部長 | |
任期 2003年10月7日—2007年1月30日 | |
總理 | 約翰·霍華德 |
前任 | 菲利浦·路多克 |
繼任 | 凱文·安德魯斯 |
澳大利亞家庭社區服務部部長 | |
任期 2001年11月10日—2003年10月7日 | |
前任 | Jocelyn Newman |
繼任 | Kay Patterson |
澳大利亞勞動部部長 | |
任期 1996年3月11日—1997年10月9日 | |
前任 | 西蒙·克林 |
繼任 | David Kemp |
澳大利亞聯邦參議院議員 | |
任期 1984年12月1日—2007年4月26日 | |
繼任 | Mary Jo Fisher |
選區 | 南澳州選區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 1952年12月7日
政黨 | 澳大利亞自由黨 |
配偶 | 托尼·范斯通 |
母校 | 阿德萊德大學 |
早年經歷
編輯阿曼達,本姓奧布賴恩(O'Brien),在家中四個孩子裡排老幺。父親在她只有三歲時去世;母親改嫁後不久,繼父也去世了。阿曼達認為自己堅韌的個性和對男權社會的無所畏懼,來自於從小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由女性主導的家庭、以及在教會女校讀書的原因。[1]
阿曼達後來在南澳州理工學院(今,阿德萊德大學)獲文學和法律雙學士學位。1980年代末,她和商務律師托尼·范斯通結婚,並改隨夫姓。在進入政壇之前,阿曼達曾在一家大型百貨公司擔任售貨員,自己還經營過印刷品和相框生意,後來又從事法律相關工作。
政治生涯
編輯在1984年12月,31歲的阿曼達·范斯通當選為聯邦參議院最年輕的成員,作為南澳大利亞州的代表,是當時自由黨27名參議員的一員。1985年3月27日,阿曼達·范斯通在聯邦議會發表首次演講,抨擊由鮑勃·霍克領導的工黨政府對當下年輕人的政策問題。此後,范斯通先後在1987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0年、以及1993年至1996年擔任反對黨影子內閣成員,擔任過影子司法部長。1990年5月,在國會擔任反對黨後座議員期間,范斯通倡導電視對議會辯論進行直播。
1996年3月,在約翰·霍華德領導下,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上台執政,范斯通成為當時內閣中僅有的兩位女部長之一,負責就業、教育、培訓以及青年事務。任職期間,她主持執行大幅削減由前政府建立的就業計劃,引起社會強烈批評。1997年10月,離開內閣後,擔任非內閣的司法事務部長。2001年1月,范斯通東山再起,被重新任命為內閣部長,負責家庭和社區服務,掌管規模龐大的政府養老金和社會福利體系Centrelink,再次成為社會福利活動者的批判對象。范斯通被認為說話強硬、刻薄,是政府政策的堅定捍衛者。時任反對党家庭和社區服務影子部長的韋恩·斯旺,曾形容範斯通是「政治鬣狗,樂於攻擊弱勢群體」[2]。
2003年10月,霍華德改組內閣,阿曼達·范斯通獲得重用,出任倍受爭議的移民部部長。在任職期間,范斯通最重要的決定,是撤銷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mmission,ATSIC)。2005年,她批准為叛逃的前中國外交官陳用林提供庇護,還出面干預並為104歲的中國老人胡翠玉提供永久居留權[3]。
2007年,為準備即將到來的聯邦大選,霍華德在1月進行的內閣重組中,免去了范斯通的部長職務;當年4月26日,范斯通宣布辭去參議院席位、並離開政壇。2007年6月,霍華德提名范斯通出任澳大利亞駐意大利大使,任期至2010年。
參考資料
編輯- ^ Amanda Vansto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節目文本 2004年9月2日
- ^ Could Amanda Vanstone be the meanest person in Canber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2003年8月17【英】
- ^ 中国百岁老妪再遭澳大利亚“逐客令”.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