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府

明清時代的地方行政區域,相當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順天府中國明朝清朝行政區劃單位之一,相當於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部分地區。「順天府」也指該地區地方政府衙門,相當於現今北京市政府

順天府
明朝清朝中華民國
1403年—1914年

順天府在直隸省的位置(1820年)
坐標:39°54′18″N 116°23′29″E / 39.905°N 116.3914°E / 39.905; 116.3914
國家明朝清朝中華民國
歷史 
• 成立
1403年
• 廢除
1914年
前身
繼承
北平府
京兆地方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

沿革

編輯

元朝時稱大都路,直屬中書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隸屬於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北平行中書省。次年,建立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升爲北京,改為「順天府」。永樂十九年(1421年),京師正式從應天府遷至順天府,史稱永樂遷都[1]

乾隆時期,順天府區劃掌四路廳,含大興縣宛平縣和其他22個近京州縣,設兼管府尹大臣,等級約為布政使。但順天府只管理漢族回族等民族事務,涉及旗人事務由九門提督衙門管理。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順天府衙門舊址在今北京東城區鼓樓東大街內的東公街。

管轄州縣

編輯

據《清史稿》等[2]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明史》(卷40):「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州五,縣二十二。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2. ^ 《清史稿》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地理一/直隸/順天府

來源

編輯
書籍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順天府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