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伯燾(1792年—1855年),字魯輿,號載楓,別號小岱廣東連平元善鎮人,巡撫顏希深孫,顏檢子。

生平

編輯
 
英艦炮擊顏伯燾興建的石壁炮台

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顏希深官雲南巡撫。嘉慶十五年(1810年)順天(北京)舉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編修[1]歷任陝西延榆綏道、督糧道等職。道光七年(1827年),顏伯燾隨軍征討回疆,因轉運糧草及兵馬輜重有功,賞賜花翎。道光十年(1830年),顏伯燾出任陝西巡撫。道光十七年,任雲南巡撫,改建滇池石閘,使周邊農田得以灌溉。不久兼署雲貴總督。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好的名聲。《清史稿》誇他:「伯燾累世膺疆寄,嫻習吏治,所至有聲。」道光二十年(1840年)農曆九月,繼鄧廷楨之後,顏伯燾被任命為閩浙總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四日,與浙江巡撫劉韻珂會商浙江添防、鑄炮以及籌劃收復定海事宜,積極主戰。奏請軍費二百萬兩白銀,整修加固炮台三座,招募新兵及水勇共計八千人,還打算造戰船五十餘艘。[2]鴉片戰爭期間,英艦於道光二十一年七月(1841年8月25日晚上)進攻廈門,顏伯燾親自在虎頭山、鎮南關等地指揮作戰,總兵江繼芸等將領相繼戰死,廈門一日內即失守,當夜,清軍被迫退至同安。[3]清廷以「未能進剿」之罪,將顏伯燾革職遣回原籍。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顏伯燾由福建回廣東連平時,排場甚大,一共請了幾千名挑夫為他搬運家產。顏伯燾在漳州歇息了5天,當地縣令共花一萬多兩銀子招待。顏氏的家屬、抬夫、僕從有三千多人,吃飯時,每頓飯要安排400多桌酒席。[4]居家十二年。咸豐三年(1854年),太平軍起,被朝廷召回,因道路阻塞,不能到達京師,奉旨途改姑蘇(蘇州),幫辦江南事務,不久病逝。《清史稿》有傳。[5]

延伸閱讀

編輯

[]

 清史稿·卷37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註釋

編輯
  1. ^ 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五》
  2. ^ 茅海建:《鴉片戰爭清朝軍費考》
  3. ^ 徐繼畲記載:「顏制軍駐廈 督辦,經營半載,安炮四百餘門(大者萬斤),屯兵六、七 千,不可謂之無備矣。突於七月初十日,逆船三十餘只, 駛入廈門開炮,我兵亦開炮對擊。我之鐵炮,不如彼銅 炮之輕靈,我岸上之炮,又不如彼船中之炮之稠密。相 持半日,大炮台被其攻破,遂致全軍潰敗。」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一章第八節:「顏伯燾虛驕自大,意氣用事,一戰即敗是必然的。不過……戰後自認『喪師辱國』,報告軍情,不甚虛捏,比投降派還是好得多。」
  4. ^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載:「前帥(顏伯燾)回粵,道經漳城(漳州)。二月杪,縣中接上站差信,預備夫馬供張。至初一日,即有扛夫過境,每日總在六七百名,至初十日,余與英鎮迎至十里東郊,大雨如注。隨帥兵役、抬夫、家屬、輿馬僕從幾千名,分住考院及各歇店安頓,酒席上下共用四百餘桌。師有親軍營三百人,感恩護送回粵,沿途皆須酒飯犒勞,是以酒席數多。將至城邊,見帥眷輿過,余將轎立於道旁,見大小轎十餘乘,每轎皆夫四名,轎前則戈什哈引馬,轎旁則兵役 八名,每轎皆然,雖僕婦使女之輿,未嘗不然。……前帥過境,蔣令(龍溪縣令)實用去一萬餘金。」
  5. ^ 《清史稿·列傳一百五十八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