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颱風康伯斯 (2010年)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11月12日) |
颱風圓規(Typhoon Kompasu,國際編號:1007,JTWC編號:WP082010,臺灣稱康伯斯),是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也是南韓首爾15年以來最強的颱風。
颱風圓規 Typhoon Kompasu(英文) | |||||||||||||
---|---|---|---|---|---|---|---|---|---|---|---|---|---|
| |||||||||||||
| |||||||||||||
|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2010年8月28日 | ||||||||||||
轉化日期 | 2010年9月3日 | ||||||||||||
消散日期 | 2010年9月4日 | ||||||||||||
最低氣壓 | 960 hPa | ||||||||||||
瞬間最大陣風 | 215 km/h | ||||||||||||
影響 | |||||||||||||
財產損失 | 5830萬美元 | ||||||||||||
死傷人數 | 南韓4人 北韓數十人 | ||||||||||||
影響地區 | 日本 中國 南韓 北韓 | ||||||||||||
備註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在此熱帶氣旋離開其責任範圍之後,沒有再更新其風速資料 | ||||||||||||
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發展歷史
編輯早於8月26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報告一個低壓區在雅蒲島以東約305公里的太平洋的楚克附近海面形成,並且在形成之初就有了熱帶氣旋的雛形,但由於受到當地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影響而一直未見有形成熱帶氣旋的跡象。8月27日,這個低壓區開始向西北方向移動,並橫過關島。在關島西北約370公里處,此低壓區已經進入了垂直風切變微弱的水面上,而其東緣雲帶發展成熱帶對流高層槽。就在同一天,日本氣象廳和JTWC將此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且JTWC報告說此低壓區已加強成為熱帶低氣壓。8月28日,熱帶低氣壓已轉移到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責任範圍,並隨後把它命名為熱帶風暴Glenda。而當天晚點時候,日本氣象廳報告稱Glenda已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命名它為康伯斯。
8月29日午夜,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該熱帶低氣壓發出熱帶氣旋生成預警,但當時尚未為其定位為一熱帶氣旋;直至早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直接為此熱帶低氣壓「越級」升格至熱帶風暴,當時圓規已有風眼的結構。後來JTWC和日本氣象廳評估颱風圓規的強度分別為165公里/小時(90節)和130公里/小時(70節)。8月30日,圓規掠過沖繩縣,JTWC和日本氣象廳皆報告說圓規的強度已經達到頂盛,並評估圓規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則分別為每小時195公里(105節)和每小時150公里(80節)。
影響
編輯- 當地發出最高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 2010年8月31日
北京時間中午12時40分,浙江省舟山市氣象台發布颱風橙色預警信號,估計8月31日下半夜起舟山沿海海面風力將逐漸增強到8-10級,9月1日早晨起將繼續增強到10-12級,颱風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在12級以上[1]。舟山市宣布山區中小學校推遲開學一天,以確保師生安全[2]。
- 當地發出最高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 2010年8月31日
下午16時00分,江蘇省氣象台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24小時內南通、鹽城和連雲港等地區沿海海面平均風力9-10級,陣風11級 [3]。
- 當地發出最高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 2010年8月31日
下午17時00分,上海市氣象台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8月31日下半夜到9月1日將出現6-8級大風,長江口區及沿江沿海地區風力可達8到10級[4]。
- 2010年9月1日
上海市政府為了在颱風圓規影響上海期間保證中小學生的安全,決定全市各中小學、幼托園所在9月1日停課一天[5],而進入上海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的航班也將做出調整,以維護旅客的安全[6]。
- 當地發出最高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 2010年8月31日
下午17時00分,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台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9月1日下午到夜間,日照市近海風力逐漸增強到7級,陣風9級[7]。
8月27日,美國空軍在沖繩縣的空軍基地開始防範熱帶風暴08W。第二天早晨,熱帶氣旋警告確定在第三級。8月29日,氣象預測認為風暴將會加強,風力可能將會超過130公里/小時(81英里/每小時),TCCOR水平提高到二級。縣內所有軍事人員和居民皆被要求完成準備工作,並在颱風來襲時待在室內。8月30日在康伯斯颱風在頂盛時侵襲了琉球群島,尤其以接近暴風中心的沖繩縣地區最為嚴重,而最高警戒等級TCCOR一級E(緊急)也被發布。隨著颱風經過,沖繩縣的颱風也獲得解除。暴風圈之後通過朝鮮半島後進入日本海,隨後東移至日本津輕海峽時,轉化為溫帶氣旋。
康伯斯颱風經過沖繩縣所挾帶的強風暴雨,造成約32000萬戶住宅停電。在本部町所測得最高總雨量約126毫米,最高風速超過每小時一百五公里(93英里)。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岡山縣舉行例行演習時,不幸遇上雷擊,共有8人受傷,其中還有2人一度意識模糊,其他人則手腳和腰部感到麻痺,幸好送醫後並無大礙;美國空軍當地基地隊長Adam Vaccarezza則報告說基地有一混凝土塔因颱風而倒塌。雖然康伯斯颱風掠過沖繩時並沒有生命損失,但仍有5人受傷,有些房子屋頂也因為風暴而毀壞,那霸市街頭也嚴重淹水。此外康伯斯颱風導致航空公司取消432航班,影響約57126人。
由於日本上空有副熱帶高壓脊發展,令颱風圓規初時一直向西北移動。但在東海至黃海一帶,圓規受西風槽影響轉為向東北移動。以日本氣象廳等級的強烈熱帶風暴(110千米每小時)或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一級颱風(150千米每小時)在大韓民國首都首爾鄰近的仁川廣域市江華郡登陸,為該地自1995年熱帶風暴珍妮斯以來首個直接吹襲首爾的熱帶氣旋,更是大韓民國自颱風鳴蟬7年以來吹襲大韓民國最強的颱風。
強風和暴雨導致約156萬戶住宅斷電,據大韓民國電力公司估計強風導致電力中斷造成約15.9億韓圓(約13.4萬美元)損失,並測得高達每小時188公里(117英里)強風,為大韓民國最高風速紀錄的第六名;在江華郡測得131.5毫米的最高降雨量記錄。首爾地鐵系統部分被損壞,於9月2日早上暫停服務。位於仁川廣域市的仁川文鶴競技場由於持續強風導致屋頂結構受破壞,致10億韓圓(830萬美元)損失。另據大韓民國官員報告指出,有4人死於風暴所引發的土石流。
8月30日,朝鮮媒體報道颱風警報。據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8月30日到9月1日朝鮮開始受到明顯影響。平壤萬景臺區域和三石區域地區分別測得80毫米和65毫米雨量,而在江原道、咸鏡南道和黃海南道測得風速每秒10到18米;颱風造成數十人死亡和嚴重經濟損失,所造成的山體滑坡摧毀3300多棟住宅,8380戶居民失去家園和財產,居民只能居住在臨時安置處。同時有三萬公頃農田被淹,230多棟公共建築和生產設施、170多處公路和250米鐵路路基被完全沖毀,逾6.6萬米鐵路受泥石流影響。
由於是次颱風對鐵路破壞使各地代表未能全部到齊的關係,原定於9月7-8日舉行的朝鮮勞動黨第三次黨代表大會亦宣告延期,時間未定。
參考
編輯- ^ 「圓規」逼近浙江舟山發布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9-04.
- ^ 浙江部分中小学推迟开学 组织船回港人上岸. [201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江苏省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 [201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上海市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 [201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上海中小学和幼托园所明日停课. [201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受台风影响9月1日上海、杭州等地航班将调整. [2010-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 [2010-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簡體中文)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928121548/http://www.nmc.gov.cn/ 中央氣象台主頁
- (英文)http://www.usno.navy.mil/JTW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首頁
- (日語)http://www.jma.go.jp/jma/index.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日本氣象廳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cwb.gov.t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央氣象局首頁
- (英文)http://www.pagasa.dost.gov.p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hko.gov.h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天文台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smg.gov.m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