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革新會
香港革新會(英語:The Reform Club of Hong Kong)是香港早期的政治團體,於1949年創立,貝納祺、馬文輝及簡悅強均為創黨成員。革新會的會員曾經是市政局及早期區議會選舉的主要成員。革新會經常被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標籤為「反對派」。
香港革新會 The Reform Club of Hong Kong | |
---|---|
主席 | 貝納祺 |
成立 | 1949年1月20日 |
解散 | 1995年 |
黨員 | 50,000人(80年代) |
政治派系 | 反殖民 保守派(1980年代起) |
香港立法局議席 | 0 / 60
|
市政局議席 | 2 / 15
|
區域市政局議席 | 0 / 12
|
香港區議會議席 | 1 / 272
|
革新會的成員主要集中在港島東區,由於成立時期比較早,所以普遍被歸入保守派,而其立場亦得到北京當局接受。1982年首次區議會選舉時,到處到可以看到革新會會員那紅底白字的醒目圍板廣告,而各會員亦順利取得各個議會不少議席。及後隨着以香港華人的政黨興起,革新會漸漸退出香港的政壇,當中有不少華人成員(如阮其江)亦離開革新會而加入港進聯。
值得一提的,如貝納祺、羅友聖等,俱為歐裔人士,而非華人,另外羅友聖一直都擔任香港東區區議員,直到2007年在區選中敗於新晉的趙家賢。
歷史
編輯香港革新會於1949年1月20日按香港公司條例第39條登記成為有限公司,公認為香港戰後首個政治團體,首任主席為前英國國會議員羅士比(英語:en:Charles Edgar Loseby),創黨委員有12人,包括英國人、葡萄牙人、印度人及華人,均為法律、會計或商界精英。1949年2月25日,革新會於香港大酒店舉行首次集會,約200人參加。[1]1949年5月24日,革新會就討論政制發展事宜舉辦了一場公眾大會,但委員就投票權出現嚴重分岐。受內訌影響,革新會於5月起停止所有公開活動,主席羅士比更於7月辭去主席一職[2],直至年底才重整旗鼓,公布13項針對香港長遠政策的政綱。[3]
創立當時為《楊慕琦計劃》在社會上展開激烈爭論的時期。1949年7月,當《楊慕琦計劃》獲英國接納時,香港總督之位由葛量洪接手,葛量洪並不支持這個對香港政制進行大規模改革的開明方案。以羅文錦為代表的一眾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其中大部份是歐籍議員,在1949年3月一次立法會動議辯論中亦反對該計劃,反而提議改革立法局,加入更多非官守議員,其中部份民選,由英籍人士選出(非英籍華人無選舉權)。結果這次動議辯論通過反對楊慕琦計劃,支持羅文錦動議。香港革新會與華人革新會等政治團體正是在這個時候成立,以回應這時的政治形勢。[4]
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間,會員人數至50年代的1,000人左右,急升至1966年的24,000人,到1974年更創40,000名會員紀錄。同期不少精英更加入革新會,包括胡百全、胡鴻烈、葉錫恩、鍾愛理遜、陳樹桓等,一直推動增加政府代表性及改善公共服務。此外,革新會與香港公民協會一直為市政局直選議席的贏家。1960年,兩會組成聯盟,向倫敦政府要求立法局議席開放予市民選舉。1979年,革新會曾因為當時市政局拒絕讓全香港市民成為選民,而威脅要杯葛選舉。1982年,革新會參與首屆區議會選舉,擴大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在區議會成立前,革新會在1983年的市政局中擁有15個議席。在1980年代末,隨著新政團的成立,革新會在市政局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在1989年市政局選舉,革新會由於欠缺草根階層支持,在市政局的議席僅餘下五席。革新會與公民協會在該時期受新興的民主派政團所影響,如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及匯點等,在香港政界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最後,在貝納祺於1995年不再參選市政局選舉後,革新會正式從香港政壇消失。
雖則香港革新會的影響力到80年代末期才正式減退,但其實其影響力於70年代已開始消失。在六七暴動之後,香港政府大量增加對市民的關懷與改善政策,如設立勞工處、設立六年免費教育、建設十年房屋計劃等。這些政策改由香港政府自行向市民推出,而不是經由革新會爭取而成,這令革新會的角色逐漸變得不重要。加上,革新會的主要成員逐漸老化,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不能追上時代發展,他們亦未有制訂新一代接班人的措施,加上重要人士相繼退出,以致最終沒落。[5]
雖然革新會在殖民地時期積極為港人爭取民主,要求英國和香港政府加快民主進程,但不少成員在革新會沒落時選擇成為保守派或親中派一員,支持保守的民主步伐,如楊勵賢加入自由黨、阮其江加入港進聯、早已退出革新會的葉錫恩亦成為臨時立法會議員,就連貝納祺亦於退休時選擇支持親中派的鍾樹根接任區議員。[6]
選舉
編輯市政局選舉
編輯選舉 | 民選得票 | 民選得票比例 | 市政局民選議席 | 區域市政局民選議席 | 總議席 | +/- |
1952 | 2,199 | 33.58% | 1 / 2 |
不適用 | 1 / 13 |
1 ▲ |
1953 | 6,374 ▲ | 71.25% ▲ | 4 / 4 |
不適用 | 4 / 15 |
3 ▲ |
1954 | 7,773 ▲ | 79.64% ▲ | 4 / 4 |
不適用 | 4 / 15 |
0 ━ |
1955 | 3,283 ▼ | 89.62% ▲ | 4 / 4 |
不適用 | 4 / 15 |
0 ━ |
1956 | 17,085 ▲ | 56.97% ▼ | 6 / 8 |
不適用 | 6 / 22 |
2 ▲ |
1957 | 11,716 ▼ | 43.50% ▼ | 5 / 8 |
不適用 | 5 / 22 |
1 ▼ |
1959 | 12,030 ▲ | 47.67% ▲ | 4 / 8 |
不適用 | 4 / 22 |
1 ▼ |
1961 | 自動當選 | 4 / 8 |
不適用 | 4 / 22 |
0 ━ | |
1963 | 5,177 ▲ | 39.43% ▼ | 3 / 8 |
不適用 | 3 / 22 |
1 ▼ |
1965 | 不詳 | 5 / 10 |
不適用 | 5 / 26 |
2 ▲ | |
1967 | 9,789 ▲ | 24.90% ▼ | 4 / 10 |
不適用 | 4 / 26 |
1 ▼ |
1969 | 16,571 ▲ | 49.22% ▲ | 3 / 10 |
不適用 | 3 / 26 |
1 ▼ |
1971 | 6,139 ▼ | 16.22% ▼ | 3 / 10 |
不適用 | 3 / 26 |
0 ━ |
1973 | 25,709 ▲ | 55.14% ▲ | 5 / 12 |
不適用 | 5 / 24 |
2 ▲ |
1975 | 6,141 ▼ | 12.41% ▼ | 3 / 12 |
不適用 | 3 / 24 |
2 ▼ |
1977 | 13,249 ▲ | 41.05% ▲ | 3 / 12 |
不適用 | 3 / 24 |
0 ━ |
1979 | 9,579 ▼ | 18.76% ▼ | 3 / 12 |
不適用 | 3 / 24 |
0 ━ |
1981 | 7,291 ▼ | 28.29% ▲ | 2 / 12 |
不適用 | 2 / 24 |
1 ▼ |
1983 | 13,894 ▲ | 15.38% ▼ | 3 / 15 |
不適用 | 3 / 30 |
1 ▲ |
1986 | 24,486 ▲ | 6.95% ▼ | 2 / 15 |
0 / 12 |
2 / 75 |
1 ▼ |
1989 | 13,404 ▼ | 6.31% ▼ | 2 / 15 |
0 / 12 |
2 / 75 |
0 ━ |
1991 | 9,045 ▼ | 9.45% ▲ | 2 / 15 |
0 / 12 |
2 / 75 |
0 ━ |
區議會選舉
編輯選舉 | 民選得票 | 民選得票比例 | 民選議席 | 委任議席 | 當然議席 | 總議席 | +/- |
1982 | 13,644 | 3.83% | 不詳 | 2 / 132 |
2 ▲ | ||
1985 | 39,929 ▲ | 5.77% ▲ | 17 / 237 |
15 ▲ | |||
1988 | 13,572 ▼ | 2.13% ▼ | 5 / 264 |
12 ▼ | |||
1991 | 2,136 ▼ | 0.40% ▼ | 1 / 272 |
4 ▼ |
知名成員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革新協會首次集會 目的在求居民福利. 工商日報. 1949-02-26.
- ^ 華僑日報. 華僑日報. 1949-07-23.
- ^ Hong Kong Telegraph. Hong Kong Telegraph. 1949-12-01.
- ^ 香港倒後鏡 - 貝納祺 - 香港民主先驅. [2016-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香港早期政黨發展(1949-1984)講座(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dmond Tsang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2014-12-20
- ^ 貝納祺選中鍾樹根. [2017-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