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

一种动物

鰣魚學名Tenualosa reevesii)俗稱遲魚,又名生鰳三來錫箔魚,屬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鰣屬。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維基數據所列Q116203685中瀕危等級為瀕危物種[1] ;2021年被列入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鰣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鯡形目 Clupeiformes
科: 鯡科 Clupeidae
屬: 鰣屬 Tenualosa
種:
鰣魚 T. reevesii
二名法
Tenualosa reevesii
異名
  • Clupea sinensis
    Linneaus, 1758
  •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1846
  • 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 1846

分布

編輯

本魚原分布於中國黃海東海南海近海及沿岸江河、溪流。因過度捕撈等因素,近年種群數量已大幅減少。[1]

特徵

編輯

鰣魚體長而側扁,體被鋸齒狀的圓鱗。口大,端位,呈一斜裂,上頜正中有缺刻。眼位於頭的前部兩側,脂眼瞼發達,遮蓋眼的一半,背鰭和臀鰭基部有很低的鱗鞘,胸鰭和腹鰭各具一列長腋鱗。全身呈銀白色,被側蒼黑色,尾鰭約略與頭長等長。背鰭有軟條18至20枚,無硬棘;臀鰭有軟條18至20枚。一般體長40-50公分,體重1到1.5公斤,最大可到4公斤。

生態

編輯

鰣魚為江海洄游性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生殖洄游期間停止攝食或很少攝食,平時分散棲息於近海中上層,春末夏初(4月~6月)作溯河生殖洄游,產卵後親魚回歸大海,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餌,秋後入海長肥,直至性成熟。鰣魚性急,游動、攝食速度頗為迅速,常因被障礙物撞傷而脫鱗死亡。

生存狀況

編輯

據查,20世紀70年代,長江鰣魚年產量曾達1000多噸,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也常捕到鰣魚。但此後由於水利建設切斷了鰣魚的產卵和索餌洄游通道,加上捕撈過度和水域環境污染,鰣魚天然資源急劇減少。目前長江流域鰣魚年產量僅500公斤左右,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鰣魚資源幾乎絕跡。此外,錢塘江閩江珠江等大江也可發現鰣魚。

目前因為鰣魚已經被禁止捕撈,有些水產養魚商從美國引進美洲鰣(西鰣屬),當作鰣魚銷售。新加坡印尼附近也有同屬魚種的長尾鰣,叫做鰣魚出售。

經濟利用

編輯
 
清蒸鰣魚

鰣魚是鹹水、淡水兩棲的魚類。其肉質細嫩鮮美,脂肪豐富。清蒸鰣魚中國江蘇省浙江省的名菜。《中饋錄》記其烹飪方法:「去腸不去鱗,用布拭去血水,放蕩鑼內,以花椒、砂仁、醬、水酒、蔥拌勻,其味和,蒸之。」《隨園食單》記載:「蜜酒蒸食,或竟用油煎,加清醬、酒釀亦佳。萬不可切成碎塊加雞湯煮,或去其背,專取肚皮,則真味全失矣。」。鰣魚素來名貴,不是大戶人家也吃不起,《冷廬雜識》記載:「杭州鰣魚初出時,豪貴爭以餉遺,價值貴,寒不得食也。凡賓筵,魚例處後,獨鰣先登。」《仁恕堂筆記》也說:「鰣魚初出時,率千錢一尾,非達官巨賈,不得沾箸。」

明朝以後,鰣魚是一種貢品[2],因運送路途遙遠,容易腐敗發臭,吃得來有豆腐乳味,故又稱臭魚[3]吳嘉紀有《打鰣魚》詩:「打鰣魚,供上用,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櫻桃入市筍味好,今歲鰣魚偏不早。觀者倏忽顏色歡,玉鱗躍出江中瀾。天邊舉匕久相遲,冰填箬護付飛騎。君不見金台鐵瓮路三千,卻限時辰二十二。」鰣魚肥嫩,但細刺太多,食時要特別留神。宋朝彭淵材平生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4]

注釋

編輯
  1. ^ 1.0 1.1 張春光維基數據所列Chun-Guang Zhang《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樂佩琦維基數據所列Q120755334陳宜瑜主編),24-26頁,科學出版社,1998年,ISBN 9787030064011
  2. ^ 《本草綱目》記載:「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獨盛,故官府以充御貢」。
  3. ^ 張能麟《代請停供鰣魚疏》
  4. ^ 惠洪:《冷齋夜話》

參考文獻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鰣魚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