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織雀

織布文鳥科織布鳥屬下的一種鳥類

黑頭織雀學名Ploceus cucullatus,英語:Village Weaver),或作黑頭群棲織布鳥黑頭棲群織布鳥黑頭織巢鳥,是雀形目織布文鳥科織布鳥屬下的一種鳥類。[3][4]這個物種廣泛分布於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是最常見的織布文鳥科鳥類之一,也常作為寵物鳥飼養因而分佈在非洲以外的地區。[5]

黑頭織雀
指名亞種(P. c. cucullatus)雄鳥,攝於迦納卡庫姆國家公園
指名亞種雌鳥,攝於甘比亞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織布文鳥科 Ploceidae
屬: 織布鳥屬 Ploceus
種:
黑頭織雀 P. cucullatus
二名法
Ploceus cucullatus
(Müller, PLS, 1776)
亞種
物種分佈範圍
異名[2]
  • Oriolus cucullatus Müller, PLS, 1776
  • Loxia abyssinica Gmelin, JF, 1789
  • Hyphantornis nigriceps Layard, EL, 1867

黑頭織雀的雄鳥頭部多呈黑色,而胸部和腹部為鮮黃色,背部則帶有橄欖色的羽毛;而雌鳥的頭部顏色較為暗淡,通常呈現全身橄欖綠黃色調。其繁殖季視當地雨季決定,採多配偶制,雄鳥在編織巢穴後以叫聲及展示身上羽毛的行為以吸引雌鳥前來交配,交配後雌鳥產1—5枚卵並承擔孵卵的責任及大部分的照顧工作,卵在12—13天後孵化,而幼鳥會在17—21天後離巢。

這種鳥類以取食種子和昆蟲為主,但也因此會對農業區域裡被視為是一種害鳥。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其棲地廣大、趨勢穩定且數量無虞而被列為無危物種

命名與分類

編輯

大黑織雀 P. nigerrimus

韋氏織雀 P. weynsi

黑頭織雀 P. cucullatus

栗頭金織雀 P. castaneiceps

褐喉金織雀 P. xanthopterus

綠腰織雀 P. heuglini

北非褐喉織雀 P. castanops

黑頭黃背織雀 P. melanocephalus

北非黑臉織雀 P. taeniopterus

2017年研究中以貝葉斯法所計算七個基因所得出的部分織布文鳥科支序圖[6]

黑頭織雀是由德國動物學家菲利普·路德維希·施塔蒂烏斯·米勒於其1776年翻譯的《自然系統》內,所描述的新物種。[7]米勒給予其Oriolus cucullatus的名稱,歸入黃鸝屬下。[7]其種小名cucullatus來自同名晚期拉丁語,意指「有頭巾或兜帽的」。[8]:124而其模式產地則位於塞內加爾[9]:165

其現在的屬名Ploceus來自古希臘語πλοκεος羅馬化plokeos),意指「紡織者、編織者」。[8]:310

形態描述

編輯

黑頭織雀的體長13.5—17公分,體重平均約36.1公克。[10][11]鳥喙寬平均約8.3公釐、深平均約10.1公釐、嘴峰長平均約20.3公釐,翼長平均約8.26公分;跗蹠平均長約23.0公釐,尾長平均約4.86公分。[11]其野外壽命紀錄最長為14年,圈養環境下可達24年。[5]

黑頭織雀是一種體型偏大的織雀,其眼睛虹膜為紅色,鳥喙黑色,腿部為棕色,兩性異形;羽色則視是否為繁殖季而有所變化。[5]繁殖季的指名亞種雄鳥頭部主要為黑色帶棕色後頸,身軀主體為黃色,在偏棕的翅膀上有明顯的黑色V形標記;尾羽則偏綠色。[5][9]:165非繁殖季的雄鳥顏色則較為黯淡。[5]

雌鳥在繁殖季時大致為黃色帶橄欖綠色調,翅膀則為橄欖棕色,上喙黑色,下喙深灰至黑色;非繁殖期時則色調上更偏黯淡。幼鳥類似非繁殖季時的雌鳥,但鳥喙為淡棕色,虹膜為深棕色。[9]:165

亞種與分佈地區

編輯
 
P. c. nigriceps亞種雄鳥

黑頭織雀的亞種數量在過往名錄中並不一致,在1990年由美國鳥類學家查勒斯·西布萊英語Charles Sibley所著之《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Birds of the World》中僅承認四個亞種[12]現今在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的名錄中則列有八個,而國際鳥盟僅承認五個亞種(被排除的三個亞種為P. c. bohndorffiP. c. frobeniiP. c. graueri)。[3][13]這八個亞種可依其形態分為四組,列表於下:[3][14]

  • P. c. collaris:該亞種分佈於加彭、剛果民主共和國西部和安哥拉
  • 黑頭組(Black-headed)
    • P. c. cucullatus指名亞種,該亞種分佈於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和甘比亞至乍得南部和喀麥隆,畢奧科島。
    • P. c. bohndorffi:該亞種分佈於蘇丹南部、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烏干達、西肯亞和坦尚尼亞西北部。
    • P. c. frobenii:該亞種分佈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和東南部。
    • P. c. abyssinicus:該亞種分佈於蘇丹北部、厄立特里亞和衣索比亞。
  • 萊亞德組(Layard's)
    • P. c. graueri:該亞種分佈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盧旺達和坦尚尼亞西部。
    • P. c. nigriceps:該亞種分佈於索馬利亞南部和肯亞東部,經由坦尚尼亞東部、南部至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部,安哥拉南部和納米比亞東北部,津巴布韋西部、尚比亞東部和莫三比克中部。
  • P. c. spilonotus:該亞種分佈於波札那東南部、南非東部和莫三比克南部。其最大特徵為繁殖季時期雄鳥是在這數個亞種中唯一仍為黃色頭冠的亞種。[10]

黑頭織雀除了其原生地區之外,也被引入至美國南部、委內瑞拉西印度群島地中海地區留尼旺模里西斯臺灣等其他地區。[5][15]在臺灣,這個物種被視為是暫定種,其族群未有明確擴散的現象,但有穩定繁殖紀錄。[15][16]

棲息環境

編輯

黑頭織雀主要棲息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灌木稀樹草原、河岸林地、森林空地、濕地、耕地、村莊、城市及郊區花園等,常可與人類共存。[5]

生態習性

編輯

食性

編輯
 
P. c. spilonotus亞種雄鳥,攝於模里西斯

黑頭織雀的主食為種子及穀物,因此常被當地農民視作是一種有害生物。[5]除了種子,水果、花蜜及各種昆蟲也是其食用的食物之一。[5]且牠們具有能力區別不同顏色的種子,並去除掉味道苦澀的種類。[5]

繁殖

編輯
 
P. c. bohndorffi亞種雄鳥與其編織的巢穴

黑頭織雀為多配偶制,在雄鳥的領地中最多可以有五隻雌鳥。[5][10]其繁殖季常與當地雨季重疊,但雄鳥可能在雨季來臨前數個月就先行在樹木上以大型樹葉撕成的葉條築巢,入口朝下。[10]這些鳥類具有高度的群居性,一棵樹上可有超過200個巢穴,而整個群體的巢穴數量可超過1000個;並往往與其他織布鳥混居。[5]

雄鳥在進行敵對展示英語Agonistic behaviour時會強調其黑色羽毛,而求偶展示英語Courtship display時則展示其黃色部分。當雌鳥抵達領地時,雄鳥會爭相在其巢穴入口上發出叫聲以及拍打翅膀,若雌鳥在檢查巢穴滿意時就會與雄鳥交配,成功交配後的雄鳥就會去另築新巢吸引其他雌鳥。若雄鳥遭雌鳥拒絕太多次或巢穴轉為褐色時,雄鳥會拆除該巢穴並另築新巢。[10]

孵育責任完全由雌鳥承擔,雌鳥每次產1—5枚介於淡藍、淡綠色至白色之間,且可能帶有深棕色、紅褐色或紫灰色卵;且同一隻雌鳥所產下的卵特徵固定。卵會依序在12—13天左右孵化,並主要由雌鳥提供其食物。幼鳥會在17—21天後離巢,而幼年雄鳥會在一月齡開始學習編織巢穴,並學習其他同伴的叫聲。[10]

叫聲

編輯
黑頭織雀的叫聲

黑頭織雀的叫聲十分多樣,目前已有紀錄至少26種不同的叫聲。其常見的叫聲包括嗡嗡聲和尖銳、粗糙的高頻警報聲等。雄鳥經常在求偶時發出特定的吸引聲,而在領土爭端或遭遇威脅時會發出更為粗糙的聲音。雛鳥發出高音的啁啾聲以乞食,而隨著成長幼鳥聲音會逐漸變得刺耳。[10]

天敵與威脅

編輯

黑頭織雀常遭白眉金鵑英語Diederik Cuckoo巢寄生,但黑頭織雀雌鳥能夠識別自己的卵上的圖樣,並除去不對的卵。[5]其巢穴的掠食者包含非洲樹蛇、猴子、狒狒、烏鴉和猛禽[5]且這個物種常常被稻米種植區的農民(如非洲和西印度群島)視為害鳥迫害。[9]:165

數量與保育情形

編輯

黑頭織雀常被出口作為寵物鳥,並且有許多成功的圈養繁殖紀錄,也有逃逸後繁殖的情況。因此在歐洲、美洲、亞洲等地均有逃逸後定居繁殖的紀錄。[9]:165[4]目前其整體族群數量尚未量化,但據信在缺乏明顯威脅的狀況下,其族群趨勢穩定。[17]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因其棲地廣大、趨勢穩定且數量無虞,國際鳥盟將黑頭織雀列為無危物種[1][17]

與人類的關係

編輯

黑頭織雀在貝南和奈及利亞會被作為醫藥用途使用;且在奈及利亞,這種鳥還會被用於祝福儀式中。[9]:16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loceus cucull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e.T22718921A132122615. [2024-08-30].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718921A132122615.en . 
  2. ^ Lepage, D. Village Weaver. Avibase: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Bird Studies Canada. 2004 (英語). 
  3. ^ 3.0 3.1 3.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編. IOC World Bird List (v14.2). 2024 [202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0) (英語). 
  4. ^ 4.0 4.1 鍾國芳; 邵廣昭. Ploceus cucullatus 黑頭織雀.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2022 [2024-08-29] (中文(臺灣)).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Village Weaver Ploceus cucullatus. Weaver Watch. [202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英語). 
  6. ^ De Silva, Thilina N.; Peterson, A. Townsend; Bates, John M.; Fernando, Sumudu W.; Girard, Matthew G.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weaverbirds (Aves: Ploceidae): A first robust phylogeny based on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marker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7-04-01, 109: 21–32 [2024-08-30]. ISSN 1055-7903. doi:10.1016/j.ympev.2016.1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9) (英語). 
  7. ^ 7.0 7.1 Linné, Carl von; Houttuyn, M.; Müller, Philipp Ludwig Statius; Raspe, Gabriel Nicolaus (Neurenberg). Carl von Linné, Vollständiges Natursystem. bey Gabriel Nicolas Raspe. 1776: 87 [202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0) (德語). 
  8. ^ 8.0 8.1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024-06-28]. ISBN 978-1-4081-2501-4 (英語). 
  9. ^ 9.0 9.1 9.2 9.3 9.4 9.5 Craig, A. J. F. K. Family Ploceidae (Weavers).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Christie, David A.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5.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10 [2024-08-30]. ISBN 978-84-96553-68-2 (英語).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Collias, E. C.; Collias, N. E.; Craig, A. J. F. K.; Fry, C. H.; Hines, C. J. H.; Keith, S.; Moyer, D.; Oschadleus, D.; Payne, R. B.; Pearson, D. J.; Smith, T. B.; Urban, E. K. Ploceus cucullatus (Müller). Village Weaver; Black-headed Weaver; Spotted-backed Weaver. Tisserin gendarme. Fry, C. H.; Keith, S. (編). Birds of Africa VII.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04: 164–170. ISBN 9781472986566 (英語). 
  11. ^ 11.0 11.1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語). 
  12. ^ Sibley, Charles Gald.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birds of the world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683 [2024-09-03]. ISBN 978-0-300-04969-5 (英語). 
  13. ^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 digital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ersion 8.1. HBW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4 [202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5). 
  14. ^ Clements, J. F.; Rasmussen, P. C.; Schulenberg, T. S.; Iliff, M. J.; Fredericks, T. A.; Gerbracht, J. A.; Lepage, D.; Spencer, A.; Billerman, S. M.; Sullivan, B. L.; Wood, C. L. The eBird/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2023b. 2023 [2024-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 
  15. ^ 15.0 15.1 Ding, Tzung-Su; Ji, Bo-Wei. Ploceus cucullatus (鳥類) 黑頭織雀. GISD CHINESE. 2022-11-03 [2024-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1) (中文(臺灣)). 
  16. ^ 臺灣外來種鳥類名錄.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3-02-22 [202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中文(繁體)). 
  17. ^ 17.0 17.1 Butchart, S.; Ekstrom, J.; Khwaja, N. Species factsheet: Village Weaver (Ploceus cucullatus). BirdLife Data Zone. 2024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6)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