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較為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於2003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時間段,但本次颶風季無論是在正式時間段之前和之後都存在熱帶天氣系統活動,這在之前50年裡還是僅有的一次。熱帶風暴安娜早在4月20日開始形成,這時離颶風季正式開始還有超過40天的時間,全年的風暴活動一直持續到了12月11日。這個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過後進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所有風暴的路徑圖。

本季共計產生了21個熱帶低氣壓,其中16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因此獲得命名,7個達到颶風強度,3場成為大型颶風,這意味着其最大持續風速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三級或以上[1]颶風法比安颶風伊莎貝爾颶風胡安分別對百慕大美國東部新斯科舍產生了嚴重影響,其名稱也因此予以退役。費邊和胡安都是其影響地區有紀錄以來造成破壞最嚴重的颶風,共計導致16人喪生,經濟損失達4.5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7.45億美元)[2][3]。颶風伊莎貝爾是全季最強烈、最致命和最昂貴的風暴,在大西洋開放海域三度達到五級颶風強度,之後在登陸美國東岸前減弱成二級颶風,造成51人遇難,經濟損失達53.7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88.9億美元)[4][5]

風暴時間軸

編輯
4月20日
 
4月22日的熱帶風暴安娜
協調世界時早上6點:百慕大以西約400公里海域的一股溫帶低氣壓發展成亞熱帶風暴並因此獲命名為「安娜」(Ana[6]
4月21日
UTC凌晨0點:亞熱帶風暴安娜獲得了足夠的熱帶天氣系統特徵並因此轉變成熱帶風暴安娜[6]
4月24日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安娜失去熱帶系統特徵,轉變成溫帶氣旋[6]
6月1日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開始[7]
6月11日
  • UTC凌晨0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布拉瓦島西南方向約1840公里洋面形成[8]
6月12日
 
7月1日熱帶風暴比爾的衛星照片。
  • UTC凌晨0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開放水域上空消散[8]
6月29日
  • UTC早上6點:坎昆西北偏西方向338公里海域有一股熱帶低氣壓形成[9]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增加成熱帶風暴比爾[9]
6月30日
7月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比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9]
7月2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比爾失去熱帶特徵,轉變成溫帶氣旋[9]
7月8日
7月10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克勞德特在西部加勒比海增強到颶風強度[10]
  • UTC下午18點:颶風克勞德特減弱為熱帶風暴[10]
7月11日
 
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克勞德特。
7月15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克勞德特在墨西哥灣西北部重新強化成颶風[10]
  • UTC下午15點30分:颶風克勞德特以每小時145公里風速在馬塔戈達島附近登陸[10]
7月1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克勞德特減弱成熱帶風暴[10]
  • UTC中午12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在百慕大以東約1020公里海域形成[11]
7月17日
7月18日
 
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丹尼。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丹尼達到颶風強度[11]
7月19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丹尼減弱成熱帶風暴[11]
  • UTC下午18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約1675公里海域形成[12]
7月20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丹尼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1]
7月2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丹尼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1]
  • UTC下午18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開放水域上空消散[12]
7月25日
7月26日
7月27日
  • UTC早上6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在內陸上空消散[13]
8月14日
8月16日
  • UTC上午10點30分:熱帶風暴埃里卡達到颶風強度並以每小時120公里風速從塔毛利帕斯州東北部的博卡聖拉斐爾(Boca San Rafael)附近登陸[14]
  • UTC下午18點:颶風埃里卡減弱成熱帶風暴[14]
8月1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埃里卡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4]
 
颶風埃里卡從墨西哥北部海岸線登陸。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埃里卡在墨西哥北部山區上空消散[14]
8月21日
8月22日
  • UTC下午18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在開放海域上空消散[15]
8月27日
  • UTC下午18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以西約675公里海域形成[2]
8月28日
8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法比安增強成颶風[2]
8月30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法比安達到二級颶風強度[2]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在德克薩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東南偏東方向約540公里洋面形成[16]
  • UTC下午18點:颶風法比安達到三級颶風強度標準,成為本季首場大型颶風[2]
  • UTC下午18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格雷斯[16]
8月31日
 
熱帶風暴格雷斯的行進路線。
  • UTC上午11點:熱帶風暴格雷斯以每小時65公里風速從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島附近登陸[16]
  • UTC下午18點:颶風法比安強化成四級颶風[2]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格雷斯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6]
9月1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法比安在巴布達島東北方向約500公里海域達到風速每小時230公里的最高強度[2]
9月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格雷斯因被一股鋒面系統吸收而消散[16]
9月3日
 
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法比安。
  • UTC早上6點:颶風法比安減弱至三級颶風強度[2]
  • UTC下午18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在佛羅里達州坦帕以西約480公里洋面形成[17]
9月4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法比安再度增強成四級颶風[2]
  • UTC早上6點:颶風法比安再度減弱成三級颶風[2]
9月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法比安第三度增強並達到四級颶風標準[2]
  • UTC早上6點:颶風法比安又一次減弱至三級颶風強度[2]
  • UTC早上6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亨利[17]
  • UTC晚上20點:颶風法比安以每小時180公里風速從百慕大以西僅23公里海域經過,這是其距離陸地最近的時刻[2]
9月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亨利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7]
  • UTC凌晨0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在佛羅角布拉瓦島西南偏西方向約755公里洋面形成[5]
  • UTC早上6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伊莎貝爾[5]
  • UTC上午9點:熱帶低氣壓亨利時速55公里強度在佛羅里達州克利爾沃特附近登陸[17]
9月7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法比安減弱成二級颶風[2]
  • UTC中午12點:颶風法比安減弱成一級颶風[2]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伊莎貝爾達到颶風強度[5]
9月8日
 
正處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亨利。
  • UTC早上6點:颶風伊莎貝爾強化為二級颶風[5]
  • UTC早上6點: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最南端東南方向約465公里海域形成[18]
  • UTC中午12點:颶風伊莎貝爾達到三級颶風強度,成為本季的第二場大型颶風[5]
  • UTC下午18點:颶風法比安在北大西洋開放水域上空失去熱帶系統特徵並轉變成溫帶氣旋,但這時風速仍然達到颶風強度[2]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亨利失去熱帶系統特徵並轉變成溫帶氣旋,然後很快就已消散[17]
9月9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達到四級颶風強度[5]
9月1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減弱成三級颶風[5]
  • UTC中午12點:颶風伊莎貝爾再度強度成四級颶風[5]
  • UTC下午18點: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消散[18]
9月11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莎貝爾在瓜德羅普東北方向約900公里洋面達到五級颶風強度,成為本季的第一場也是僅有的一場五級颶風,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270公里,最低氣壓915毫巴百帕,27.03英寸汞柱[5]
9月13日
 
颶風伊莎貝爾登陸北卡羅萊納州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減弱成四級颶風[5]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莎貝爾再度強化成五級颶風[5]
9月14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再次降至四級颶風強度標準[5]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莎貝爾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達到五級颶風標準[5]
9月1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又一次減弱成四級颶風[5]
9月1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降至三級颶風強度[5]
  • UTC中午12點:颶風伊莎貝爾減弱成二級颶風[5]
9月18日
9月19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莎貝爾減弱成一級颶風[5]
  • UTC早上6點:颶風伊莎貝爾降級成熱帶風暴[5]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伊莎貝爾失去熱帶特徵並轉變成溫帶氣旋[5]
9月24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在百慕大東南方向555公里海域形成[3]
9月25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胡安[3]
  • UTC下午18點:第十六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西南編西方向約1480公里洋面形成[19]
9月26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胡安達到颶風強度[3]
9月27日
 
9月27日颶風胡安的衛星圖像。
  • UTC下午18點:颶風胡安增強為二級颶風[3]
  • UTC下午18點:第十六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凱特[19]
9月29日
  • UTC凌晨3點:颶風胡安以每小時160公里風速從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附近登陸[3]
  • UTC早上6點:颶風胡安在以時速120公里強度經過愛德華王子島期間減弱為一級颶風[3]
  • UTC中午12點:颶風胡安降級成熱帶風暴[3]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胡安被一片大規模溫帶低氣壓吸收[3]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凱特達到颶風強度[19]
9月30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凱特減弱成熱帶風暴[19]
10月1日
 
颶風凱特的行進路線圖。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凱特再次增強成颶風[19]
  • UTC下午18點:墨西哥坦皮科東南偏東方向約483公里海域的一片溫帶烈風帶發展成熱帶風暴拉里[20]
10月3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凱特達到二級颶風強度[19]
  • UTC下午18點:颶風凱特成為本季的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大型颶風[19]
10月4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凱特在百慕大東南方向約1040公里洋面達到風力時速205公里,最低氣壓952毫巴(百帕,28.1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9]
10月5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凱特減弱成二級颶風[19]
  • UTC上午10點:熱帶風暴拉里以每小時95公里風速從墨西哥塔巴斯科州帕拉伊索Paraíso)附近登陸[20]
10月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凱特降至一級颶風強度[19]
 
即將登陸的熱帶風暴拉里。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拉里減弱成熱帶低氣壓[20]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拉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0]
10月7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凱特減弱成熱帶風暴[19]
10月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凱特在紐花蘭東北方向數百英里外的北大西洋上空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並轉變成溫帶氣旋[19]
10月10日
10月12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明迪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1]
10月13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九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660海域形成[22]
10月14日
 
正處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尼古拉斯
10月23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尼古拉斯降級為熱帶低氣壓[22]
10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尼古拉斯在巴布達島東北方向約975公里洋面退化成一片廣闊的低氣壓區[22]
11月30日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7]
 
熱帶風暴奧德特的行進路線圖。
12月4日
12月6日
12月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奧德特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轉變成溫帶氣旋[23]
 
正處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彼得。
12月9日
12月10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彼得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4]
12月1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彼得失去熱帶系統特徵並轉變成溫帶氣旋,之後很快由一片鋒面系統吸收[2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NHC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2006-02-17 [201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Richard J. Pasch, Eric S. Blake, and Daniel P. Brow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Fabia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Jua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4. ^ Blake, Eric S; Landsea, Christopher W; Gibney, Ethan J. Costliest U.S. Hurricanes 1900 - 2010 (unadjusted)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NWS NHC-6)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1-08: 11 [2014-0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2).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Jack Beven & Hugh Cobb. Hurricane Isabe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6. ^ 6.0 6.1 6.2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Ana.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7. ^ 7.0 7.1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5). 
  8. ^ 8.0 8.1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Tw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7). 
  9. ^ 9.0 9.1 9.2 9.3 9.4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Bill.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Claudett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Danny.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2. ^ 12.0 12.1 Miles B. Lawrenc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3. ^ 13.0 13.1 13.2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Sev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Erika.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5). 
  15. ^ 15.0 15.1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Ni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Grac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Daniel P. Brown and Miles Lawrenc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Henri.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18. ^ 18.0 18.1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Fourte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Richard J. Pasch and Robert Molled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Kat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0. ^ 20.0 20.1 20.2 20.3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Larry.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1. ^ 21.0 21.1 21.2 Miles B. Lawrenc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Mindy.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2. ^ 22.0 22.1 22.2 22.3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Nichola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3. ^ 23.0 23.1 23.2 23.3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Odett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4. ^ 24.0 24.1 24.2 24.3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Peter.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