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建築
中國現代建築,指與中國傳統建築相對,近現代以來中國受到西方建築與思潮影響,在建築上有別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語彙、材料、藝術、營造方式的建築形式。從時間軌跡上看,中國現代建築歷史一般指1949年以後至今,而實際上現代建築的歷史自1920年已經開始發端,與中國近代建築歷史的時間有一定重疊。[1]
概念與原則
編輯概念
編輯中國現代建築是指建築在隨着中國現代化的推進所表現出的建築活動。從時間上劃分,中國現代建築一般是指中國大陸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建築作品或建築活動,一般來說近代建築由於與現代建築的分界模糊,也可納入現代建築的行列。從與中國古代建築對比的角度,區別於傳統中國建築的建築作品或活動即為中國現代建築。[1]
設計指導方針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成立後,於1950年代確定了「實用、經濟、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建築設計基本方針。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頒佈,確立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新的建築設計基本方針[2]。
現代建築弱勢起步時期
編輯進入20世紀,西方專業建築師事務所大量來華開業,多聚集於天津和上海,在天津的多稱「工程司」,在上海的多稱「洋行」,著名的有永固工程司和公和洋行等。[3]最早的中國建築師事務所大約出現於1910年代。1920年代,陸續有歸國留學生開始創辦建築師事務所。1921年上海東南建築公司成立,其後於此任職的呂彥直離開並創辦彥記建築事務所。[4]隨後華海公司建築部、華東同濟工程事務所、莊俊建築師事務所、基泰工程司、華蓋建築事務所、董大酉建築師事務所、范文照建築師事務所等紛紛創立,中國現代建築職業體系初具輪廓。
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
編輯1949年中共建政,中國大陸的建築發展開始在清理戰爭廢墟的同時展開了規模不大但充滿生機的建設活動。由於建築任務緊急且經濟力量薄弱,加之中共的領導幹部長期在農村進行革命活動,多數進城幹部對於建設活動感到陌生,因而這一時期政治人物對建築設計的干預較少。這一時期建築師自發的採取了各自熟悉、最能適應當時形勢的現代建築原則,即重視基本功能、追求經濟效果和創造簡約的現代形式,也為這一時期留下了一些優秀的經典作品,如北京百萬莊居住區、天津中山門工人新村、同濟大學的文遠樓等。[1]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編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蘇聯帶着項目、資金和圖紙來華實行援助,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面也帶來了斯大林提倡階級鬥爭的所謂社會主義建築思想和理論。中國自發延續的現代建築,被當做蘇聯本土「結構主義」「形式主義」「世界主義」的中國版本而受到嚴厲批判,「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的原則,提供搞到階級鬥爭的高度在中國加以發揚。這些蘇聯理論,經歷了中國化的過程之後,在全國掀起了探索「民族形式」建築的熱潮。但是鑑於浪費現象嚴重,建設自己難以為繼,這一熱潮被斥為「復古主義」。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曾批評,建造者們正在拿封建時代的「宮殿」「廟宇」「牌坊」「佛塔」當藍本,製作各種虛誇的裝飾。此後,官方將其定義為:「資產階級形式主義和復古主義傾向」。在蘇聯掀起對本土「復古主義」的清算之後,中國也掀起了以反對「復古主義」為中心的第一次反浪費運動。在這期間,指導中國現代建築創作30-40年之久的「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築方針正式確立。[5]
大躍進和大調整時期
編輯1958年的大躍進是一個非科學的經濟建設狂潮,雖然在中國大陸的各個行業都沒有留下太多正面的經驗,但在建築領域卻有若干件重大事件。一是北京十大建築在一年之內設計建成,體現了當時一代人的建設國家的意志。[6]二是結構技術帶動建築藝術,「技術革命」符合了當時的世界潮流,形成了自發追求現代建築的罕見現象,是中國建築技術革新的第一次浪潮。三是掀起了中國建築理論的高潮,開創了針對創作實踐研究建築理論的風氣。儘管這種討論具有官方倡導的局限性,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建築理論的作用。四是普遍出現探索地域性建築的浪潮,由於經濟處於低潮但思想趨於活躍,許多建築師展開對地域性建築的探索,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1]
設計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時期
編輯設計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災難,對主流建築理念掀起了瘋狂的批判[7],也把中國建築創作的領域的「政治建築」現象推向了荒謬的極端地步。[8]如果從正面觀察,一是出現了所謂的「政治建築」,給建築強加了一些政治口號和符號,形成「革命」的隱喻和象徵。二是在特定時期、特定的領域如外交和廣交會,所需的相關建築得到了發展。三是不同的地域興起了一批地域性建築,這批建築體現出相當明顯的現代性。[1]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有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和井岡山大橋等。
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時期
編輯隨着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結束,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社會由頻繁的政治運動向轉向以中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為核心的經濟建設,這一時期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建築創作領域也完成了創作思潮的撥亂反正。
1979年3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建築工程總局和城市建設總局,標誌着建築設計和基礎建設在組織上和領導體制上的恢復。1979年4月,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為中國建築學會和《建築學報》平反,並且肯定了其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同年8月,在大連召開的全國勘察設計工作會議,進行了一系列的撥亂反正工作,推翻了文革期間對中國建築界的誣衊不實之詞,並提出了「繁榮建築創作」的口號。[9]「繁榮建築創作」的倡導,成就了一批結合國情、深入生活並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的作品。
這一時期適逢國際上正逢經典現代建築運動的解體,導致多元化建築時代的來臨,多種外國先鋒建築思想均在這一時期進入中國,如後現代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和各種流派及思潮。這些多元化的作品和思潮在消除文革遺留的「千篇一律」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其巨大的負面意義正在開始引起關注。[1]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
編輯1980年代,開始的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進而初步形成了競爭激烈的建築設計市場。市場經濟對於建築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經在建築創作中佔主導作用的政治因素開始讓位給經濟因素。以經濟為本位的建築設計市場,對建築創作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同時存在。
現代建築教育
編輯中國的現代建築教育體系不是來自本土建築營造的延續,而是直接移植自西方的現代建築教育體系並與中國文化對建築的理解混合而形成。留學歸國的學者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建築系科,因而早期留學人員的教育背景對中國現代建築教育體系的有極大的影響。諸如,作為學院派代表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由於培養的中國留學生較多,致使其在中國建築教育和設計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影響尤為突出。[11]范文照、趙深、楊廷寶、梁思成、陳植、童寯、盧樹森、哈熊文、譚垣等早期中國現代建築實踐的奠基人和骨幹均出身於此。當他們歸國後創立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和設計體系時,中國建築教育體系變直接傳承了學院派。1930年代後期和1940年代,現代主義已成西方建築主流,這一時期的留學生更多接受現代建築教育體系的訓練。現代主義建築體系藉此進入中國,影響中國現代建築的教育體系。學院派、現代主義和中國文化三者的雜糅,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現代建築教育體系,同時重視工程技術教育和藝術素養訓練,既注重古典形式法則,也包容現代主義的構成訓練體系。
1923年,中國的第一個建築科系——江蘇公立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由柳士英、劉敦楨、朱士圭和黃祖淼共同創立,但仍晚於土木工程教育在中國的發端[12]。1927年,在與東南大學等8校合併的基礎上組成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建築科。1928年,梁思成創立東北大學建築系,教學體系仿照賓大建築系。同年,汪申等創立北平大學建築系。1937年,天津工商學院工科改稱工學院,下設建築工程兩系。[13]1945年,梁思成致書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暢敘建築教育發展方向並建議創辦建築系,最終於1946年正式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14]
早期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多以學院派為主流,以中央大學建築系、東北大學建築係為重鎮;而以黃作燊為系主任的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則成為現代主義建築教育的最重要基地。而目前則以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等建築老八校為主。[15]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鄒德儂,戴路,張向煒. 中国现代建筑史.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0年8月: 272. ISBN 9787112118465.
-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02-06
- ^ 天津“包工头”掘金洋租界. 網易.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 ^ 中国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生平揭秘. 環球在線.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3).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 1956年.
- ^ 建国初北京十大建筑申报文物. 新京報網.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王明賢. 文革建筑二题. 《藝術·生活》. 2006, 4.
- ^ 中国官方建筑的政治审美. 南方周末.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2).
- ^ 肖桐. 解放思想 开动机器 把勘察设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建築學報. 1979, 6.
- ^ 房产业60年. 中國網.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王貴祥. 建筑学专业早期中国留美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教育. 建築史. 2003, 2.
- ^ 賴德霖.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行者——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建築歷史與理論. 1993, 第五輯.
- ^ 溫玉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及其教学体系评述(1937-1952).
-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与林徽因. 清華大學校友網. [2013-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 ^ 原春琳. 建筑类高校大比拼. 中國青年報. 2011-05-26 [2015-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