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羅·威爾遜橋

伍德羅·威爾遜紀念橋Woodrow Wilson Memorial Bridge) (又稱伍德羅·威爾遜橋威爾遜橋 )是一架位於美國上開橋 ,橫跨波托馬克河,介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卓獨立市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奧克森山之間 。橋樑是美國州際公路系統中僅有的少部分吊橋之一。該橋曾是州際公路系統唯一由聯邦政府所有及運營,直到該橋重建完成後被移交給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運輸部共同管理。[1]

Woodrow Wilson Bridge
座標38°47′36″N 77°01′54″W / 38.793396°N 77.03167°W / 38.793396; -77.03167
承載12 lanes of 95號州際公路495號州際公路, pedestrian traffic
跨越Potomac River
地點Alexandria, Virginia; Washington, D.C.; and Oxon Hill, Maryland
維護單位Virgi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Maryland State Highway Administration
設計參數
橋型Double-leaf Bascule bridge
全長6,736英尺(2,053米)
橋下淨空70英尺(21米)
歷史
開通日December 28, 1961 (original span)
June 10, 2006年,​18年前​(June 10, 2006 (new outer loop span)
May 30, 2008年,​16年前​(May 30, 2008 (new inner loop span)
關閉日1961 span closed July 15, 2006. Demolished August 29, 2006.
統計
日交通量Approx 250,000 veh/day
地圖
地圖

威爾遜橋屬於95號州際公路 (I-95)和495號州際公路(首都環線)。 最初老吊橋每年大約打開260次,導致橋上的交通頻繁中斷。 [2] 因此需要建設更少開合、高度更高的新橋。

橋的西岸在弗吉尼亞州,中間一小部分在華盛頓特區 ,其餘大部分在馬里蘭州內(因為波托馬克河的這一部分在馬里蘭州的邊界內)。 其中約300英尺(91米)橋樑的中偏西的部分穿過哥倫比亞特區最南角的尖端。 因此,這座橋是美國唯一跨越三個州級司法管轄區(哥倫比亞特區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的邊界的橋樑。 華盛頓特區的路段也是美國州級行政區內州際公路的最短路段。 [3]

這座橋以紀念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 ,1856–1924)命名,他在1912年當選時擔任新澤西州州長 ,但他的故鄉是弗吉尼亞州斯湯頓。 據報道,在威爾遜擔任總統期間,他平均每天要花兩個小時坐汽車放鬆或「使自己擺脫眼前的問題」。 威爾遜總統是美國汽車和高速公路改善的倡導者。 他在1916年說過:「我對良好道路的興趣是……將各個社區連接在一起並與之交往,以便可以絕對的自由和便利流動」。

舊橋

編輯
 
1991年從北方的原始威爾遜大橋

1952年8月, 哥倫比亞特區交通局首次提出在瓊斯角建造一座橋樑,這是研究波托馬克河橋樑通勤需求的一部分。 [4] 這座橋與美國1號公路和弗吉尼亞的雪莉高速公路相連 。 [5] [6]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該橋將與俯瞰大道(Overlook Avenue)和切薩皮克街(Chesapeake Street)連接。 僅僅四個月後,區域規劃委員會就批准了這座橋的建造。 [7] 這座橋贏得了弗吉尼亞州喬爾·布羅希爾 ( Joel Broyhill)眾議員的支持,他提倡國會立法為建設籌措資金。 [8] 到1953年11月, 美國內政部也建議建造這座橋。 [9] 國會於1954年8月17日批准建造這座橋[10]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當月晚些時候將該工程簽署為法律。 [11]

 
2007年的舊橋和新橋

這座橋樑的命名是在哈里森伯爾(Burr Harrison)眾議員的倡導下獲得的,為了紀念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誕辰100周年。 [12] 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總統於1956年5月22日將該法案簽署為法律,作為授權為這座橋樑提供初始資金的法案的一部分。 [13] 這座橋的建造始於1958年9月, [14] ,並於1961年12月28日通車。 [15]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遺伊迪絲·威爾遜本該作為這座橋的竣工儀式的貴賓,然而她於那天早上去世。 [16]

最初建造時,這座橋有6條行車線,長5900英尺(1798 m)。 該結構是一座上開橋,允許大型遠洋輪船進入華盛頓特區的港口[17]設計成每天可通行75,000輛車的老伍德羅·威爾遜大橋,到1999年變得人滿為患。當時每天通行20萬輛汽車,是原始設計能力的2.6倍以上。 [18] 這座橋存在嚴重的維護問題,並且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在進行路面維護。 [19] 從1982年到1983年,它的路面被完全翻新。 [20]

 
伍德羅·威爾遜紀念橋在晚上

車流量過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最初的規劃並不是南北向的95號州際公路的一部分,而是作為環形的首都環城公路的一部分。流量增加的其他原因還包括華盛頓特區大都市區的發展以及郊區到郊區的通勤增加。因為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的住房成本比北弗吉尼亞州低得多。近幾十年來,北弗吉尼亞州的就業增長巨大,每天都有數萬名工人在橋上通勤,這種情況是建橋時沒有預料到的。在橋兩邊的高速公路加寬到八車道之後,六車道的橋樑成為日常的瓶頸,因為繁忙的交通減慢了速度,以便進入更少的車道。 有兩次事件證明了這一點。 1987年11月11日,一場暴風雪席捲了交通; [21]許多通勤者用盡汽油,在橋上的車輛中過夜。 1998年11月,在高峰時間Ivin L. Pointer與警察進行了7個小時的對峙,造成了20英里的交通堵塞,這座橋被關閉了幾個小時。(Pointer從橋上跳下,但倖免於難。) [22]

新橋

編輯

施工

編輯
 
穿越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港的瓊斯點公園時,大橋的底面。

多年以來,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和聯邦政府的公路官員一直在面對這些問題並探索替代方案。 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公眾辯論,可以確定一個計劃,即將車容量增加一倍,並增加橋的高度,以減少同一位置的開合頻率,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1999年開始建造替換設施和方法。 舊的威爾遜大橋被兩座新的並排吊橋所取代,共有12 條車道和70英尺(21米)的垂直航行高度。 [23]

2000年10月,隨着疏浚合同的開始,橋樑建設開始。2001年5月17日,MSHA發佈了地基合同的施工通知。2001年9月11日,大橋上部結構合同施工前會議召開。911襲擊事件,包括美國航空77號航班墜落到附近的五角大樓,導致橋基施工人員撤離,干擾了施工前的會議。2001年12月16日,MSHA只收到了一份比工程師估價高出70%以上的投標書,該投標書最終被拒絕。該工程共由26個主承包商和260個分包商執行。 大部分公路項目已於2009年完成,[24]在2013年初完成了升級後的電報路立交。 [23] 伍德羅·威爾遜大橋項目獲得了眾多聲望卓著的獎項,包括四項ARTBA國家環境卓越獎,ASCE OPAL獎,Gustav Lindenthal獎,Marvin M. Black傑出合作夥伴獎和ACEC大獎。 該項目始於2001年,獲得FHWA批准的24.43億美元財務計劃預算,並於2015年初完成了23.57億美元的財務結算,經過10多年的建設,比其原始預算低8600萬美元。

2006年6月10日,第一座新的、六車道橫跨波托馬克河的大橋的對外環路北向交通開放,只出現了輕微的延誤(大橋和引橋的車道線最初並不一致)。第一輛過橋的車是一輛豐田卡羅拉。2006年7月16日午夜,環城高速內環路的車輛改道至未來的外環路快車道,臨時通行兩年。原先的1961年大橋原定於2006年8月28日晚上11點59分拆除,為位於原橋和新的外環線跨度之間的六車道內環線大橋的完工騰出空間。引爆延遲了36分鐘。引爆期間,大橋上方的空域以及雙向的環城公路都被封閉。第二座大橋於2008年5月15日投入使用,2008年5月30日,內環路交通轉入該橋。

威爾遜大橋項目完成後,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成為已完工大橋的共同所有者,兩個州共同承擔橋樑的維護和運營的責任和監督。哥倫比亞特區曾經是1961年威爾遜大橋跨度的所有權者,後來放棄了對這座新橋的未來所有權和責任。 此外,特區還向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授予了永久性地役權 ,以彌補位於其邊界內的那部分橋樑。 [23]

使用和特點

編輯
 
運營商的塔在橋上。 它位於華盛頓特區內的一小部分

在12條車道中,有6條可出入大橋。與本地車道隔離的四個車道用於過境交通。橋樑的設計允許鐵路或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在將來使用剩餘的兩條車道,儘管目前尚無此類計劃。 [23]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圖像在橋的西側(弗吉尼亞側)。 複製品位於馬里蘭州一側的東端。

橋樑的北跨還包括行人和自行車通道,通過安全屏障與機動車道隔離。 該路徑於2009年6月6日開放,大約12英尺(3.7米) 寬1.1英里(1.8公里)長,設有觀光區域,用戶可以停下來觀察華盛頓特區和亞歷山卓老城的景色。 [24]

新橋較高,足以使大多數船隻和小型船隻通過而無需打開橋樑,因此消除了由於大橋打開而造成的大型交通擁堵,儘管高大的船隻仍需要打開橋。據運輸官員說,希望開放的數量將從每年的約260個減少到每年的約60個。 [25] 工程巨大的橋樑重建項目還包括對首都環城公路進行大規模的重新設計和改建,因為它從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兩側連接新橋。 該項目的整個成本最初估計為25億美元。 [23]

 
伍德羅·威爾遜大橋鳥瞰圖,2012年。 弗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港位於左側,馬里蘭州的奧克森山位於右側,國家港口位於右下角:哥倫比亞特區的藍色平原地區位於中右上方。

圖集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tatement of Jane Garvey, Woodrow Wilson Bridge, June 6, 1997. Epw.senate.gov. June 6, 1997 [July 18,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2. ^ Preer, Robert. New road could take the strain off D.C. Beltway. The Boston Globe. August 3, 2006 [August 5,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3. ^ Miscellaneous Interstate System Facts.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January 28, 2016 [24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4. ^ Stavisky, Sara. Traffic Surveys Clash On Potomac Bridges.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9, 1956: A1, A23. 
  5. ^ Proposed New Jones Point Bridge at Alexandria.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31, 1952: M7. 
  6. ^ Bridge Link With Shirley Hwy. Seen.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1954: 30. 
  7. ^ Roberts, Chalmers M. Planning Council Approves Two New Potomac Bridges: Council Backs 2 New Spans.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 1952: A1. 
  8. ^ Two Bridges Set as Goal For District By Broyhill.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3, 1953: A21. 
  9. ^ Interior Department Backs Jones Point Bridge Proposal.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1, 1953: A15. 
  10. ^ Zagoria, Sam. House Sends D.C. Bridges Measure to White House.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8, 1954: A1. 
  11. ^ Ike to Sign Two-Bridge Measure.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9, 1954: M22. 
  12. ^ Bill Seeks to Name Bridge for Wilson.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6, 1956: 28. 
  13. ^ Ike Signs Jones Point Bridge Bill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3, 1956: 21. 
  14. ^ Bridge Relief in Sight.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6, 1958: A12. 
  15. ^ Douglas, Walter B. Wilson Span Dedication Set Today.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8, 1961: B1. 
  16. ^ Ginsberg, Stephen. From Its Hapless Beginning, Span's Reputation Only Fell. Washington Post. July 15, 2006: A01 [July 16,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17. ^ New Span Bids Open On June 30.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2, 1958: B3. 
  18. ^ Fehr, Stephen C. Fixed Schedule Proposed for Wilson Bridge Drawspan.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20, 1991: C3. 
  19. ^ Reid, Alie; Fehr, Stephen C. The Rush Hour of Decision On Replacing Wilson Bridge. The Washington Post. April 26, 1998: A1, A21-A22. 
  20. ^ Feaver, Douglas B. Major Rebuilding Set for Wilson, Cabin John Spans.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6, 1980: A1 ; Wilson Bridge Lanes to Close For Redecking.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4, 1982: B1 ; Wilson Bridge Repairs to Be Finished Tonight.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1, 1983: C4. 
  21. ^ Karlyn Barker and John Lancaster. Record Snowfall Dumbfounds Drivers, Forecasters; Surprise Storm Snarls Traffic, Shuts Schools and Leaves 4 Dead.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2, 1987. 
  22. ^ Alice Reid and Patricia Davis. Jumper on Bridge Causes Gridlock.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5, 1998 [August 24,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Scott M. Kozel. Woodrow Wilson Bridge. Roads to the Future. February 25, 2009 [January 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24. ^ 24.0 24.1 Tara Bahrampour. Wilson Bridge Bike Path Gets Rolling.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7, 2009 [January 6, 2010]. [失效連結]
  25. ^ Steven Ginsberg. Fanfare Above the Potomac.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19, 2006 [January 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