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唱
辨誤
編輯- 涉及人工智能、動畫製作的,已故歌手的,不存在假唱。如動畫電影、人工智能表演、已故歌手原聲重現的,其角色的口型也會被要求盡量與配音員或發生器的聲音配合,使觀眾覺得角色更傳神。因為此類角色是虛擬的,本身並不能發音,音響工作必須靠配音完成,因此此種情況並非假唱。如:洛天依假唱事件、麥當勞叔叔假唱事件,雖然帶有「假唱事件」字眼,但本質屬於調侃。再比如:鄧麗君原聲重現,雖然這句話屬於一句完整句,但由於鄧麗君屬於已故歌手,不可能存在「復活」的情況。所以此類行為屬於原聲重現,不屬於假唱。
- 涉及影視設計的,不存在假唱。例如《暴走神探》電影橋段內,演員周冬雨飾演賣唱女的角色。但由於周冬雨本身唱功欠佳,且本劇重點體現的不是演員的演唱技術,故此類屬於影視設計,不存在假唱的問題。
- 非計劃內表演者的,通常不列為假唱事故。例如部分歌手臨時抽調現場幸運觀眾,邀請領導唱歌等環節。若幸運觀眾、被邀請領導僅為「對口型」,通常不算作「本場演唱會存在假唱」。
假唱的原因
編輯- 表演地點音響設備或收音太差。
- 缺乏現場表演的能力,例如無法同時跳舞與唱歌。
- 歌手身體不適,影響聲線而不能現場演唱等。
- 歌手為保留體力選擇不跟唱。
- 因主辦單位要求。
假唱是指在演出現場歌手並沒有真唱,而是一般播放早已錄製好的歌唱錄音並對通過對口型給觀眾製造出一種現場演唱的氣氛。假唱可能會在現場突發事件下被揭穿,比如現場錄音播放突然停止,麥克風突然掉落等。假唱的歌手被發現時,通常會受到觀眾的責難。例如2005年12月30日,張娜拉來到上海參加SITV歌友會期間跳舞時不小心掉落耳麥,泄露了假唱的事實。張娜拉為此現場道歉。
歌迷期待的改變
編輯《公告牌》雜誌編輯湯姆·達菲在1990年評論道:「歌迷的期待已經改變了,這是推動這一現象的主要力量……他們期待的是一場和他們在MTV上看到的一樣完美的演唱會。」[1]《巴爾的摩太陽報》的拉肖德·D·奧利森在2004年觀察到:「自從MTV和其他視頻音樂頻道出現以來,流行音樂觀眾一直被精心製作的視頻所吸引,這些視頻有着令人瞠目結舌的效果,精彩的舞蹈,華麗的服裝,美妙的身材。而且同樣的完美水準也被期待延伸到視頻拍攝之外的演唱舞台上。所以如果布蘭妮·斯皮爾斯,珍妮特·傑克遜或者麥當娜的歌聲在沒有墊音的情況下聽起來尖銳而平淡,歌迷們就不會花高達300美元的票價去看演唱會。」[2]。
分類
編輯一些最有才華的歌手也會被抓到在假唱。[3] 藝術記者 Chuck Taylor 說,這被認為是「一種極其嚴重的冒犯」,但他指出,當歌手在跳舞和做複雜的舞台表演時,現場唱歌是很難的。[3] 在一些電視節目的表演中,「歌手的麥克風仍然是開着的。在他們不自信的部分或者表演很費力的時候,藝術家會唱得更輕,而更多的背景音軌聲音會被聽到。」[3] 只有「很少的藝術家是完全假唱」,而讓伴奏音軌播放着「完整的主唱」,這種做法主要是由於「天氣條件、技術問題或者生病」而採取的。[3]。
法律和道德方面
編輯[比重不合理 ]
根據《新京報》報導,身兼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的全國政協委員馬博敏在2005年3月3日曾就此提案,要求立法禁止歌星在大型文藝演出活動中假唱,以遏止假唱的風氣繼續蔓延[4]。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定義「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員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事先錄製好的歌曲、樂曲代替現場演唱、演奏的行為」[5]。而《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規定「演員不得以假唱欺騙觀眾,演出舉辦單位不得組織演員假唱。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為假唱提供條件。演出舉辦單位應當派專人對演出進行監督,防止假唱行為的發生」。如有違反,「對演出舉辦單位、文藝表演團體、演員,由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向社會公佈;演出舉辦單位、文藝表演團體在2年內再次被公佈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營業性演出許可證;個體演員在2年內再次被公佈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並且規定,「觀眾有權在退場後依照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規定要求演出舉辦單位賠償損失;演出舉辦單位可以依法向負有責任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員追償」。以假唱欺騙觀眾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為演員假唱提供條件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6]
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政府正在考慮制定新的法律,要求流行歌手在門票上印上免責聲明,「提醒粉絲歌手是否打算在演出中全程假唱」。公平交易部長弗吉尼亞·裘奇(Virginia Judge)說:「讓我們明確一點——現場就是現場。」裘奇部長說:「如果你花了200澳元買演唱會門票,我認為你應該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影片剪輯。」她表示,「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很樂意考慮一些選項,比如在門票上加上一個免責聲明,警告消費者演出是完全預先錄製的。」[7]。
一位倫理學作家稱假唱是「對所有冒着唱錯歌詞和嗓音嘶啞的風險給觀眾呈現真實表演的合法演出者的侮辱」。作者認為,在現場音樂會中假唱「...摧毀了我們曾經享受過的體驗偉大現場表演的能力,我們曾經因為確信我們正在見證一位偉大藝人的非凡表演而激動不已」。作者認為,因此「...在公開表演中假唱是錯誤的。它不僅讓觀眾被欺騙了;它還使觀眾變得憤世嫉俗」[8]。
藝人的抗議
編輯有時,一些歌手會通過明顯地引起人們注意他們並沒有真正唱歌的方式來抗議電視節目要求他們假唱。當Public Image Limited的歌手約翰·里頓(John Lydon)在American Bandstand節目上表演時,「他沒有唱歌,而是坐在了工作室的地板上,撲向了聚集的觀眾,還把鼻子伸向攝像機,同時他自己的聲音的錄音在播放。」[9]1966年,在底特律的一個電視節目上,弗蘭克·扎帕(Frank Zappa)和他的樂隊也做了類似的事情,他們在一個「舞台」上用電視台的道具部門的物品擺了一些東西,然後讓他的樂隊成員做一些「與歌詞不同步甚至不相關的重複動作,並且一直重複做,直到他們在節目上的時間結束」,這樣的表演被扎帕描述為「底特律第一次品嘗到了自製的黃金時段的達達主義表演。」[10]。
莫里西(Morrissey)為了抗議BBC音樂節目《流行音樂之巔》(Top of the Pops)的類似政策,用一株蕨類植物作為「麥克風」演唱了《這個迷人的男人》(This Charming Man)[11]。1986年,英國金屬樂隊鐵娘子(Iron Maiden)在一個德國音樂節目上表演了《浪費的年華》(Wasted Years),他們明目張胆地在歌曲中途換了樂器,甚至有一段時間三個成員同時對着鼓「演奏」[12][10]。
知名事件
編輯F4假唱事件
編輯F4被曝成名後在演唱會中多次假唱[13]。2003年的3·15晚會上被北京音響師揭露2002年F4北京演唱會上是假唱。朱孝天在翻唱《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時,一不留意話筒離開嘴邊放在了胸前,但是音響傳出的聲音卻嘹亮依然.
2006年冬季奧運會開幕式
編輯患病虛弱的著名男高音盧奇亞諾·帕瓦羅蒂,為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開幕式,演唱《公主徹夜未眠》。這是他最後一次公開演唱。作為開幕式的最後一項節目,帕瓦羅蒂獲得了在場國際觀眾當晚最長和最響亮的掌聲。這場演出的指揮Leone Magiera,在2008年出回憶錄《Pavarotti Visto da Vicino》,透露這場表演其實是多日前預先錄音。他寫道:「交響樂隊假裝為觀眾演奏,我假裝指揮,帕瓦羅蒂假裝演唱。效果很美妙。」帕瓦羅蒂的經理人Terri Robson說,帕瓦羅蒂數次推辭了冬季奧運委員會的邀請,因為在都靈的二月深夜零下氣溫中他不可能演唱,後來委員會說服他用預先錄音來演出。
2008年夏季奧運會樓開幕式
編輯2008年的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女童林妙可出場演唱《歌唱祖國》,但歌聲卻是另一名女童楊沛宜的。這次假唱引起各界議論。國際奧委會執行主任吉爾伯特·費利,為採用較上鏡的替身辯解。[14][15]
香港男歌手姜濤於2023年11月4日,出席一個名為「共創明『teen 』計劃畢業禮」的公開活動中,在該演唱《Master Class》以及《蒙着嘴說愛你》時跟旁邊小孩們對話,但是音響傳出的錄唱聲音嘹亮依然,被網民質疑咪嘴唱歌引起熱議。其後姜濤於(11日)IG撰文反擊網民指控,更一度公開一名批評其演唱水平的女網民之照片以及IG帳號,使該名女事主引致「薑糖」(姜濤粉絲暱稱) 騷擾其IG帳號,直至該女網民的社交帳號「被移除」。這導致姜濤的公審行為備受爭議。其後,姜濤刪除該貼文,並為此公開致歉。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Edna Gundersen, Style Over Sound: Pop stars take canned music on tour, USA Today, 1990-05-25: 1.D
- ^ Ollison, Rashod. The pressure to be perfect singing live; Audiences expect CD-quality sound; Observation. The Baltimore Sun. October 26, 2004: 1.C. ISSN 1930-8965.
- ^ 3.0 3.1 3.2 3.3 Why Artists Lip-Sync, and How They Get Away With It. ABC News. 16 June 2014 [25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 ^ 存档副本.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 ^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_文化和旅游部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202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4).
- ^ 'Live means live': lip-sync laws loom. ABC News. 2009-11-05 [July 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4).
- ^ Lip-sync Ethics (8/17/2008) http://www.ethicsscoreboard.com/list/lipsync.html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12-01.
- ^ Runtagh, Jordan. Watch Your Mouth! The 10 Biggest Lip Syncing Scandals In Music History. www.vh1.com. VH1. 31 January 2014 [2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9, 2022).
- ^ 10.0 10.1 Asking Iron Maiden to lip-sync is asking for trouble, basically. DangerousMinds. 2015-10-23 [202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 ^ Horner, Al. 6 Bands Making A Mockery Of Miming. NME. 5 February 2014 [29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 ^ Lifton, Dave. Watch Iron Maiden Not Even Pretend to Lip-Sync 'Wasted Years'. Ultimate Classic Rock. 22 October 2015 [202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英語).
- ^ 存档副本. [2024-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7).
- ^ 存档副本. [2015-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 ^ Yardley, Jim. In Grand Olympic Show, Some Sleight of Voic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3, 2008 [January 23,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highest levels of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to find the perfect face and voice, the ceremonies』 production team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solution was to use two girls instead of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