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真的 (劇本)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7月18日) |
《假如我是真的》,是中國大陸作家沙葉新與演員李守成、姚明德於1979年8月為話劇創作的劇本,一齣取材自真人真事、藏着悲劇的諷刺喜劇,隱約有沙俄作家果戈里筆下《欽差大臣》的味道,惟內部試演至翌年即被中共禁止公演[1]。後於1981年被改編成同名台灣電影,由台灣導演王童執導,旋即又被中共列為禁片;香港亦曾一度禁映,1989年始獲解禁。劇本先後被翻譯成英語、德語,在國外發表演出。
話劇大綱
編輯連同序幕及尾聲,劇本共分八場,藉中國大陸青年李小璋為求上調冒充高幹子弟張小理,帶出中共官場腐敗的眾生相。最後身份被拆穿,李小璋被遞上法庭受審,庭上點題自辯:「我錯就錯在我是個假的。假如我是真的,我真的是張老或者其他首長的兒子,那我所做的一切就將會是完全合法的。」結局有別於電影,並無交待李小璋的判刑和接續下場。[2]
創作過程
編輯劇本創作於文革結束與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共幹部層面不正之風冒起之時,根據一宗真人真事的上海騙案加工改編,用了約兩三個星期寫成,主要由沙葉新執筆。劇本起初名為《騙子》,經當時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黃佐臨畫龍點睛取名《假如我是真的》。
其時上海很多編劇都在採訪收集資料,也想寫是宗真人真事騙案;但因涉及一位尚在位的上海老幹部,遭上面壓下來禁寫。沙葉新念在「人做,我不做」本不想寫,見沒人寫反而想寫起來;只是劇本與話劇之所以能夠面世,一定程度上還是托賴當時黃佐臨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黨組織的支持。
話劇於上海預演時,百姓觀眾反應熱烈,領導幹部沉默無語,引起極大爭論。為避開中共審查,劇團只好折衷作內部試演,不登報、不宣傳、不公開演出。然而試演還是在福建、廣東、浙江、江蘇、河南、河北、新疆、北京等全國多地演了數十場,引起強烈迴響。
最終話劇因涉體制問題,難逃禁演命運,中宣部禁止再「給共產黨抹黑」,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劇本創作座談會,沙葉新遭受嚴厲批評。在中宣部部長胡耀邦保護下,沙葉新未有被秋後算帳,且獲准加入中共成為黨員,接任退休的黃佐臨出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沙葉新寫在《假如我是真的》之前、可謂姊妹作的《陳毅市長》,後來亦獲批在中南海演出。[3]
評論
編輯2008年8月2日,北京學者解璽璋評論到:「《假如我是真的》的價值在於,它並不是當時流行的控訴文革的作品,而是直指社會陰暗面……改革開放30年一路走到今天,站在當下回望歷史,我們發現《假如我是真的》所提出的質問並不過時。30年來,中國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體制改革與思想解放也進入深水區;但有一點仍然沒變,那就是社會對於「特權」的崇拜仍然存在,而且也早已不侷限於話劇裏所批判的上學、參軍、回城、住房這些事。[需要較佳來源]」
2009年7月19日,作家倪匡評論到:「劇本通過一個人假冒了高幹子弟,到處招搖,無往不利的過程,不但刻劃出整個統治極權的愚蠢和腐化,而且前瞻性地指出,這個統治集團必然演變為掌握國家財產、權力的極權統治階級,更而且無可避免地不斷腐爛,具有極深刻的社會意義。當時,統治集團如果肯定這劇,有所醒悟,或許事情發展,不致於出現如今那樣滿床錦繡下覆蓋的腐屍已爬滿蛆蟲的情形。可是,當時,統治者對付的方式是禁演。[4]」
參考
編輯- ^ 沙葉新:討論被禁話劇開民主理性之風.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 ^ 1979年,沙葉新《假如我是真的》(存檔). [200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8).
- ^ 《假如我是真的》:一齣未曾「公演」已被禁的話劇. [2015-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0).
- ^ 《江青和她的丈夫們》. [2015-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