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
勐(泰語:เมือง,轉寫:mueang;老撾語:ເມືອງ;撣語:မိူင်း;越南語:Mường/𡙧;德宏傣語:ᥛᥫᥒᥰ),或譯作曼、孟、猛或芒,指的是台語民族在印度支那半島建立的一系列半獨立的城邦或國家,在華南和印度東北部亦有分佈。其覆蓋的地區包括今日的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越南北部部份地區、中國雲南南部及廣西西部、印度阿薩姆邦。
勐這個詞在泰語中原本意思是擁有城牆的城鎮及其周邊的附屬村莊(阪),且其統治者至少擁有「坤」(君)(ขุน,khun)的爵位。[1][2][3] 在曼荼羅體系中,較小的「勐」附屬於鄰近的更為強大的「勐」,相應地,大的「勐」則附屬於中央國王或其他的領袖。更為強大的「勐」通常被命名為「清/景」[註 1](เชียง,chiang[註 2])、「淵」(เวียง,wiang[註 3])、「那空」(นคร,nakhon)或「恭」(กรุง,krung)[註 4],有時候會試圖擺脫宗主的統治而尋求獨立。大大小小的「勐」常常變換自己的效忠對象,頻繁向一個以上的強大鄰居進貢。勐的每個家庭有一塊地供耕種,相應也要向勐的頭人(昭勐)服差役和交稅。
忽必烈於1253年打敗大理國之後,撣邦全境及其鄰近地區大量出現新的「勐」,雖然通常將其描述為大量移民導致的,但卻是有爭議的。[4]自元朝開始,中國在雲南建立土司制度,授予部落酋長官職,讓他們對自己部落實行自治。較大的勐有時候控制著較小的勐,例如西雙版納的召片領會派一些子弟出任其他勐的頭人。在明朝和清朝期間,中國朝廷實施「改土歸流」,逐步廢除世襲的土司。19世紀,泰國的扎克里王朝及英屬緬甸亦採取類似的手段廢除了較小的「勐」。雖然這些小國消失了,但地名卻保留了下來。
各國的勐
編輯泰國
編輯泰國在口語中被稱為「孟泰」(เมืองไทย,Mueang Thai),在政治場合上稱「巴貼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在丹龍親王的行政區劃改革中,暹羅的城邦被整合進「蒙通」(มณฑล,monthon)中,「府」(จังหวัด,changwat)則受蒙通管轄。1916年蒙通制度廢除,府成為一級行政區。[5]「孟」這個詞仍被使用,例如府城在泰語中是「安珀孟」(อำเภอเมือง,amphoe mueang,府治縣),縣都在泰語中是「勐護域」(泰語:เทศบาลเมือง,轉寫:deːsha-qpaːl(a) mɰɯːeng,派汶拼音:têet-sà-baan mʉʉang,縣治區)。
少數地名仍保留「孟」這個詞彙,例如廊曼國際機場所在的東孟縣(華人稱其為廊曼縣);芭達雅官方名字是「孟芭達雅」(เมืองพัทยา),以顯示其自治地位。
「那空」(นคร,nakhon)意思是「城市」,現在被修改為「城護域」(泰語:เทศบาลนคร,轉寫:deːsha-qpaːl(a) nagar(a),派汶拼音:têet-sà-baan ná-kɔɔn,),通常被翻譯為「市」。著名的有恭貼瑪哈那空(曼谷)、拍那空是阿瑜陀耶(大城)、那空是貪瑪叻(洛坤)、那空叻差是瑪(呵叻)。
「武里」(บุรี/บูรี,buri)一詞來源於巴利文「pura」,[6]意思與泰語中的「孟」相同,指的是有城牆的城市。[7]著名的有春武里、信武里、吞武里、素攀武里、武里南。
老撾
編輯老撾在口語上被稱為「孟老」(ເມືອງລາວ,Muang Lao)。如今,「芒」(ເມືອງ)是老撾的第二級行政單位,位於省之下,華語翻譯為「縣」。老撾至今仍存在一些地名保留着「芒」這個詞,例如芒新和芒賽。老撾古代較為知名的「芒」有芒潘和芒蘇瓦。
緬甸
編輯緬甸的撣地有非常多含有「孟」的地名。出名的「孟」有孟卯、猛撒、孟帕亞、孟東、孟乃、孟賓、莫寧(孟養)、莫岡(孟拱)、抹冒、抹谷、孟密。
印度北部
編輯印度北部的台語民族古國阿洪姆王國,正式稱呼是「孟敦順坎」(Mong Dun Shun Kham)。
中國雲南
編輯中國雲南的傣族是泛泰民族之一。雲南在傣族聚居地區的地名中很多都帶有「勐」,例如勐海、勐臘、勐煥(芒市)、勐卯(瑞麗)、勐宛(隴川)、勐底(梁河)、勐臘(盈江,與西雙版納勐臘同名)、勐勐(雙江)、勐緬(臨滄)等。部分城市的傣語名稱中也有「勐」字,如昆明(勐些或勐熙)、騰衝(勐緬,與臨滄同名)。
越南
編輯越南歷史上的泰族十二州,這十二州的州名中都帶有「芒」字。
註解和參考資料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Terwiel, Barend Jan. Ahom and the Study of Early Thai Society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Siamese Heritage Trust). 1983,. JSS Vol. 71.0 (digital): image 4 [March 7,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3).
khun : ruler of a fortified town and its surrounding villages, together called a mu'ang. In older sources the prefix ph'o ("father") is sometimes used as well.
- ^ Vickery, Michael. Piltdown3: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Ram Khamhaeng Inscription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Siam Heritage Trust). 1995,. JSS Vol. 83.0j (digital): image 11 [August 3,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2-27).
Examples of the first are söaṅ, the name of Ram Khamhaeng's mother, and möaṅ. Khun Phasit said that these terms should in fact be read as /söŋ/ and /möŋ/....
- ^ Wyatt, D.K. Chapter 11: Contextual arguments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am Khamhaeng inscription (PDF). Chamberlain, J.R. (編). The Ram Khamhaeng Controversy (PDF) . Bangkok: The Siam Society. 1991. Quoted text is found in image 7 [2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07).
...Lord Sam Chon, the ruler of Müang Chot, came to attack Müang Tak....
- ^ Du Yuting; Chen Lufan. Did Kublai Khan's Conquest of the Dali Kingdom Give Rise to the Mass Migration of the Thai People to the South? (free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Siam Heritage Trust). 1989,. JSS Vol. 77.1c (digital) [March 1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09).
- ^ ประกาศกระทรวงมหาดไทย เรื่อง ทรงพระกรุณาโปรดเกล้า ฯ ให้เปลี่ยนคำว่าเมืองเรียกว่าจังหวัด (PDF). Royal Gazette. 28 May 1916, 33 (ก): 51 [2019-01-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5-17) (泰語).
- ^ Glenn S. บูรี (Dictionary). Royal Institute Dictionary - 1982. Thai-language.com. 5 Aug 2013 [201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บุรี; บูรี /บุ-รี; บู-รี/ Pali: ปุร [นาม] เมือง
- ^ Turner, Sir Ralph Lilley. A Comparative Dictionary of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Includes three supplements, published 1969-1985. Digital South Asia Library, a project of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ies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469. 1985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1966.] [5 Aug 2013].
8278 púra noun. fortress, town, gynaeceum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