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英語:Fair use),是著作權法的一個概念,允許人們於某些情況下,無需徵求著作權所有者的同意,就可以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內容。「合理使用」這個概念在美國等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中都存在。合理使用試圖在著作權所有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兼顧原創者利益的同時又鼓勵新的創造。
合理使用是一種製作未經授權的複製品,以用作一定的保護性的目的的權利。主要包括學術上的使用、教育、寫報道、或者寫評論。但是這也有一些限定條件,就是所使用的部分相對於該作品的總篇幅來說較短,而且不會有損於該作品的擁有人的經濟利益。
國際上對合理使用的判定大體上依據的是「三步檢驗標準」:
- 必須限於某種特殊情況
- 不得與受保護的作品或者版權持有人的正常利用相牴觸
- 不得損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各國家或地區的具體法律規定(部分)
編輯美國法律中的合理使用
編輯合理使用的概念起源於1790年制定的第一部美國版權法。[1]現行美國版權法(17 USC)中有關合理使用的部分摘錄如下(§ 107):
- 在第106條和106A之規定外,對一受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合理使用,無論是通過複製、錄音或其他任何上述規定中所提到的手段,以用作批評、評論、新聞報道、教學(包括在課堂上分發多份拷貝)、學術交流或研究之目的,不屬於侵權。在確定任何一特定案例是否屬於合理使用時,必須考慮到下列因素:
- 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包括這種使用是具有商業性質或者是為了非營利的教育目的;
- 有版權作品的性質;
- 同整個有版權作品相比所使用的內容和數量;以及
- 這種使用對有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所產生的影響。
中華民國法律中的合理使用
編輯民國十七年(1928年)首次制定。現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規定了著作財產權的限制,除了第六十五條規定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外,第六十五條前各條規定需在合理範圍內得使用,而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受限制的各種狀況,是屬於廣義範圍中的合理使用概念。
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對於著作權合理使用之說明如下:
- 身心障礙族群適用著作權法合理使用情形之說明
- 選舉活動利用他人著作之說明
- 非營利性活動中如何合理使用他人著作
- 第48-1條
中央或地方機關、依法設立之教育機構或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得重製下列已公開發表之著作所附之摘要:
- 依學位授予法撰寫之碩士、博士論文,著作人已取得學位者。
- 刊載於期刊中之學術論文。
- 已公開發表之研討會論文集或研究報告。
- 第49條
以廣播、攝影、錄影、新聞紙、網絡或其他方法為時事報導者,在報導之必要範圍內,得利用其報導過程中所接觸之著作。
- 第50條
以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公法人之名義公開發表之著作,在合理範圍內,得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第52條
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 第53條
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得為視覺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以點字、附加手語翻譯或文字重製之。以增進視覺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福利為目的,經依法立案之非營利機構或團體,得以錄音、電腦、口述影像、附加手語翻譯或其他方式利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專供視覺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使用。
- 第55條
非以營利為目的,未對觀眾或聽眾直接或間接收取任何費用,且未對表演人支付報酬者,得於活動中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或公開演出他人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 第61條
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絡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絡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
- 第62條
政治或宗教上之公開演說、裁判程序及中央或地方機關之公開陳述,任何人得利用之。但專就特定人之演說或陳述,編輯成編輯著作者,應經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
- 第64條
依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之一至第五十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第六十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利用他人著作者,應明示其出處。
前項明示出處,就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除不具名著作或著作人不明者外,應以合理之方式為之。
- 第65條
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 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
- 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 著作之性質。
- 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佔之比例。
- 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著作權人團體與利用人團體就著作之合理使用範圍達成協議者,得為前項判斷之參考。 前項協議過程中,得諮詢著作權專責機關之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的合理使用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 第二十四條界定了合理使用,摘錄如下:
第二十四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稱、作品名稱,並且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著作權人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改編、匯編、播放或者少量複製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範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複製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已經發表的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以閱讀障礙者能夠感知的無障礙方式向其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
(十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限制。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3] 規定了通過信息網絡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規定,摘錄如下:
第六條通過信息網絡提供他人作品,屬於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一)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適當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少量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範圍內向公眾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
(五)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向中國境內少數民族提供;
(六)不以營利為目的,以盲人能夠感知的獨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
(七)向公眾提供在信息網絡上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
(八)向公眾提供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
第七條 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碼化形式複製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數碼化形式複製的作品,應當是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並且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於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
第八條 為通過信息網絡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或者國家教育規劃,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使用其已經發表作品的片斷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製作課件,由製作課件或者依法取得課件的遠程教育機構通過信息網絡向註冊學生提供,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第九條 為扶助貧困,通過信息網絡向農村地區的公眾免費提供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種植養殖、防病治病、防災減災等與扶助貧困有關的作品和適應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前公告擬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擬支付報酬的標準。自公告之日起30日內,著作權人不同意提供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提供其作品;自公告之日起滿30日,著作權人沒有異議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提供其作品,並按照公告的標準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著作權人的作品後,著作權人不同意提供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刪除著作權人的作品,並按照公告的標準向著作權人支付提供作品期間的報酬。 依照前款規定提供作品的,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
第十條 依照本條例規定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其作品的,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除本條例第六條第一項至第六項、第七條規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聲明不許提供的作品;
(二)指明作品的名稱和作者的姓名(名稱);
(三)依照本條例規定支付報酬;
(四)採取技術措施,防止本條例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規定的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著作權人的作品,並防止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服務對象的複製行為對著作權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
(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第十一條 通過信息網絡提供他人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六條至第十條的規定。
大眾對於合理使用的認知錯誤
編輯在 YouTube 上,最常見的錯誤是在自己影片中使用他人內容,然後在影片註釋中打上「我並沒有擁有該內容的版權,內容版權屬於該內容的擁有者」來以防版權糾紛。許多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所謂的合理使用,但事實並不盡然。為此,YouTube也提醒了此種行為也是違反合理使用原則。[4]
參考資料
編輯- ^ Folsom v. Mars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F. Cas. 342, No. 4,901 (C.C.D. Mass. 1841)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 ^ YouTube Copyright & Fair Use Policies - How YouTube Works. [2019-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延伸閱讀
編輯- Depoorter, Ben; Parisi, Francesco. Fair Use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A Price Theory Explanation (PDF).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2, 21 (4): 453–473 [2017-11-20]. doi:10.1016/S0144-8188(01)0007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9-14).
- Gordon, Wendy J. Fair Use as Market Failure: A Structur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etamax' Case and Its Predecessors. Columbia Law Review. 1982, 82 (8): 1600–1657. JSTOR 1122296. doi:10.2307/1122296.
-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4). The Scope of Fair Use: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ou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Interne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January 28, 2014.
外部連結
編輯- U.S. Copyright Office Fair Use Inde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searchable database of notable fair use cases in U.S. federal courts
- The Fair Use/Fair Dealing Handboo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statutes that explicitly refer to fair use or fair dealing
- CHEER, a repository of copyright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 關於合理使用的常見問題解答YouTube關於合理使用的常見問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