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如拉康,全稱「扎瑪爾吉如拉康」,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結巴鄉吉如村,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1][2]

吉如拉康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
座標29°22′44.11″N 91°49′48.90″E / 29.3789194°N 91.8302500°E / 29.3789194; 91.8302500
宗教藏傳佛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吉如拉康
地址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唐—清
編號5-412
認定時間2001年
地圖
地圖

歷史

編輯

吉如拉康位於山南市乃東區以北的結巴鄉吉如村。該寺是吐蕃贊普墀德祖贊(704年-755年)時期始建的一座寺廟,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寺廟之一。[1]

1980年代中期,文物工作者對吉如拉康進行了文物普查。同時,英國藏學家羅伯特·維塔利在其所著《西藏中部早期寺院》一書中,專設一章介紹吉如拉康,書中所刊的照片可見吉如拉康的佛像周圍堆滿經書。但該書沿襲了藏文史籍中的一個錯誤記載,將吉如拉康錯稱為「噶曲寺」。實際上噶曲寺和吉如拉康無關,而且早就成為一座廢寺。中國的研究者根據研究和考證,最後判定西藏中部早期寺院》一書中的照片上的寺廟就是吉如拉康。[2]

吉如拉康的經書過去未得到有效保護。1980年代以來,國家開展了文物普查,這些經書才陸續受到國內外專家重視。2002年,一批經書在吉如拉康整理成冊,總計三百多卷。這批經書基本上屬於顯宗經典,以大、中《般若經》居多。整理之前,不同版本的經書混雜散放在吉如拉康內,絕大部分已殘缺。經專家辨認,認定吉如拉康所藏經書大多成書於800年前後,另外還有幾卷是吐蕃時期遺物,其文法、字體和敦煌出土的吐蕃古藏文文書相近。[2]

建築

編輯

吉如拉康坐西朝東,長30.3米,寬32.4米,面積981.72平方米。該寺建築分屬五個時期:[1]

  • 第一期:那姆拉康,時代約在吐蕃早期、中期。
  • 第二期:釋迦佛堂及其轉經迴廊,時代是8世紀上半葉。如今的寺廟是在此基礎上擴建而成。
  • 第三期:嘎登曲貢拉康,為阿底峽傳教時借住之所,時代是11世紀初葉。
  • 第四期:集會堂及兩側的轉經廊、僧房、兩柱廊房,位於釋迦佛堂前,時代是16至17世紀。
  • 第五期:1957年擴建後形成的小建築群,包括3個拉康、2個集會堂,以及許多經廊、僧舍。[1]

吉如拉康的佈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是主體,由釋迦佛堂、集會堂及轉經迴廊等附屬建築組成;北部是後來逐步併入吉如拉康的建築,主要有那姆納拉康、嘎登曲貢拉康等等。[1]

釋迦佛堂及其轉經迴廊是吉如拉康的主體建築。釋迦佛堂位於整個吉如拉康南部最後邊,進深7.65米,面闊8.8米,高6.5米,面積67平方米。佛堂面闊3間、進深3間,四周砌有厚0.95米的石牆,砌築較為粗糙。建築形制是世面式密梁平頂結構,樑柱斗栱非常大。內有4柱,直徑0.38至0.4米,高4.4米;柱頭下部為櫨斗,櫨斗正面長0.46米,側面寬0.4米,高0.14米;櫨斗上方為柱栱;緊接着櫨斗上的小栱長0.78米,上部的大栱長0.05米。大栱、小栱之間刻有三升形象,從而在柱頭上形成鮮明的一斗三升結構。轉經迴廊圍繞在佛堂的南面、北面、西面,東側是迴廊的出入口。迴廊建築大部分已經在晚期擴建該寺時拆除,只有南側東端還留存着原有的經廊,寬1.7米,長2.5米,高3.6米;外牆以石砌成,牆厚0.9米;迴廊頂部有橫棚短椽(圓木),直徑0.26米,間距0.3米。[1]

釋迦佛堂建築構件上有早期線刻藝術。堂內明柱柱栱上除了雕刻着卷草紋飾以外,各大栱栱心正面還雕刻着各種圖案:前排右柱栱心刻有摩尼寶珠;左柱柱栱刻有大雄獅。後排左柱栱心刻有巨龍,身軀呈「∽」形,昂首曲頸;右柱栱心刻有虎,頭圓且唇短。釋迦佛堂共有13尊塑像,為泥塑彩繪,主尊是釋迦牟尼,其他是八大隨佛弟子、二力士、供養人夫婦。釋迦牟尼位於後部正中的佛壇之上。佛壇壇座進深2.3米,寬4.42米,高1.18米,下部是須彌座,上部是仰覆蓮瓣。釋迦牟尼佛像高3.2米,身寬2.85米,胸部體厚1米,螺髻,穿右袒式大衣,結跏趺坐,右手垂在右膝作「觸地印」,左手托缽置於腹前的腿上,衣褶垂拖在蓮座上。釋迦牟尼佛像頂部設有鵬螺龕門,由大鵬、摩羯魚、法螺、寶蓮、寶柱、寶瓶六種形象組成。八大隨佛弟子及二力士分別立於釋迦牟尼前面的左右兩側;釋迦牟尼對面門南一側為菩薩裝的供養人夫婦立像。八大隨佛弟子和供養人夫婦合計10尊,一般高3米,肩寬大多是0.75米,上體稍向前傾,五官清秀,神態虔誠。八大隨佛弟子中,以右排上首弟子的形象最完整,該塑像鳳眼蛾眉,嘴角微微揚起,面容體態宛如年輕貴婦。供養人中的婦人像,容貌俊秀,略帶羞澀,乳房突出,體態勻稱,為世俗女子形象。八大隨佛弟子和供養人夫婦塑像均作菩薩裝,戴手鐲、臂釧,佩戴瓔珞,花冠高髻,袒胸露臂,身穿綠色或者藍色披帛,紅色的長裙曳地。東側四弟子以及供養人在紅色長裙外又加穿藍色短裙。二力士身穿虎裙、長靴,袒露上身,臂纏5條蛇。[1]

釋迦佛堂收藏有許多文物:[1]

  • 觀音唐卡:寬23.6厘米,長80厘米,上部正中彩繪觀音立像,為高髮髻、束寶繒,裸露上身,飾以瓔珞,右臂略微屈曲向前伸,掌心朝外,左手拈花放在胸前;下身穿綠色短褲,腰系紅色的結帶,下肢赤裸,雙足向外呈一字形,站在蓮座上。身後有紅色的背光。觀音立像下部的小櫃內,繪有一結跏趺坐的男性供養人像、一合掌跪立的女性供養人像。唐卡背面有梵文對音藏譯文字共計54行。
  • 貝葉經:一葉,寬4厘米,長34厘米,正面抄寫5行經文。背面以中心為界,半邊寫6行經文,另外半邊寫4行經文。中間有個小圓孔,供穿綴之用。
  • 手抄經卷:(見上)[1]

除了釋迦佛堂及其轉經迴廊外,吉如拉康的其他主要建築還有:[1]

  • 那姆納拉康:吉如拉康最早的建築。現存開間面闊3間、進深3間,室內面積30餘平方米,為1957年擴建後形成的規模;原有規模非常小,面積5.8平方米;其內供奉釋迦牟尼及八弟子塑像,主尊為那巴爾內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
  • 嘎登曲貢拉康:吉如拉康早期建築,門朝南,室內面積7.8平方米,高2.05米。建築非常粗糙,內牆遍繪早期壁畫。正中的牆上繪有阿底峽,兩側是其兩大弟子仲敦巴歐若白西若
  • 集會堂:吉如拉康晚期建築,位於釋迦佛堂前面。集會堂面積56.3平方米,有方柱4根,櫨斗、柱栱、柱體雕飾有彩繪。堂內四壁繪有紅教題材的壁畫,其中西壁南側主要繪夏迦多巴佛,西壁北側繪門喀拉大像,南壁中部繪蓮花生大像,北壁中部繪多吉扎·仁增欽布活佛大像,東壁與南壁、北壁中部依次繪有四尊護法神像。增建集會堂時,在集會堂左、右兩側及前面增修了轉經迴廊,迴廊前部中央辟有一出入通道,即該寺大門,通道之外建有兩柱門房。[1]

吉如拉康1957年進行了一次擴建改建,拆除了轉經迴廊、佛堂部分建築與那姆納拉康之間的界牆、大門的門廊;增建了那姆納拉康上面的集會堂、釋迦佛堂前的集會堂門廊、北部界牆旁邊的僧房等建築;改建了兩側釋迦佛堂及那姆納拉康的連牆,擴建了那姆納拉康,堵塞了那姆納拉康正對面的前大門。[1]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