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舊址
和平村舊址,是一座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分為前後院,佔地逾6,000平方米,曾經是清朝晚期的衙門、以及中華民國成立初年的監獄,其後改為戰俘收容所,用作收容侵華日軍戰俘。收容所共收押過逾600名日軍戰俘,一方面對他們施行思想轉化,同時堅持善待俘虜;因此,不少俘虜的思想轉為反對戰爭,部分人從事反戰工作,瓦解侵華日軍的士氣。最終,收容所在1944年遷至重慶,並在1946年被撤銷。和平村舊址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日軍戰俘收容所,在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村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貴州省鎮遠縣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41~1944年 |
編號 | 6-1052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歷史
編輯和平村舊址本來是清朝晚期鎮遠總兵署的中衡衙門,在中華民國成立初年改建為貴州省第二模範監獄[1]。中國抗日戰爭在1937年爆發後,湖南常德成立了一座俘虜收容所,收容長江以南俘獲的侵華日軍戰俘;其後,收容所在同年遷至貴州省第二模範監獄[2]。
收容所堅持善待俘虜,容許關押在內的日軍戰俘讀書、看報,並設法改善他們的伙食[3]。根據戰後在和平村舊址設立的博物館,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人員稱讚這收容所是他看過最有秩序的俘虜收容所;另一名國際紅十字會人員形容,戰俘們伙食足夠,可以運動和散步,心情愉快[4]。一名在戰時曾經到訪收容所的老人憶述,戰俘每天定時用餐三次,可以在收容所打棒球;部分戰俘會集體出行,平常不會與民眾交流,但是在星期五則會出售自己製作的工藝品,並獲得全數盈利[5]。收容所亦會對俘虜施行學校教育模式的思想轉化[4]。
由於收容所的戰俘受到所方優待,不少人的思想轉為反對戰爭,但仍有戰俘反抗[6]。1941年,日本共產黨成員、反戰作家鹿地亘伉儷在周恩來、郭沫若等人的推動下組織收容所內的部分日軍俘虜成立「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村訓練班」(後來改稱為「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隊」),其中「和平村」一名由鹿地亘提出,成員最多的時候有137人[7]。他們編寫反戰宣傳品、在前線喊話反對戰爭、演出宣傳反戰的話劇,瓦解侵華日軍的士氣,並提供個人資料以供情報之用,有三名戰俘向日軍喊話時遇難[3][6][7]。另一邊廂,大部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西南支部」成員因被指親共而被國民政府關押於和平村,但他們在此得到鹿地亘及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指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著作,並參與反戰工作[8]。
1942年,赴中國大陸參與抗戰的台灣人康大川來到和平村,推動對日軍戰俘的思想改造,組織「反戰盟員訓練」;他又改善和平村營養和醫療衛生欠佳的情況,組織戰俘打井取水、採摘野果野菜,又修建一座可供日本俘虜泡澡的浴室[6]。
收容所先後收押過逾600名日軍戰俘[6]。1944年,隨着侵華日軍攻入貴州獨山,中華民國軍政部把俘虜收容所遷至重慶;1946年,收容所被撤銷,全數在華日軍戰俘遭到遣返[3][6]。同時,137名「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成員則以「長谷川特種部隊」的名義回國,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推動成立中日友好組織,並分別在1982年、1985年及1987年三度造訪和平村舊址[3][7]。
結構
編輯和平村舊址位於貴州鎮遠和平街南端、西門街附近,佔地逾6,000平方米[a],正門面向街道[3][7][9][10]。舊址分為前後院,圍牆以黃泥砌成[3]。前院的樓下大廳關押遵守規則、不滋事的戰俘,樓上的辦公樓設有辦公室、職員室、研究班、新生班等;後院則有醫務室、食堂、廚房、病房、防空洞等設施,當中防空洞用作扣押反抗的俘虜[6][10]。
保護
編輯和平村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日軍戰俘收容所[1]。1980年代初,當地政府與部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前成員合作修繕和平村舊址,按原貌修復大禮堂等建築物,並進行佈置、陳列[7]。舊址設立了陳列室,有講解員負責接待訪客[6]。和平村舊址在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開始對全國免費開放參觀,並在2010年3月成為貴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根據2015年9月的數據,舊址每天平均接待500多人次的遊客,他們來自加拿大、日本、美國、英國等地[5]。
文化影響
編輯電視劇《和平村》由杭州好消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貴州省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製作,講述抗戰時在和平村裏發生的故事,演員包括尤勇、王奎榮、韓童生、白慶琳等;拍攝工作在2010年進行,劇組在浙江省修建了一座比照和平村舊址而建的實景[11]。
參註
編輯註釋
編輯- ^ 具體面積有爭議,一說是6,192平方米,另一說為6,422平方米。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高華 (編); 陳康清 (編); 張齊. 镇远和平村入选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人民網. 貴州日報.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中國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 文物出版社. : 418.
- ^ 3.0 3.1 3.2 3.3 3.4 3.5 楊柳. 「和平村」日俘讀書看報 伙食好過國軍. 明報. 2015-08-09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4.0 4.1 第二单元 优待 感化. 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館.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5.0 5.1 張偉. 贵州边陲重镇镇远和平村里的“和平”记忆. 中國新聞網. 2015-09-01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6.0 6.1 6.2 6.3 6.4 6.5 6.6 徐悅. 貴州和平村 日俘再生地. 文匯報. 2015-09-07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7.0 7.1 7.2 7.3 7.4 吳家迎. 【与我们并肩抗战的外籍人士】实物系列:镇远和平村. 國際在線. 2015-07-03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謝素香 (編). 贵州镇远“和平村”. 新華網. 2015-05-24 [2016-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8).
- ^ 镇远县“和平村”旧址简介. 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館. [2016-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8).
- ^ 10.0 10.1 胡月軍.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院组织青年职工参观“和平村”.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2016-05-05 [2016-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8).
- ^ 呂美琪 (編); 郭鴻靜. 剧组比照镇远和平村搭建价值百万实景. 金黔在線. 2010-07-16 [2016-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