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廳城
噶瑪蘭廳城位於今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宜蘭市,是大清福建省臺灣道臺灣府噶瑪蘭廳的廳治所在,噶瑪蘭廳改制為宜蘭縣後改稱宜蘭縣城,因周圍曾環種九芎樹,又有九芎城之稱[1]。城池範圍大致是現在宜蘭市舊城北路、舊城東路、舊城南路、舊城西路所圍成的區域[2]。
沿革
編輯今宜蘭地區原為原住民噶瑪蘭族居住地,故舊稱「蛤仔難」或「噶瑪蘭(kbalan)」,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時漳州人吳沙開始率眾進入噶瑪蘭移民,初時遭遇噶瑪蘭族反抗,到了嘉慶元年(1796年)後,漢人移民勢力才穩定下來[1][3],建立聚落頭圍[4]。在這之後,漢人逐漸建立了二圍、三圍、四圍等聚落,最後在嘉慶七年(1802年)建立五圍。泉州人蔡牽在嘉慶十一、十二年(1806、1807年)進入噶瑪蘭地區,引發漳泉械鬥,最後漳州人控制濁水溪(今蘭陽溪)以北,泉州人則遷居溪南(今羅東一帶)[3]。
嘉慶十五年(1810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因漳泉械鬥而來臺巡視時,原住民噶瑪蘭族頭目包阿里與漢人何繪於艋舺上呈戶口清冊,請求將噶瑪蘭納入清朝版圖,方維甸遂上奏摺請求「設官經理」,並派臺灣府知府楊廷理與巡檢胡桂前往勘察,最後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時設噶瑪蘭廳[5][1]。
而在正式設廳之前,楊廷理已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選定五圍建城,城是夯土城,外圍種有九芎樹,而在建城時因為當地民宅為座西朝東,故衙署也設計座西朝東,但因堪輿家梁章讀的建議,認為衙署朝東會使民刁俗悍,故改為座北朝南[1][3]。兩年後(1812年)通判翟淦上任,又種植莿竹環城,並挖護城壕,於四座城門設吊橋[1]。嘉慶廿四年(1819年),通判高大鏞在四城門上增建城樓[2]。據《臺灣采訪冊》的記載,工程是從該年四月十八日到八月初十(1819年5月11日到9月28日),工料銀共612兩8錢2厘5毫[6]。。而後同治七年(1868年)通判丁承禧重修城牆[2]。光緒十八年(1892年)知縣蕭贊廷重修城門,為宜蘭縣城最後一次整修[6]。根據《申報》報導[註 1],工程時間約為兩個月,工料銀共941兩4錢5分3厘9毫9絲9忽(由鹽務款暫行支出)[6]。
日治時期大正二年(1913年)市街改正[7][8],城門與城牆拆除,城垣處改為道路,護城壕改為八千代川(流經南門、東門、小東門[6]),而八千代川則在二次大戰後改為下水道[1]。不過小東門到北門這一段城牆,在昭和九年(1934年)時還可見於地圖資料上[6]。
建築
編輯噶瑪蘭廳城為土城,設有四座主要城門,分別名為震平[註 2]、離順[註 3]、兌安[註 4]與坎興[註 5],後來另於東北角增設小東門,名為迎春,又稱「城門孔、「狗洞」」[註 6][2][7][6]。城內空間則以西北部為商業中心,東北部為衙署等公共建築所在,南門一帶則是武營[1]。
小東門的存在與否,因為《噶瑪蘭志略》、《噶瑪蘭廳志》並未記載,一度引發爭議[6]。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城之興建(下)〉採訪耆老說法,表示該城有小東門[註 7][6]。而有些人則認為清代方志、日治時期地圖並未記載此城門,懷疑是水圳「小檔門」訛傳成「小東門」[6]。黃文瀚〈宜蘭舊城小東門考〉一文則認為小東門可能是在光緒年間重修時所興建,又可能是因為形制較小無城樓而被略去[註 8],此外並指出日治時期文獻指出日人曾在宜蘭城設有「東北哨」,且有「小東門口街」的地名存在,可佐證小東門確實存在[6]。
城內西北部是商業區,附近有「船仔頭」、「掩空頭」兩個碼頭[6]。西南部的西關廟一帶有商店街,但大半區域屬於武營,禁止閒雜人等出沒而未開發[6]。東南部有孔廟、節孝祠等設施,但同時散佈許多農田[6]。東北部則是縣衙所在地,也是許多仕紳宅邸所在地[註 9],城外有「下渡頭」[6]。
文物
編輯城牆與城門拆除後,據說城門門額被棄置,後來在興建宜蘭縣議會時發現西門兌安門與北門坎興門的門額,隨後將之安置在議會南邊的牆壁上[7][8]。而陳長城〈漫談宜蘭古城門〉[註 10]一文的說法是城持拆除後,城基礎石被拿去當水溝建材,門額則在公園內展覽[6]。二次大戰後,公園內石碑遭竊,後來修建議會時,當時的文獻課長盧世標建議將倖存的「兌安門」與「坎興門」門額安置於議會牆上,以免再被偷走[6]。
之後門額又因故送往宜蘭縣文化局典藏再由宜蘭市公所領回,安置在宜蘭市立圖書館[7][8]。後來因為兌安門門額展示於戶外,不利於保存,遂在2020年1月2日遷移到圖書館內保存[7][8]。
平安順興
編輯「平安順興」四字來自於宜蘭四座主要城門名稱的中間字,被用為宜蘭市民的吉祥問候語[9]。一說早期民眾進城時,會用「要去平安順興城」當作是通關密語[9]。
註釋
編輯- ^ 1892年8月22日(光緒十八年7月1日)
- ^ 東門,在今舊城東路與新民路口[7]。
- ^ 南門,今舊城南路、中山路與神農路口[7]。
- ^ 西門,今舊城西路與文昌路口[7]。
- ^ 北門,今舊城北路與中山路口[7]。
- ^ 今舊城北路、舊城東路、小東路與聖後街口[7]。其用途一說是官眷逃離用[2],一說是方便民眾夜間進出[7]。小東門的規模很小,人牽牛經過無法並行,必須要依前一後才能通過[6]。基本隨時都開放着,設有「更夫」看守[6]。
- ^ 該文章發表於1988年的《民俗曲藝》56期,訪問耆老蕭阿呆、歐旺灶[6]。
- ^ 該文舉《鳳山采訪冊》為例,鳳山縣新城雖有六門,但該書寫法是「建四門,分為六座」[6]。
- ^ 例如游氏家廟立雪堂、楊士芳進士第、黃纘緒舊大厝等等[6]。
- ^ 發表於《蘭陽》第20期(1979年)。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張志遠. 台灣的古城.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9月: 168-171頁. ISBN 978-986-6731-00-6.
- ^ 2.0 2.1 2.2 2.3 2.4 戴震宇. 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1年7月: 51頁. ISBN 957-30493-3-3.
- ^ 3.0 3.1 3.2 周郁森. 《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2003年1月: 26-27、78頁.
- ^ 吉申君. 《清代防禦性城市之建城原則》. 國立成功大學. 2008年1月: 41頁.
- ^ 黃於玲. 從清代邊域統治理論看噶瑪蘭廳之設治 (PDF). 2007年9月: 11頁 [2012-03-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黃文瀚. 〈宜蘭舊城小東門考〉. 《臺灣文獻》. 2019-09, 70 (3): 37-86.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Annie Hao. 〈流傳百年「兌安門」石門額,今日遷徙!〉. HI 宜蘭. 2020-01-02 [2020-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 ^ 8.0 8.1 8.2 8.3 陳木隆. 〈宜蘭城「兌安門」石門額 遷置市立圖書館內保存〉. 台灣好新聞. 2020-01-02.
- ^ 9.0 9.1 張議晨. 〈平安順興 源自宜蘭四座古城門〉. 自由時報.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