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
大
大汶河 | |
---|---|
流域 | |
水系 | 黃河水系 |
流向 | 西 |
源頭 | 牟汶河源 |
• 位置 | 沂源縣大張莊鎮沙崖子村 |
• 座標 | 35°59′28″N 117°57′47″E / 35.991°N 117.963°E |
第二源頭 | 柴汶河源 |
• 位置 | 沂源縣大張莊鎮牛欄峪村 |
• 座標 | 35°58′08″N 117°56′56″E / 35.969°N 117.949°E |
河口 | 大清河口 |
• 位置 | 東平縣州城鎮馬口村 |
• 座標 | 35°55′44″N 116°15′54″E / 35.929°N 116.265°E |
• 海拔 | 41米(135英尺) |
落差 | 362米(1,188英尺) |
流域面積 | 9,069平方公里(3,502平方英里) |
本貌 | |
長度 | 208公里(129英里)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0.006立方米每秒(0.21立方英尺每秒) |
特徵 | |
左岸支流 | 新甫河、蓮花河、汶南河、惠河、陶河、石良河、柴汶河、潮河、苗家河和匯河 |
右岸支流 | 辛莊河、孝義河、嘶馬河、方下河、瀛汶河、龐河和濁河 |
歷史
編輯早在史前時代,汶河流域即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岱嶽區大汶口鎮。陶器發達,有類似文字的記號。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
……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詩經·國風·齊風》載驅
地處接近文明發源處,《詩經·國風·齊風》《尚書·禹貢》和《漢書·地理志》都記載了汶河。汶河變遷受黃河變遷影響大。北魏時,汶水在今梁山縣小安山南注入濟水。北宋時,汶水與濟水匯為大清河,處梁山泊北。咸平年間,汶河下游入濟水河道淤積,一繞東平城東,奪漆河道北流,一繞城南入大清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人為決口,奪淮河道入海。明永樂九年(1411年)建設會通河,注汶水入運河,分在寧陽縣和東平縣築壩。滿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借濟水入海[1],汶河注入黃河,河口移到魚山[2]。1938年(民國27年),國民政府在上游花園口處人為使黃河決堤,黃河奪淮入海,使東平湖一度乾涸。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民國36年)修補黃河缺口[3],汶河重新注入黃河。
1949年後注重治理汶河。1950年,加固東平縣內4座壩。1952年,寧陽縣、肥城縣和東平縣新建丁壩7座,重修1座,整修5座。1958年建成東平湖水庫。次年在戴村壩分水入小汶河處築壩堵塞,大汶河演變成河道。至1985年,下游三縣兩岸共有石砌岸灘27.7公里,建立丁壩35座,三角壩6座[2]。1997年,濟寧市投資550萬元,汶上縣投資620萬元,在一個月內加固堤防14.89公里(9.25英里)。1998年至1999年,萊蕪市在孝義河試驗修建3座堤壩。2000年,萊蕪市花費約2,160萬元修復部分堤岸,標準為50年一遇。2001年7月,泰安市投資2,300萬元完成戴村壩整修工作。2003年,在牟汶河上修建西海公園橡皮壩,長330米(1,080英尺),高3.5米(11英尺),並加固和修復附近上下游堤岸,用資約2,879萬元。同年,泰安市斥資2,260萬元加高大清河北岸。次年萊蕪市又疏浚河道,在鄂莊橋附近建立2座水壩。經過整修後,汶河沿岸堤防達20年一遇水準[4]。2005年起,萊蕪市政府計劃三年內花費3.7億元治理牟汶河[5]。2021年,副省長孫繼業擔任河長[6]。
地理
編輯牟汶河發源在萊蕪區境內魯山西側;柴汶河發源在沂源縣牛欄峪一帶[7];柴汶河和牟汶河分別流淌徂徠山脈南北,繞過徂徠山後在大汶口匯合後名為大汶河[8],在東平縣境內戴村壩與小清河匯流稱大清河,河水季節變化很大[8]。經萊蕪區、岱嶽區、泰山區、肥城市、寧陽縣、汶上縣和東平縣流入東平湖,再入黃河。全長約208公里(129英里)。
大汶河的水文特徵是夏多冬少。年均徑流量1.82立方公里(0.44立方英里),年均輸沙量182萬噸。夏季徑流量遠大於冬季,旱年常常斷流。記錄最大流量6,930立方米每秒(245,000立方英尺每秒)。年均徑流量1.9立方公里(0.46立方英里)。1964年測得最大年徑流量6.07立方公里(1.46立方英里),1968年測得最小年徑流量0.5立方公里(0.12立方英里)[9]。大汶口和戴村壩分隔河流的上、中和下游。堤距最寬處寬1公里(0.62英里)。
流域內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萊蕪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7.3 (63.1) |
21.1 (70.0) |
28.5 (83.3) |
32.9 (91.2) |
36.2 (97.2) |
38.7 (101.7) |
39.9 (103.8) |
36.6 (97.9) |
35.7 (96.3) |
33.9 (93.0) |
25.0 (77.0) |
18.5 (65.3) |
39.9 (103.8) |
平均高溫 °C(°F) | 3.6 (38.5) |
7.0 (44.6) |
12.9 (55.2) |
20.6 (69.1) |
26.2 (79.2) |
30.3 (86.5) |
30.9 (87.6) |
29.9 (85.8) |
26.3 (79.3) |
20.4 (68.7) |
12.4 (54.3) |
5.5 (41.9) |
18.8 (65.9) |
日均氣溫 °C(°F) | −1.9 (28.6) |
1.2 (34.2) |
7.0 (44.6) |
14.6 (58.3) |
20.3 (68.5) |
24.7 (76.5) |
26.3 (79.3) |
25.2 (77.4) |
20.7 (69.3) |
14.5 (58.1) |
6.7 (44.1) |
0.1 (32.2) |
13.3 (55.9) |
平均低溫 °C(°F) | −6.1 (21.0) |
−3.4 (25.9) |
1.8 (35.2) |
8.8 (47.8) |
14.4 (57.9) |
19.3 (66.7) |
22.3 (72.1) |
21.1 (70.0) |
15.9 (60.6) |
9.5 (49.1) |
2.1 (35.8) |
−4.1 (24.6) |
8.5 (47.2) |
歷史最低溫 °C(°F) | −19.3 (−2.7) |
−17.0 (1.4) |
−10.3 (13.5) |
−3.8 (25.2) |
2.4 (36.3) |
9.6 (49.3) |
12.7 (54.9) |
12.0 (53.6) |
6.3 (43.3) |
−3.6 (25.5) |
−12.4 (9.7) |
−18.0 (−0.4) |
−19.3 (−2.7)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5.9 (0.23) |
9.3 (0.37) |
16.3 (0.64) |
25.4 (1.00) |
55.4 (2.18) |
97.4 (3.83) |
197.9 (7.79) |
164.7 (6.48) |
65.8 (2.59) |
32.8 (1.29) |
16.8 (0.66) |
7.5 (0.30) |
695.2 (27.36)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
參考資料
編輯- ^ 1855年黄河改道. 山東省情網. 2007-08-01 [2017-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2).
- ^ 2.0 2.1 大汶河. 中國國家地理.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袁仲翔, 王質彬 & 徐福齡 1991,九、民國時期 民國27年(1938年)
- ^ 《水利志》·<第三篇> 河湖治理·<第二章> 黄河流域河道治理·<第一节> 大汶河治理. 山東省情網.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 ^ 基础设施. 萊蕪市情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 山东公布省级河湖长防汛抗旱责任分工. 山東政事. 2021-12-23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 ^ 《泰山志》·<第一卷> 自然地理·<第四类> 水系·<第一辑> 河溪 大汶河. 山東省情網.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 ^ 8.0 8.1 李思忠. 黄河鱼类志:黄河鱼类专著及鱼类学文选. 水產出版社. 2015. ISBN 97895785967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031550).
- ^ 主要支流. 黃河網.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