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塔皇后號防護巡洋艦
奧古斯塔皇后號(德語:SMS Kaiserin August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十九世紀後期單獨建造的一艘防護巡洋艦,得名於1890年1月逝世的奧古斯塔皇后。艦隻於1890年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1892年1月下水,並於同年11月完工。由於預算限制,奧古斯塔皇后號被設計用作填補艦隊偵察和海外派遣型巡洋艦的職能。它最初裝備有四門150毫米炮和八門105毫米炮作為主艦炮,至1896年則由十二門新式的150毫米炮所取代。它是德國海軍第一艘採用三軸推進器的艦隻。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奧古斯塔皇后號 |
艦名出處 | 奧古斯塔皇后 |
建造方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鋪設龍骨 | 1890年 |
下水日期 | 1892年1月15日 |
入役日期 | 1892年11月17日 |
除籍日 | 1919年10月1日 |
結局 | 1920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獨級艦 |
船型 | 防護巡洋艦(大巡洋艦) |
排水量 | 6318噸 |
船長 | 123.2米 |
型寬 | 15.6米 |
吃水 | 6.48米 |
動力輸出 | 12000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三軸,三台三脹蒸汽機 |
船速 | 21節 |
乘員 | 430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50-70毫米 |
奧古斯塔皇后號於1897年至1902年間都在海外服役,主要是跟隨海軍上將奧托·馮·迪德里克斯麾下的東亞分艦隊活動。在此期間,艦上船員曾協助鎮壓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它於1902年返回德國進行大範圍整修,並一直持續至1907年,之後進入預備役。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奧古斯塔皇后號被重新動員作為一艘炮術教練船使用。它在整個戰爭中都擔負此責;並最終於1919年10月作報廢出售後至次年拆解。
設計
編輯奧古斯塔皇后號的設計始於1887年[1];預算限制迫使德意志帝國海軍必須設計一艘可兼顧海外派遣和艦隊偵察的職能的巡洋艦[2]。在設計過程中,明確了機械裝置的三軸佈局是必要的,以達到高速要求[1]。這便導致了德國海軍首艘採用三軸推進的軍艦的誕生[3]。這是一個相對新穎的發展,因為在奧古斯塔皇后號建造時,僅法國和美國的少數艦隻具有此試驗性的佈置,且尚未出海進行全面的設計評估[4]。奧古斯塔皇后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防護巡洋艦而以字母「H」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2],並於1890年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892年1月15日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已故奧古斯塔皇后的孫子——海軍上校兼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主持為艦隻命名。不足一年後,奧古斯塔皇后號於1892年11月17日正式投入艦隊使用[6]。
整體特徵和機械裝置
編輯奧古斯塔皇后號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22.2米(400呎11吋)和123.2米(404呎2吋),有15.6米(51呎2吋)的舷寬,以及6.48米(21呎3吋)的前吃水和7.4米(24呎3吋)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6,056公噸(5,96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6,318公噸(6,218長噸)。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外牆由單層木板組成,表面再覆以芒茨合金包板以防止積垢。船體包含十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55%的雙層船底[6]。
奧古斯塔皇后號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3名軍官和417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2艘哨艇、1艘機動艇、1艘大舢板、2艘小汽艇、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艦隻有嚴重的顛簸搖晃傾向,儘管這些影響在烈風和橫浪中會有所減弱。艏艛在頂頭浪會送入過量的水。此外,艦隻的機動性較差,但可在高速下得到改善。它的橫向穩心高度則為0.78米(2呎7吋)[6]。
奧古斯塔皇后號由日耳曼尼亞生產的三台三脹式蒸汽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4.5米(14呎9吋)的三葉螺旋槳。每台發動機都有獨立的輪機艙。發動機由八台燃煤雙筒鍋爐輸送蒸汽,它們被分入三個鍋爐艙。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12,000匹指示馬力(8,9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但在海上試航期間,艦隻曾以14,015匹指示馬力(10,451千瓦特)達到多半節的極速。這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艦之一[7]。電力由兩台發電機供應,可在67伏特的電壓下輸出48千瓦特(64匹馬力)的總電功率。轉向通過大型單舵控制[6]。
武器及裝甲
編輯奧古斯塔皇后號在建成時配備有四門150毫米30倍徑箍炮和292發彈藥、八門105毫米35倍徑速射炮和777發彈藥、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和1361發彈藥,以及四挺機炮。艦隻還標配搭載有五具3,500毫米(137.8吋)魚雷管和十三枚魚雷;其中四具安裝在舷側的旋轉炮架上,一具浸沒在艦艏的水線下方。至1896年,艦隻的武器得到更新;原有的150毫米和105毫米炮被十二門150毫米35倍徑速射炮所替代,最大射程達12,600米(13,800碼),共提供1064發彈藥。而在1907年後,旋架安裝的魚雷管被全數移除,僅保留艦艏的一具浸沒式魚雷管及三枚魚雷。
艦隻裝甲由克虜伯滲碳鋼組成,甲板和斜面分別有50毫米(2.0吋)和70毫米(2.8吋)厚。司令塔的側部厚度也有50毫米、頂部則為20毫米(0.79吋)[6]。
服役歷史
編輯1893年3月29日,尚未完成海上試航的奧古斯塔皇后號便被派往美國紐約參加哥倫布海上閱兵,這是一個為慶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的活動[8]。與它一同前往的還有十四天前剛剛投入使用的無防護巡洋艦海雕號。在哈利法克斯會合後,奧古斯塔皇后號不得不拖曳海雕號航行,因為後者錯誤估計了煤炭貯量而導致煤炭不足。兩艘艦於4月26日駛入漢普頓錨地。在慶祝活動結束後,它們再於5月13日啟航。海雕號被派往東非接替小巡洋艦燕子號,而奧古斯塔皇后號則返回基爾。艦隻僅得到了部分認可;它在試航時錄得了極高的平均速度,是帝國艦隊中最快的艦隻,但其結構被證明仍然太弱。因此,奧古斯塔號於1893年6月21日停止服役,以便進行改良。1895年4月3日,奧古斯塔皇后號在被重新分類為二等巡洋艦(Kreuzer II. Klasse)後重返現役。同年6月21日,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威廉皇帝運河通航,奧古斯塔皇后號出席了開幕典禮。它率領着二十一艘無防護艦隻,與四艘勃蘭登堡級戰艦、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艦以及四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共同列隊[9]。7月,該艦與岸防艦哈根號、巡防艦瑪麗號和施托施號一起,參加了前往摩洛哥的遠征,以確保兩名德國公民在當地遇害後得到賠償。這次行動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嚴厲批評,尤其是在英國,那裏的反德情緒開始升溫[10]。
1897年2月6日,由於克里特島的基督徒爆發反對鄂圖曼統治的起義,奧古斯塔皇后號被派往地中海。它應與其它國家的軍艦一同,阻止希臘與土耳其開戰。艦隻於2月21日抵達克里特島,而希臘自2月15日起已在此常態化駐軍。25日,奧古斯塔皇后號在哈尼亞加入了一個國際兩棲作戰部隊,以防止叛亂分子的襲擊。為免戰鬥蔓延,島上自3月15日起實施封鎖。當希土戰爭於4月17日全面爆發時,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國際艦隊又被轉移至雅典,直至它受命前往遠東。1897年11月,在德國佔領了中國的膠州灣後,東亞分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奧托·馮·迪德里克斯立即請求增援,以確保新的殖民領土的安全。此時駐紮在士麥那的奧古斯塔皇后將輪替老舊的鐵甲艦奧爾登堡號,組建東亞分艦隊第二支隊[11]。同樣加入該部隊的還有負責運送第三海兵營的葛馮號和鸕鶿號[12]。由於奧古斯塔皇后號一直駐紮在地中海,它得以於12月30日率先抵達[13]。
隨着美西戰爭於1898年爆發,迪德里克斯受命前往菲律賓,在那裏,美國海軍準將喬治·杜威擊敗了由海軍少將帕特里西奧·蒙托霍-帕薩隆率領的西班牙分艦隊。迪德里克斯被授意保護德國人在當地的利益,如果可能的話,還會在菲律賓佔領另一個殖民租借地。由於艦隻都分散在不同的殖民任務或是處在維修中,迪德里克斯最初調集部隊的進展緩慢;在部隊集結的過程中,他還召回奧古斯塔皇后號擔任其旗艦[14]。當馬尼拉戰役結束後,奧古斯塔皇后號駛往香港,並在當地向柏林通報西班牙駐軍戰敗的消息。它還將前菲律賓總督巴西里奧·奧古斯丁從馬尼拉帶走。艦隻是在8月13日離開菲律賓海域,並於兩天後抵達香港[15]。
1898年10月,奧古斯塔皇后號將部分海兵營成員從青島運送至大沽,由後者接管北京公使館的防務。1899年9月,艦隻根據新出台的《德國海軍法》而被重歸類為大巡洋艦。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爆發時,它仍然駐守在東亞,並在天津派遣了部分船員加入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荷伯特·西摩爾麾下的解圍部隊[16]。而艦隻的第一副官、海軍少校奧爾特曼·布赫霍爾茨則在行動中陣亡。在日本進行了技術審查後,奧古斯塔皇后於1902年3月6日啟程回國。它於返航時與赫塔號互換艦長,並在海軍上校卡爾·德澤夫斯基的率領下回到基爾。隨後,艦隻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工程從1903年開始,一直持續至1907年。在改裝過程中,艦載發電機被更強大的設備取代,電力輸出功率增加了一倍多,在110伏特的電壓下達到124千瓦特(166匹馬力)。它的艦橋顯著增大,設第二甲板並一直延伸至前桅的後部。三座煙囪延長了2米(6呎7吋),每根桅杆的頂部都安裝了一盞探照燈。四具旋架安裝的魚雷發射管也在此期間被拆除[6]。完成現代化改造後,奧古斯塔皇后號被安置在預備役[1]。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奧古斯塔皇后號被重新啟用,以取代那些加入公海艦隊的更現代化艦隻來擔任炮術教練船[註 3][1][6]。為了方便炮手的訓練,艦隻的武器裝備呈多樣化。它搭載有一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四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四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四門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五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以及一門裝備於U艇的88毫米30倍徑炮。它在整個戰爭期間都以此身份服役,直至1918年12月14日退役[1]。艦隻於1919年10月1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售予總部設於柏林的「北德地下工程公司」(Norddeutsche Tiefbaugesellschaft),延至次年在基爾拆解報廢[6]。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1.0 1.1 1.2 1.3 1.4 Gardiner,第254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 ^ Wilmott,第62頁.
- ^ Brassey,第113頁.
- ^ Gröner,第56頁.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Gröner,第46頁.
- ^ Brassey,第17頁.
- ^ Sondhaus,第206頁.
- ^ Sondhaus,第199頁.
- ^ Sondhaus,第200頁.
- ^ Sondhaus,第220頁.
- ^ Gottschall,第165頁.
- ^ Gottschall,第173頁.
- ^ Gottschall,第184–185頁.
- ^ Gottschall,第241頁.
- ^ Perry,第29–30頁.
- ^ Gröner,第53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rassey, Thomas A. Brassey's Annual. London, UK: Praeger Publishers. 1893.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ottschall, Terrell D. By Order of the Kaiser, Otto von Diedrichs and the Rise of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65–190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309-5.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erwig, Holger H.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London, UK: The Ashfield Press. 1980. ISBN 0-948660-03-1.
- Perry, Michael. Peking 1900: the Boxer rebellion.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1-84176-181-7.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55750-745-7.
- Willmott, H. P. (編). The Last Century of Sea Power (Volume 1, From Port Arthur to Chanak, 1894–1922).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253-35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