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電影

女性主義電影(英語:feminist film)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隨着女權電影理論的發展,出現了大量主張或闡明女權主義觀點的女權主義電影。20世紀60年代,由於政治辯論和所謂的「性解放」,女性變得很激進,但激進主義未能給女性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這使得女性採取行動,成立了增強自我意識的團體,並開始從不同視角分析主要電影業的女性建構。[1] 大西洋兩岸的女權主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差別。1972年,英國和美國舉辦了第一屆女權主義電影節,並創辦了首個女權主義電影期刊:《女性與電影》英語List of film periodicals。這一時期的先驅有克萊爾·強斯頓英語Claire Johnston勞拉·穆爾維英語Laura Mulvey,後者曾在愛丁堡電影節上組織過女性活動。[2] 其他對女權主義電影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理論家有特瑞莎·德·勞拉提斯英語Teresa de Lauretis,斯梅麗科和卡亞·西爾弗曼英語Kaja Silverman。哲學和心理分析的方法推動了女權主義電影批判、女權主義獨立電影和女權主義分配的發展。

有人認為,理論上有兩種方法可以促進女性主義電影的製作與獨立。 「解構法」關注它本身對主流電影業準則的分析和解碼,以在觀眾與主導電影間創造出一種不同的關係。第二種方法——女權主義反主流文化——表現為女性寫作,以探究特殊的女性電影語言。[3] 最近一些對女權主義電影的批評[4]主要以一種叫做「貝克德爾測驗」的瑞典評分系統為中心。

在20世紀30至50年代荷里活大製片廠的全盛期,電影業的女性們地位極低。[5] 即使現在情況好轉了許多,很多人認為仍然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從薩莉·波特英語Sally Potter嘉芙蓮·布蕾亞英語Catherine Breillat克萊爾·德尼珍·康萍的藝術電影到嘉芙蓮·畢格羅的動作電影,女性現在更具有發言權,但她們很清楚性別差異依然存在。[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yward S, Cinema Studies – The Key Concepts 3rd ed. Routledge 2006;134-5.
  2. ^ Erens P, Issues in Feminist Film Criticism. Wiley & Sons 1991;270.
  3. ^ Kuhn A, Radstone S (eds.) Women's Companion to International Film. Virago 1990;153.
  4. ^ http://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3/11/what-really-makes-a-film-feminist/2814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hat really makes a feminist film?
  5. ^ Giannetti L, Understanding Movies, 7th ed. Prentice-Hall 1996;416.
  6. ^ http://namesorts.com/2014/04/16/assessing-the-gender-gap-in-the-film-industry/\Assess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ender Gap in the Film Industry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