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糞示孝,又稱嚐糞嚐穢為親嚐糞,是一種被視為可以表達孝順的行為。有些古人在父母(後推展到其他親人,以至丈夫)患病的時候會親口品嚐其糞便,以糞便味道判斷病情,此便是嚐糞示孝的具體方法。根據古籍記載,嚐糞示孝最早見於南齊,這事跡亦收錄於元朝故事集《二十四孝》。嚐糞示孝在古籍的記載本來並不常見,不過自元朝以後突然大量增加,到清朝更是不勝枚舉。嚐糞示孝在古代已受到批評,並被現代人批判為不科學的愚孝行為。

象徵《二十四孝》「嚐糞憂心」故事的雕塑
任伯年《二十四孝圖》的嚐糞憂心示意圖,可見孝子(圖右下人物)把手放到父親的便桶裏面,然後舔着手指,品嚐父親糞便
嚐糞憂心,破門樓鄭翁仔燈
清《綿竹墨拓掛屏二十四孝圖》的嚐糞憂心示意圖,可見孝子(圖右下人物)左手提着父親的便桶,同時舔着右手手指,品嚐父親糞便

文化背景

編輯

孝道文化

編輯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血緣、親情、忠孝節義等概念,這些倫理觀念可見於嚐糞示孝的故事當中。從孝道的角度而言,親口品嚐父母糞便不但能夠表達誠摯孝敬之心,更是關心父母身體健康的表現。古代典籍的編者經常通過記錄歷史來極力傳播倫理思想,嚐糞示孝就是其中一例,古人以記述這類故事來表達對孝道的認同[1][2]

孝道觀念在宋元時期得到高度關注和大力宣傳,朝廷和學者都不斷極力推崇,加上民眾的實踐,令孝親觀念日漸濃厚,成功建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嚐糞示孝事跡的數量在元朝以後大幅增加,到清朝更迅速攀升。在古代,嚐糞示孝這種被認為體現孝道的行為會得到朝廷旌表,助長習俗形成。[3][4]

傳統醫學

編輯

「品嚐他人糞便以判斷病情」的書面記載最早見於《吳越春秋》,此書撰於東漢,為記錄春秋時期歷史的史書。書中說,越王勾踐被拘禁在吳國,剛巧吳王夫差染病。在謀臣范蠡的建議下,勾踐決定親口品嚐夫差的糞便,然後告訴他何時康復,以博取夫差的信任,從而獲釋回國。不過,勾踐嚐糞是出於政治權謀,絕非出於孝道,與「嚐糞示孝」有所差異。由於《吳越春秋》在學術界被視為歷史小說而非正史,勾踐嚐糞一事的真實性或許值得懷疑。[3]

關於「品嚐糞便以判斷病情」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主要說法,分別為:一、起源於古印度傳統醫學;二、起源於中國古代宮廷醫學知識。[3][4][5][6]

以病人糞便味道來判斷病情的診斷方法從未見於中醫理論典籍。相反,古印度人認為,排泄物由食物消化而來,因此品嚐病人排泄物味道有助推測其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帶有甜味。而且,與中國醫書《本草綱目》相比,佛教醫書(源自印度)和外族傳入中國的醫藥典故都更接受食用人類糞便、或者以糞便入藥,因此較大機會主張嚐糞診症。再者,《諸蕃志》記載「南毗國」(印度西南部一帶)有嚐糞診症的做法,官員會品嚐貴族糞便來幫助治病,進一步顯示嚐糞診症見於古印度。因此,持前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嚐糞是印度傳統醫學的產物,隨着佛教在中國興起,嚐糞診症也跟着傳入中國,並融入中國禮教,成為孝道的事例,亦成為中國醫藥民俗的一部分。[3][4]

在《吳越春秋》勾踐嚐糞的記載中,范蠡建議勾踐嚐糞時講過:「下臣曾經聽事師說,如果病人糞便味道順應當時節氣的話,這樣病人就能生存,如果糞便味道順應農作物收成的味道,而與當時節氣相反,這樣病人就會死去。」當中的「事師」一詞,是指官方和民間提供的教育,不過民間教育的興起較可能發生於戰國時期而非春秋時期。因此,持後一種觀點的學者推論,范蠡之所以知道嚐糞診斷的做法,是從一些隱秘的官方知識聽來的。學者進一步推論,由於古代的宮人和侍官要負責處理貴族的糞便,他們最有可能總結出糞便味道與病情的關係,因此「品嚐糞便以判斷病情」是源於中國古代宮廷醫學知識。[3]

歷代記載

編輯

已知首個品嚐患病親人糞便來判斷病況的古人是南齊地方官吏庾黔婁,他吃了父親庾易腹瀉時排出的糞便,發現糞便帶甜味,因此擔心父親病情危重。這個事跡發生在南齊永元初年(499年),最早載於《梁書·庾黔婁傳》,後來獲孝子故事集《二十四孝》收錄,標題擬為「嚐糞憂心」(又作「嚐糞心憂」),故事內容有所刪節。再下一個嚐糞示孝的事跡載於《北史·田翼傳》,發生於隋朝開皇年間(581至600年),講述孝子田翼見母親腹瀉,推測她中了毒,於是親口品嚐母親排瀉出來的糞便,以助診斷。[3][7]

元朝以後,嚐糞示孝的事跡突然增加。元朝至少有五宗案例,《元史》就記載了尹莘、卜勝榮、杜佑、張恭四名孝子為病父或病母嚐糞,《薊縣誌》也記述了孝子歐俊為母嚐糞。此外,元朝開始出現妻子為患病丈夫嚐糞的現象,包括《元史·列女》記載的惠士玄妻王氏和費隱妻王氏。到了明朝,關於嚐糞示孝的記載多不勝數,可見於《明史》以至大量各類地方志書、散文筆記、小說、野史,其中更有孝子為便秘父親舔舐肛門以幫助排便。嚐糞示孝在清朝更甚於明朝,可謂不勝枚舉,各種史稿和方志都記載了大量為父母、丈夫以至其他親人嚐糞診斷的事跡,例如清代孝子劉宗洙就被時人稱譽為「嚐糞孝子」。[3]

除了嚐糞以外,古代還有孝子品嚐母親嘔吐物的事例,記載於《隋書》。[6]

《二十四孝》的記載

編輯

元代文人編錄的孝子故事集《二十四孝》記載了「嚐糞憂心」的故事,為全書第十六個孝子故事,內容如下:庾黔婁任官不到十天,忽然心驚流汗,於是辭官回鄉,發現自己父親已經病了兩天。醫生對庾黔婁說:「要知道令尊病情的嚴重程度,只需嚐嚐他的糞便就可以了。糞便苦的話,意味令尊病況樂觀。」 庾黔婁便按照醫生的話去做,發現父親糞便呈甜味,感到非常憂心。到了晚上,庾黔婁跪拜北斗星,求上天讓他用自己生命代替父親去死。[7]

評論

編輯

明朝文人吳寬曾經批評嚐糞示孝的習俗,認為嚐糞示孝是在父母患病後才體現孝心,比不上躬滌溺器(親自清洗父母便器)這種在父母健康時行孝的做法,因此為人子女者應當效法躬滌溺器而非嚐糞示孝。[8]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主辦的雜誌《學習與批判》曾經對嚐糞示孝予以批評和嘲諷,認為庾黔婁為父親嚐糞後成功博取到孝子名聲,全靠這樣才得到接二連三的升官晉位機會,是「下流無恥」的表現,更語帶諷刺地形容他「糞味之中有官味,吃小虧佔了大便宜」。[9]當代女作家宗璞曾表示反對以推廣《二十四孝》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方法,認為《二十四孝》的不少故事都於理不合,其中就批評了嚐糞憂心不但違反常理,而且有衛生上的風險。[10]當代孝道文化研究者胡澤勇也指出,嚐糞示孝是愚孝的表現,沒有科學根據,應該從傳統孝道剔除。[11]現代醫藥著作往往視嚐糞示孝為愚孝陋俗,認為這個習俗有偏激、噁心之嫌,破壞醫藥科學,而且有傳染痢疾等疾病的醫學風險。[4][5][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陳谷嘉; 吳增禮. 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 倫理學研究. 2008, (4). 
  2. ^ 劉春強; 張嵐. 中医学四种特殊诊法探析. 遼寧中醫雜誌. 2012, 39 (6). 1000—1719(2012)06—1053—0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羅高強. 论“尝粪示孝”兴起与普遍化的原因. 史學集刊. 2018, (2). 
  4. ^ 4.0 4.1 4.2 4.3 邱國珍. 中国民俗通志 医药志. 山東敎育出版社. 2005: 260–261. 
  5. ^ 5.0 5.1 馬伯英.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55, 575. 
  6. ^ 6.0 6.1 邱國珍. 试论儒学对中国医药民俗的影响. 文化學刊. 2007, (3). 
  7. ^ 7.0 7.1 郭居敬.   二十四孝. 維基文庫 (中文). 
  8. ^   家藏集. 維基文庫, 51 (中文). 
  9. ^ 学习与批判 (8–16).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10. ^ 柳尚新. 推崇“二十四孝”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严重误区.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5). 
  11. ^ 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 "无违"等愚孝观念要剔除. 中國文明網. 2014-04-30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12. ^ 中华医史杂志 33. 中華醫學會: 162.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