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元之亂(日語:えんげんのらん建武2年-建武3年、同年改元延元元年,1335年12月10日-1336年6月14日),又稱為建武之亂 (日語:けんむのらん),是足利尊氏為首的武家對後醍醐天皇進行叛亂,導致建武政權崩潰,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的一場政變

延元之亂
日期1335年12月10日-1336年6月14日
地點
日本東海道、畿內、中國、九州地區
結果 足利尊氏控制京都朝廷,室町時代和日本南北朝開始
參戰方
足利家 建武政府
指揮官與領導者
足利尊氏 後醍醐天皇

過程

編輯

平定中先代之亂足利尊氏據守鐮倉擁兵自重,奏請後醍醐天皇清君側誅殺新田義貞。天皇不准奏,反指足利尊氏為朝敵,下令新田義貞率軍討伐。足利尊氏在上表自辯無果後,於12月9日在鐮倉舉兵反抗建武政權統治,12月10日出兵。足利軍沿東海道上京,而新田義貞亦派軍攻打三河國的足利領[1]

1336年1月24日足利軍於箱根竹之下之戰擊敗新田義貞,並於同月進入京都,擁立光嚴上皇即位,後醍醐天皇在足利軍抵達前退往比叡山。並集合新田義貞、北畠顯家楠木正成一同於1月30日反攻京都,於千田莊之戰大敗尊氏,尊氏逃往丹波國篠村的八幡宮,並下令各國援軍支援。2月10日,建武軍於攝津國豐島河原之戰日語豊島河原合戦大敗足利軍,尊氏向西逃向播磨國室津,經山陽道逃向九州。建武政府成功控制畿內全境,足利有效統治區域僅餘下關東、中國等地,各地源氏武家轉向中立。

1336年4月13日,足利尊氏在多多良濱之戰擊敗尊皇派武家的首領菊池武敏平定九州,挾九州、中國地區各武家勢力再度攻回京都。5月25日在湊川之戰大敗建武軍,討取楠木正成。5月27日包圍比叡山,以光嚴上皇命令要求後醍醐天皇投降。6月14日,足利尊氏奉光嚴上皇入京,推翻建武政權,日本分為南北朝[2][3]

後續

編輯

1336年6月15日光嚴上皇以上皇的權威,宣佈此前改元「延元」無效,並恢復了「建武」年號。翌日,足利尊氏入京。在光嚴上皇的意向下,尊氏於同年8月15日將光嚴的弟弟豐仁親王推上皇位,是為光明天皇。然而,由於光明天皇缺乏三神器,名義上的正統性受到質疑。三神器仍由比叡山中的後醍醐天皇掌握,因此必須設法奪回。然而,比叡山由新田義貞等軍隊堅守,導致了一場爭奪京都的激烈戰事。迫於形勢,尊氏不得不向比叡山中的後醍醐天皇提出和議。[4]

與此同時,後醍醐天皇秘密命令新田義貞護送皇太子恆良親王和異母兄尊良親王日語尊良親王前往北陸,以圖反攻。10月10日,後醍醐天皇重返京都,並被幽禁於花山院,南北朝短暫統一,稱延元一統。11月7日足利尊氏頒佈《建武式目》,26日足利尊氏任權大納言,自稱「鎌倉殿」,以鎌倉將軍繼承者自居,代天皇行政,開啟室町時代。12月21日,後醍醐天皇逃走,並於12月28日在吉野開創南朝。[5]日本一分為二,一方為以足利氏為首的京都朝廷(北朝),一方以前建武政府成員為首之吉野朝廷(南朝),此時南朝仍掌握大半日本領土。1338年,足利尊氏討滅南朝兩大主力新田義貞、北畠顯家,成功統合大半的日本,受封征夷大將軍源氏長者,正式開創室町幕府。同年後醍醐天皇駕崩,北朝勢力首次壓過南朝[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保科正雄. 「後醍醐天皇御事歴」五.延元の乱. 國士舘雑誌. 1939, 9 (45): 135. 
  2. ^ 芳賀乃繼. 《南北朝論》第二章「南北朝の成立」第三節「延元の乱」. 至文社. 1959, 7 (3): 215. 
  3. ^ 《太平記》第十五至十七卷
  4. ^ 《建武式目》与日本南北朝的诞生. www.163.com. 網易. 2020-08-26 [2024-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6). 
  5. ^ 延元之乱:室町幕府建立. m2.allhistory.com. [2024-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6). 
  6. ^ 《太平記》第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