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事件
張丙事件,又稱張丙之亂或道光十二年臺灣動亂,發生於1832年清治臺灣,由臺南店仔口(今臺南市白河區)的地方人士張丙發起的民變。這次事件遍及臺灣中南部,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也突顯清朝統治下臺灣治理的諸多問題。
背景
編輯1832年(道光十二年)夏天,中國華北旱災嚴重,導致糧食危機。為了確保糧食供應,清廷下令禁止臺灣稻米出口,與各地方紳商議定不准稻米運出臺灣,以免影響島內民生需求。然而,政策執行不力,走私案件頻發。店仔口位於嘉南平原淺山地區,鄰近嘉義縣城,是府城通往嘉義城要道上的重要小鎮。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店仔口聚集了不少南北往來的流動人口,因官府勢力薄弱成為治安死角。[1]
起因
編輯張丙,祖籍漳州南靖,為店仔口魚貨商,性格豪爽、交友廣闊,建立勢力,成為另類地方菁英。1832年,有不肖商人透過生員關說,企圖瞞過官府偷運米糧。然而,這批米糧在運送過程被搶劫。地方官員聽信該生員說法,不究走私之罪,反而欲以強盜罪問責張丙。張丙感到憤怒,認為官府偏袒知識階層,懷疑有貪腐行為。張丙原打算綁架逃往嘉義縣城的生員,然而該生員受地方官員保護,張丙反而遭懸賞緝拿,使其對政府的信任徹底崩潰。[1][2]
經過
編輯九月底,張丙與友人陳辦、詹通等人起兵造反,首先攻佔佳里興巡檢署,殺害教諭古嘉會和駐守兵丁。起事後短短數日內,張丙軍攻下茄苳、北勢坡、八掌溪等地的軍事據點。十月初一,張丙軍與前來鎮壓的嘉義知縣邵用之率領的官軍交戰,邵用之因輕敵而敗,被俘後遭到凌辱處死。十月初二,臺灣知府呂志恆率軍前來救援,卻在大排竹(今臺南市白河區)遭到張丙軍伏擊。呂志恆與南投縣丞朱懋皆戰死,官軍損失慘重。「一日破三關,二日殺府縣」的消息迅速傳遍臺灣中南部,各地陸續有人響應張丙起義,包括北路彰化的黃城,南路鳳山的許成、林海等。張丙軍一度攻佔了臺灣中南部大片地區,僅嘉義、鳳山兩處城垣未被攻下。[2][3]
消息傳到北京後,清廷高度重視此事。道光皇帝下令派遣欽差大臣馬濟勝率軍來臺平亂,並調集各地官兵增援,撥付大量軍餉、彈藥和糧食。十一月底,馬濟勝率軍抵達臺灣,與張丙軍在鐵線橋(今臺南市安定區)交戰。張丙軍戰敗,主要將領季武松、詹通被俘,張丙則逃脫。金門鎮總兵竇振彪也率兵來援,與馬濟勝會師於鹽水港。官軍分兵搜剿,逐漸收復失地。[1][2]
隨着戰事推進,張丙失去地方菁英支持,軍隊補給逐漸困難,躲藏在甘蔗林的張丙等人被捕。張丙、詹通、陳辦、陳連等主要起事者被解送至北京受審。次年夏天,他們在北京被處以凌遲之刑。事件平息後,清廷加強對臺軍管,獎勵平亂有功的官員和義民、重建事發地區。[1][2]
影響與爭議
編輯張丙事件促使朝廷重視臺灣治理,但是也加劇了閩粵矛盾,各地械鬥事件增多。軍事方面,清廷被迫增強臺灣的軍事防禦。張丙事件中動員的義勇,後來成為各地方勢力的基礎,對日後民變(如戴潮春事件)影響深遠。[1]
學界評價張丙事件為清治時期臺灣五大民變之一。然而,針對張丙起事的真正動機,學界仍有爭議。事件中的傷亡人數,不同史料記載也有所出入。此外,張丙在當地民眾心中的形象亦褒貶不一。[3][4]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徐祥弼. 【臺灣通史】羅漢腳的逆襲!讓道光皇帝也很緊張的臺灣五大「民變」之一──張丙事件. 故事 StoryStudio. 2024-05-25 [202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31)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張丙反清事件始末. 鄉土歷史. [202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中文(臺灣)).
- ^ 3.0 3.1 中華民國文化部. 李漢鵬談張丙事件在雲林.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31) (中文(臺灣)).
- ^ 林孟欣. 「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是臺灣的歷史宿命嗎?. 故事 StoryStudio. 2017-03-08 [202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8) (中文(臺灣)).